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5篇
  免费   407篇
  国内免费   317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796篇
地球物理   835篇
地质学   226篇
海洋学   100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8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71.
为了满足立井井筒地面预注浆工程中断层带注浆对注浆材料的要求,解决单液水泥浆扩散距离不易控制的问题,研制了一种新型塑性早强水泥注浆材料。通过研究塑性早强浆液的流变性能,结合平面裂隙扩散模型,论述了塑性早强浆液的动切力、塑性黏度及其时变特征。这是决定其在扩散过程中注浆压力衰减快,扩散范围小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872.
拓扑优化作为结构优化的高层次优化方法,目前正成为工程界研究的热点,而对于隧道工程的拓扑优化还未见研究成果。建立了隧道洞室的拓扑优化模型,利用高层次拓扑优化理论对隧道洞室进行了拓扑优化分析,提出了预强支护理论,即开挖围岩影响区内进行强支护结合复合衬砌支护的三层支护体系,通过拓扑优化分析确定了预强支护的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873.
利用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属性分析技术,对南海北部测线B进行了AVO属性处理,结合BSR(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振幅空白带以及波形极性反转等多种水合物赋存信息,对水合物成矿带及游离气带的AVO属性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①AVO 1和AVO 9可用于检测BSR和水合物成矿带;②AVO 4、AVO 6 、AVO 9用于游离气带的检测;③AVO 1高截距值表示上、下层P波速度差值大,弱反射或空白反射表示水合物分布均匀,是水合物富集和稳定的表现;④AVO 4高值表示有游离气存在,强反射特征为游离气顶的反射;⑤AVO 6正值,表示有游离气存在,强反射的发育厚度代表游离气的发育厚度;⑥AVO 9低幅值表示水合物成矿带,正值表示游离气带.研究结果表明,高精度AVO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寻找水合物矿点,还可以进一步判定水合物的富集层位.  相似文献   
874.
肖笑  魏鸣 《大气科学学报》2018,41(1):135-144
使用FY-2E静止气象卫星的红外1(10.3~11.3μm)和水汽波段(6.3~7.6μm)时序图像,对强对流云进行识别和短时预测。亮温阈值法是将强对流云和其他高云区分开的常用方法,但是合适的亮温阈值是随着时间和空间而变化的,过高的阈值会将许多卷云包括进来,太低的阈值会排除掉云顶发展还不是很高的强对流云。水汽波段所在的位置是水汽的一个强吸收带,而高度在400 h Pa上下的大气层是水汽波段的一个强吸收层,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对水汽波段辐射吸收的分布模式使得卫星接收到的水汽波段辐射主要来自于400 h Pa以上的大气中高层,而卫星接收到的红外波段辐射主要来自于大气中低层,两个波段间辐射来源的差异使得不同光学厚度的高云的辐射观测值在红外—水汽光谱空间中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别,并且这种差异具有时空的稳定性。本文将一定范围内的云团的象元测值在红外—水汽光谱空间中的分布的拟合直线斜率作为强对流云识别的依据,结果表明相对于亮温阈值法,本文的识别方法不仅能够较好地区别卷云和强对流云,同时也能更有效地识别未达到旺盛阶段的对流云。在对强对流云进行识别后,根据相邻时间段的卫星图像,利用交叉相关法反演得到强对流云团顶部的位移矢量场,并根据后向轨迹法对强对流云团位置形状进行短时预测,预报结果在短时间内(0~1 h)较好,并且对面积较大的云团的预报效果要优于较小的对流云团。此外文中还利用逐半小时的云顶黑体温度(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TBB)资料分析了云顶亮温的分布变化,得到了整个强对流过程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875.
环称为唯一强clean是指每一个元素都可唯一的表示为可交换的幂等元与单位元的和.主要讨论唯一强clean群环的结构,证明了如果群G是局部有限群,则群环RG是唯一强clean环当且仅当环R是唯一强clean环,群G是2-群.  相似文献   
876.
2015/2016年冬季北极涛动异常活动及其对我国气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司东  马丽娟  王朋岭  王艳娇  聂羽  孙冷 《气象》2016,42(7):892-897
2015/2016年冬季,北极涛动(AO)季内变化特征明显。2015年12月,AO处在正位相,而到了2016年1月AO突然由正位相转为强负位相,导致极区冷空气南下,北半球和我国气温由暖转冷。AO由正位相转为负位相主要与北大西洋强风暴活动有关。2015年12月末,北大西洋上空有一气旋式强风暴出现,强风暴东侧西南气流将北大西洋上空大量的暖湿空气带向北极,导致北极气温迅速升高。北极气温迅速升高使得极区的位势高度场由偏低转为偏高,是导致AO由12月的正位相转为1月负位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77.
