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3篇
  免费   414篇
  国内免费   295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780篇
地球物理   834篇
地质学   225篇
海洋学   100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强龙卷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分析与预警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发生在安徽的3次强烈龙卷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导致F2~F3级强龙卷的3次超级单体风暴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及其与强冰雹超级单体风暴的差异.另外,利用安徽省、市、县气象报表、历年气候评价灾情资料(部分来自民政部门的灾情报告),对1960年至今的龙卷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产生龙卷的环流形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龙卷主要出现在淮北东部和江淮之间东部地势平坦地区,7月份出现龙卷的概率最高.(2)超级单体龙卷产生在中等大小的对流有效位能和强垂直风切变条件下,同时抬升凝结高度较低.(3)3次F2~F3级龙卷在发生前、发生时在多普勒雷达上都探测到强中气旋和龙卷涡旋特征TVS.与非龙卷超级单体风暴相比,导致强龙卷的中气旋底高明显偏低,基本在1 km以下.同时风暴结构也有所不同,造成龙卷天气的超级单体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与风暴质心高度接近,基本在3 km左右,反射率因子在50~60 dBz.造成强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在冰雹产生前,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高于风暴质心的高度;当风暴开始降雹时,最大反射率因子高度开始降低,而风暴质心的高度变化不大,高于最大反射率因子高度,基本保持在5km左右,反射率因子在60~70 dBz.  相似文献   
962.
利用耦合了GOCART和Shao04两种起沙参数化方案的WRF/Chem模式对2002年3月19~22日发生在东亚地区的强沙尘暴过程进行模拟,着重考察了不同起沙方案对沙尘暴过程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了两种不同方案的WRF/Chem总体上均能较合理地模拟出主要的起沙区域、起沙强度的变化以及沙尘浓度的时空演变特征,模式对沙尘源地附近及下游地区地面沙尘浓度时间变化特征的模拟与站点观测结果也十分接近。但总体说来Shao04方案对沙尘起沙的发生以及强度变化过程具有更好的模拟能力,该方案模拟的沙尘浓度与观测更为一致,整体性能要优于GOCART方案。进一步分析发现,由于GOCART方案中采用的临界起沙风速偏小,导致该方案下模拟的沙尘分布范围偏大;另外该方案忽略了蒙古东南部和内蒙古中东部的潜在沙尘源地,从而使得耦合了GOCART方案的模式未能模拟出上述区域的起沙过程,使得该区域及下游地区模拟的沙尘浓度也偏小。但在塔里木盆地,Shao04方案计算的起沙通量偏小,这可能与Shao04方案未能考虑风速较小情况下空气拖曳力夹卷作用对起沙的影响有关,也可能与该方案中采用的土壤质地数据不准确有关。  相似文献   
963.
河南省强雷暴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ADTD雷电定位显示监测系统资料和郑州714CD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河南省2004--2006年8次雷雨大风伴局地冰雹和强暴雨两类强雷暴天气的地闪和雷达回波的特征及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观测事实出发,分析了河南8次强雷暴地闪活动与雷达回波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风冰雹类回波强度为50~60 dBz,暴雨回波强度一般为40~55 dBz。暴雨地闪频数明显多于大风冰雹类;大风冰雹类天气以正闪为主,正闪比例在50%以上,暴雨正闪比例在6%以下;最大正、负闪强度可以出现在强雷暴过程的开始、持续、结束时段。块状单体回波出现或出现前,地闪已经出现,移动过程中的强回波带,少量地闪出现在强回波移动方向的前方20~30 km内,此地闪能很好地预示强回波未来移动方向;对于暴雨类天气,地闪不能很好预示降水的开始,地闪频数的增加预示强暴雨进入持续阶段,地闪减弱比暴雨回波减弱有明显的提前量。雷雨大风冰雹和暴雨持续阶段其正闪密集区和负闪密集区都同40 dBz的强回波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雷雨大风持续阶段地闪数频数突增,整个时段地闪频次具有单峰特征;暴雨整个时段地闪频次具有双峰或多峰值特点以及高频数地闪持续性特点;1小时地闪频数强暴雨远大于雷雨大风冰雹类。暴雨类0℃、-10℃、-20℃层高度及云顶高度一般高于大风冰雹类,△H_(-10~0℃),△H_(-20~0℃),△H_((?)~0℃)三层高度差也大于大风冰雹类。  相似文献   
964.
何文平 《气象》2010,36(3):140-141
<正>2009年12月我国主要气候特点:气温与常年同期持平,降水偏多。全国平均气温为-3.9℃,与常年同期持平。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2.2 mm,较常年同期偏多2.4 mm。黑龙江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多值。月内,我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西南等地温高  相似文献   
965.
