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3篇
  免费   409篇
  国内免费   284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848篇
地球物理   841篇
地质学   293篇
海洋学   107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71.
利用吉林省12个酸雨观测站2012年观测资料,并结合2007—2011年的观测数据,分析了近年来吉林省酸雨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全省只有4个站年降水平均pH值达到了酸雨程度,各酸雨观测站年酸雨频率均低于或等于50%,全省发生酸雨次数、强酸雨次数和年降水平均pH值达到酸雨程度的站数均少于多年平均值;2007年以来,全省年降水平均pH值为酸雨程度的台站数和年发生酸雨站次呈波动下降趋势;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属于轻酸雨区,部分地区为非酸雨区。  相似文献   
972.
西安市酸雨的气候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2009年西安市酸雨观测站的酸雨观测资料并结合当时的气象条件(风、降水、雾),分析了20a来西安市酸雨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气象条件对酸雨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安市发生酸雨的频率为27.4%,季节变化明显,其中12月最高,10月最低;酸雨pH值波动幅度1998--2004年最大,2005--2009年最小且趋于平稳;大雨天气、风速≤3m/s或有雾时易发生酸雨;出现酸雨时,风向以东北风居多。  相似文献   
973.
陕西中南部一次秋季连阴雨中区域性暴雨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常规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FY-2C红外云图,对2011年9月16-18日陕西中南部一次秋季连阴雨中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500hPa稳定的东高西低形势下,西西伯利亚阻塞高压和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持续强劲的东路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为区域性暴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系统的层结特征与夏季暴雨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即暴雨发生在大气层结稳定的状态下;卫星云图显示,暴雨云系主要以中低云为主,云顶亮温一般最低为-43℃;低层东路的冷空气对暴雨的作用远远超过中空冷空气;低层锋区附近的强水汽辐合是秋季区域性暴雨产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74.
杭州地区酸雨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杭州地区7个观测站的酸雨资料并结合探空及大气成分资料,分析近3年来杭州地区的酸雨变化和分布特征,研究了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物对酸雨的影响。结果表明:杭州地区近3年降水平均pH值在437~523之间,酸雨污染空间上呈现“西重东轻”的格局,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均呈现小幅波动且变化趋势不明显。酸雨污染总体上夏季最轻,秋冬季最严重,春季次之。降水量与pH值和电导率的关系各站不一,其中临安、淳安、建德和富阳等地的降水pH值与降水量成正比,杭州和桐庐相关变化关系不明显。萧山比较特殊,各地降水电导率与降水量均呈反比; 在850 hPa偏北风的输送影响下, 降水酸度及电导率较高;降水pH值与最低层逆温的高度成正比,与逆温的厚度成反比,强酸雨时在降水前半段均伴随较严重的灰霾天气,逆温对降水电导率的相关关系不是很明显; 污染物SO2、NO2、PM10、PM25的浓度与降水pH值呈负相关关系, 说明近地层污染物浓度对降水酸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75.
盛杰  郑永光  沈新勇 《气象学报》2020,78(6):877-898
华北线状对流系统精细气候分布及其所产生的极端天气特征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雷达拼图资料和客观识别方法普查2013—2018年华北171例线状对流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其所致强对流天气的统计结果,发现华北地区至少有2类线状对流系统,分别产生极端强雷暴大风和极端强降水。分析了这2类线状对流系统的环流形势、环境条件、地形作用和关键中尺度系统地面冷池等的特征。主要结论如下:华北线状对流系统的空间分布尤其是初始形成位置与大地形关系密切,京津冀的太行山和燕山山脚区域为其中的一个高发区;2类线状对流系统发生月份、空间尺度、移动速度、形成时刻和维持时间等都具有显著差异;2类线状对流系统的环流背景、环境条件和冷池也差别明显。强雷暴大风型线状对流系统的环境大气斜压性强,中层干和大的垂直减温率造成的最优对流有效位能、下沉对流有效位能大值区是产生极端大风的重要环境条件,地面强冷池以及0—3 km风垂直切变对前向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强降水型线状对流系统产生的降水极端性较前一类型更为凸出,天气尺度强迫相对较弱,水汽条件极其充沛,地面弱冷池或地形与低层南风气流相互作用维持的后向传播是其发展和缓慢移动的主要机制,也是产生极端强降水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76.
利用商洛天气雷达资料和相关实况资料,对2018年5月15日午后商南地区一次强雹暴天气的环境条件和雷达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雹暴发生在低层气旋暖区,中层有冷温槽发展东移,高层有急流的背景下,0 ℃层高度为43 km,-20 ℃层高度为75 km。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触发的对流云团在不稳定层结和较强垂直风切变作用下发展为超级单体风暴。(2)强雹暴的低层反射率因子呈现出明显的钩状回波或倒“V”型入流缺口,并伴有三体散射长钉等特征。回波顶高度达11 km左右,最大VIL值达77 kg/m2。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呈现出典型的有界弱回波区、回波悬垂和回波墙。最大的回波强度出现在沿着回波墙的一个竖直的狭长区域,中心值达到65 dBz以上。相应的中低层径向速度图存在明显辐合区,有利于强上升气流发展。(3)此次强雹暴天气在西北东部较为罕见,前人总结的冰雹各项潜势预报指标具有一定局限性,垂直液态积分水含量密度(VIL密度)跃增能更好地提前指示大冰雹。因而可用VIL密度值明显跃增至55 g/m3提前24 min预警大冰雹,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陕西极端突发强天气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977.
利用MICAPS资料、NCEP1°×1°逐6 h再分析数据以及FY-2G卫星、安康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19年6月2日发生在秦巴山区的一次罕见雷暴大风天气进行成因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日陕南中东部地区存在有利于强对流风暴发生和发展的热力不稳定条件;地面图上,傍晚前后从关中向陕南发展移动的冷池触发了本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发生时,云图上中尺度对流系统云系逐渐东移南压,云顶亮温梯度最大区域和地面冷池前方辐合线位置基本一致;雷暴大风发生时低层雷达速度图上有显著的大风速核、明显的中层径向辐合和低层辐散及其雷达强回波质心的下降,这些都为雷暴大风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了一定的指示。  相似文献   
978.
选取1961-2019年广西国家气象观测站气温观测资料、NOAA/ESRL高度场及海平面气温资料,分析了2019年广西异常暖冬的气候背景、大气环流及海温外强迫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大、偏强、偏西,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平面温度偏高,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和冬季风偏弱,导致冷空气难以南下,南方暖气流占主导地位,是2019年广西冬季气温偏高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79.
地球磁场的特性与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全稳 《地学前缘》2011,18(5):283-288
针对地球磁场起源研究中存在的有关地球磁极问题,在分析地球磁场特征的基础上,从地球磁场的成因和形成磁场的组合形式两方面,对地球磁场进行了分类。研究认为:地球磁场不仅具有突变性和偶极性,而且具有瞬时性、不变性等特征,初步分析了各种特性的影响原因。指出地球磁场具有二分结构,不同的分类方案可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地球磁场可以分为...  相似文献   
980.
亓春英  杨云保 《云南地质》2011,30(3):294-298
锑矿赋存于上寒武统博菜田组中段的硅质岩和硅化碳酸盐岩的层间破碎带中,矿化受区域上的北西向构造和地层所控制。深入研究,扩大资源和寻找新的资源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