1522号台风“彩虹”外围佛山强龙卷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5年10月4日15:28-16:03(北京时间,下同),强龙卷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影响了佛山市顺德、禅城和南海区的十多个村居,造成严重灾害。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广州多普勒雷达资料、风廓线资料等,对这次强龙卷过程进行分析。(1)强龙卷发生在1522号台风"彩虹"外围螺旋云带中,龙卷发生地位于台风中心的45°方向约340~360 km处。(2)大尺度环境场利于龙卷的发生。低空急流、低空强的垂直风切变和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均利于龙卷的发生,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弱冷空气的低层入侵等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3)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强龙卷发生的抬升机制之一,珠三角喇叭口地形以及佛山东南低、西北高的地形有利于低层辐合的加强。(4)在螺旋雨带中发展加强的超级单体风暴发展至强盛阶段,雷达上探测到典型的钩状回波、入流缺口等特征;中气旋由弱中气旋加强到强中气旋,由中层向低层发展且切变不断增强时,龙卷触地或继续加强。(5)此次强龙卷是发生在中气旋和TVS底高顶高下降,切变急剧增强期间,龙卷发生时强中气旋底高距离地面小于1 km,TVS底高低于500 m,龙卷发生前16 min出现弱中气旋,龙卷发生前4 min出现强中气旋并伴有TVS特征;TVS的底高、顶高明显下降,最强切变剧增是龙卷迅速增强的指标。  相似文献   
878.
江苏一次冬季强浓雾天气持续和消散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06年12月24—27日江苏省持续了4 d的大雾天气进行分析,重点对强浓雾天气的持续和消散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此次雾在辐射降温条件下形成,在暖平流作用下辐射雾转为平流雾并且增强;暖湿平流为雾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热力条件;中高层辐合下沉增温和低层弱上升运动,使得逆温层稳定维持,是浓雾持续不消有利的动力条件;雾消散阶段,低层正涡度平流南下,使大气层结出现位势不稳定,伴随着冷空气入侵,辐散下沉,垂直运动相应增大,逆温层彻底被破坏,动力和热力条件相配合最终导致雾消散。  相似文献   
879.
本文基于船载及锚定ADCP、CTD观测,获得了大、小潮时的温度、盐度、浊度、潮位、流速等观测数据,研究杭州湾南部的一个主要弯曲航道——螺头水道内的潮流动力学特性。螺头水道水深超过100 m、最大潮差大于2.5 m。涨潮时,强潮流速出现在水道北岸,落潮时,强潮流速出现在水道南岸,最大流速值分别为约2 m/s和1.8 m/s。受压强梯度、密度梯度、科氏力和离心力影响,涨落潮过渡时在水道的横断面产生较为明显的环流。夏季存在较弱的层化现象,深水处受环流的影响,盐度、温度的混合较强。锚定观测数据表明,温度、盐度的变化频率与潮流的变化频率相似,但存在高于M2分潮频率的谱峰值。因此,笔者认为潮流与横向环流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更高频率的盐度和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880.
福建省区域酸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7—2014年福建省邵武、福州、永安和厦门4个气象观测站的酸雨监测资料,统计分析了福建省不同区域酸雨的时空变化和强酸雨变化特征,并对酸雨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2007—2014年福建省降水年平均pH值为4.64—4.97,达中度酸性标准,pH值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降水酸度呈逐渐减弱的趋势,强酸雨发生频率呈下降的趋势。邵武和福州地区为酸雨高发区,邵武地区降水酸度最强,酸雨和强酸雨发生频率最高,2011年后两个地区降水酸度均减弱,强酸雨发生频率均降低;厦门和永安地区为轻酸雨区,永安地区全年基本无强酸雨发生,由于两个地区酸雨发生频率增加,累积酸雨量比例增大,2012年后两个地区降水酸度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强。福州、厦门和邵武地区月酸雨变化均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冬春季酸雨污染较重,夏季酸雨污染偏轻;永安地区则相反,秋冬季降水呈碱性,春季有轻微的酸雨污染。2007—2014年福建省降水月平均pH值4.50的概率分别为:永安地区0.0%、厦门地区4.2%、福州地区29.2%和邵武地区42.7%,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城市致酸污染物排放、酸性物质的省际输送、地理环境和天气条件是造成福建省区域性酸雨污染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