一次多种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红  唐熠  郑传新  李垂军 《气象》2010,36(8):61-71
利用桂林的CINRAD-SB雷达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4年11月9—11日桂林市中北部连续性暴雨、大暴雨,南部连续局地冰雹龙卷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强降水超级单体演变成弓形回波导致了10日桂林市短时暴洪;一系列线型波动(LEWP)的列车效应造成了9—11日桂林北部的暴雨。弓形回波和线形波动前侧都有V型缺口,表明有强的西南气流进入上升气流,同时都有后侧V型缺口,表明具有强的下沉气流和后侧偏北气流。可用弓形回波提前20~33分钟预警短时暴洪。而造成南部恭城附近连续两日的冰雹和龙卷风天气都是由孤立的右移型γ尺度超级单体造成,有三体散射长钉(TBSS)回波特征,可用于提前15~22分钟预警大冰雹。对流单体发展成为龙卷单体伴随有下击暴流的气旋性辐散特征,非常临近地面大风出现时间。  相似文献   
966.
近54年陕西两次冰雪灾害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川  梁生俊  周丽峰  姚静 《高原气象》2010,29(4):947-956
利用陕西过去54年96个测站降雪资料、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陕西省1955—2008年连阴雪天气气候特征和时空分布,对两次全省性强连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及动力、热力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与秋季连阴雨比较,结果表明:陕西54年间连阴雪天气强度及时空分布差异明显,2008年1月连阴雪天气为1955年以来陕西省最强连阴雪天气,1989年次之。强连阴雪天气发生时长波系统稳定少变,高空锋区、东西路冷空气、偏强偏北的副热带高压、稳定的南支槽是两次持续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200hPa西风急流演变对连阴雪天气发生、发展有指示意义。两次连阴雪天气期间水汽输送主要存在于对流层低层,副热带高压外围水汽输送带和偏东气流为主要水汽来源。连阴雪天气期间陕西省处于能量锋锋区中,不同于秋季连阴雨天气。强降雪天气过程发生与陕西夏、秋季强降水有相似的热力和动力学特点,但强度偏弱。提出了陕西冬季连阴雪天气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967.
采用NCEP 1°×1°客观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8年1月25-29日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强雨雪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空急流与强雨雪有着密切关系,强雨雪的发生需具备一定的温度条件以及水汽场与动力场的耦合机制。对强雨雪过程的湿Q矢量诊断分析表明,700 hPa湿Q矢量辐合区以及850 hPa锋生函数正值区与强雨雪区对应较好,对雨雪天气的发生有着很好的指示意义。湿位涡特征分析表明,此次强雨雪过程发生在层结稳定的大气中且垂直涡度发展较强。  相似文献   
968.
南海夏季风变化及其与全球大气和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冯娟  李建平 《大气科学》2009,33(3):568-580
本文分析了1948~2006年南海夏季风的年际变化, 讨论了南海夏季风与全球气象要素场如环流、相对湿度、海表温度 (SST) 等的关系。结果表明: 南海夏季风与全球各物理量之间有较好的大范围统计相关。选出了10个强南海夏季风年, 8个弱南海夏季风年, 利用合成分析研究了季风强、 弱年的环流和SST特征及其差异, 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强弱年各特征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尤其表现在SST上, 强弱季风年不仅在夏季东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有明显差异, 并且前期春季此区域的SST与南海夏季风有持续的显著负相关, 可以作为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的一个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969.
阿克苏地区一次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10月7日新疆库车、沙雅、新和(以下简称库、沙、新)区域3县出现罕见冰雹灾害,利用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和天气图、FY-2C卫星云图资料对这次冰雹天气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冰雹灾害天气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巴尔喀什湖低槽,中、低层偏东风和中、小尺度风场辐合及南疆特殊地形等共同影响所致;强对流云团在库、沙、新区域西北上空生成后东移、南下中不断加强,TBB资料能较好地反映对流云活动及其强度变化特征,对冰雹发生和短时预报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70.
龙卷诱发原因的实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雷达、自动站等资料,对一次龙卷过程进行了讨论与研究,详细分析了龙卷发生发展过程中系统结构及环境场特征的变化,并对龙卷的诱发原因进行了动力学探讨,结果表明:龙卷发生于气旋性涡度的高度集中区,对流层中层干冷空气的入侵,构成了上冷下暖的对流不稳定结构,当风场中的强风速带移近时,风速带上激发出中气旋系列,对流不稳定的加强,促使中气旋垂直对流强烈发展,从而导致龙卷天气的产生,进一步的动力学分析表明,当存在有较强的风垂直切变时,中尺度涡度方程中的倾斜项是造成中尺度扰动涡度变化的主要贡献者,也是这次龙卷天气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