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21篇
  免费   2873篇
  国内免费   4545篇
测绘学   597篇
大气科学   10738篇
地球物理   1048篇
地质学   4079篇
海洋学   1517篇
天文学   292篇
综合类   672篇
自然地理   1696篇
  2024年   156篇
  2023年   473篇
  2022年   582篇
  2021年   665篇
  2020年   546篇
  2019年   617篇
  2018年   441篇
  2017年   493篇
  2016年   470篇
  2015年   607篇
  2014年   887篇
  2013年   799篇
  2012年   802篇
  2011年   888篇
  2010年   853篇
  2009年   851篇
  2008年   905篇
  2007年   963篇
  2006年   800篇
  2005年   790篇
  2004年   694篇
  2003年   735篇
  2002年   672篇
  2001年   619篇
  2000年   507篇
  1999年   448篇
  1998年   481篇
  1997年   456篇
  1996年   414篇
  1995年   387篇
  1994年   344篇
  1993年   275篇
  1992年   247篇
  1991年   232篇
  1990年   178篇
  1989年   148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43年   6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5篇
  1936年   9篇
  1935年   5篇
  192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东中国海环流及其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东中国海环流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早期科学家们主要依赖于对温盐资料和少数测流资料的分析研究对渤、黄、东海的环流结构有了较系统和深入的认识。东中国海环流是由一个气旋式的“流涡”组成,东侧主要是北上的黑潮-对马暖流-黄海暖流及其延伸部分;西侧为南下的沿岸流系。黑潮对东中国海环流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致于除了某些局部区域外,上述海域主要流系的冬、夏季分布形式比较相似而无本质上的差异(胡敦欣等,1993)。但本文所研究海域正处于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冬、夏季盛行风向基本相反,过渡季节(春、秋季)风向多变,风力减弱;海洋热盐结构季节变化明显(如冬季混合强,而夏季层化明显等),这些因素都使得东中国海环流存在着较明显的季节变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中国海环流的数值模拟工作逐步展开,并已成为研究环流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的强有力工具。但由于数值模式本身以及计算方案的缺陷(如有些学者用固定的风场、温盐场对东中国海环流进行诊断模拟等)和观测资料的不足,数值模拟的结果难以得到验证,渤、黄、东海的环流研究中仍有大量的问题存在争议,以待澄清。例如,台湾暖流的来源、流径;对马暖流的来源;夏季黄海暖流的流径以及黄海冷水团环流等均有不同的论述。对黄、东海环流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工作也较少,多用冬、夏典型月份的风场强迫积分至稳定态,给出冬、夏季环流,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三维环流模式很难在1个月内达到稳定态,尤其是夏季层化明显、风力减弱的情况下,非常定风场的影响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采用比较符合实际的计算方案,用年循环风场和海面热通量场为外强迫,对渤、黄、东海的环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模拟,并对一些争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2.
南海罗斯贝变形半径的地理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南海 1°× 1°网格的标准层季节平均温、盐度资料 ,在未引入Boussinesq近似条件下 ,采用改进的Thompson Haskell算法求解线性化斜压海洋水平大尺度波的垂直结构方程 (重力内波方程 ) ,从而得到了南海各网格点的第一斜压重力波相速度和相应的罗斯贝变形半径 ,并探讨其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 ,以期有助于南海环流和中尺度涡旋以及有关海洋侧边界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63.
A total of 67 samples from the upper and lower sediment traps in the central South China Sea were analyzed, which were collected during 1993~1996.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stable isotope values, surface primary productivity, fluxes of total particulate matter, carbonate, biogenic opal, organic carbon,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species and their total amount exhibit obviously seasonal and annual fluctuations. High values of the fluxes occurred in the prevailing periods of the north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monsoons, and the low values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s between the two monsoons. The fluxes of som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species (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G. ruber, Globigerinita glutinata, 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 and their percentages also exhibit two prominent peaks during the prevailing periods of the north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monsoons respectively, while those of Globigerina bulloides, Globorotalia menardii and 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 only exhibit one peak in the prevailing periods of the northeastern monsoon. In addition, fluxes and percentages of 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and Globorotalia menardii as well as the fluxes of carbonate and total amount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decrease gradually from 1993 to 1996, and those of Globigerina bulloides, Globigerinita glutinata and biogenic opal increase gradually from 1993 to 1996. The fluxes of carbonate and organic carbon in the upper trap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lower one.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seasonal and 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sediment fluxes and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species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changes of surface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related to the East Asian monsoon. The lower carbonate and organic carbon fluxes in the lower trap are related to the dissolution.  相似文献   
64.
南黄海溶解氧的分布与季节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海洋中的溶解氧分布受着大气、生物、化学及各种物理过程的影响。因此,可以根据氧的分布,通过不同的方法将这些过程分离开,来了解海洋中的物理过程、生物过程和化学过程。对大洋水中溶解氧的分布,人们曾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研究表明,除近表层水外,深层水中的溶解氧都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65.
东海温度锋的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异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汤毓祥 《海洋与湖沼》1996,27(4):436-444
根据1934-1988年东海水文观测资料,重点分析东海温度锋的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异,并结合近期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研究成果,初步探讨温度锋季节变异和水团演变的关系,所得主要结论是:(1)东海不仅常年存在浙闽沿岸锋,东海北部陆架锋和黑潮锋,而且、春、夏两季,在东海南部还出现一条东海中部出架锋。(2)江海温度锋季节变化的特点是:冬季,锋的宽度和强度皆是表层最强,夏季,表层温度锋仅出现在浙江近岸小范围海域。  相似文献   
66.
不同季节的企鹅珍珠贝游离珠植核效果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雷州流沙港湛江海洋大学珍珠研究室实验基地分别于春、夏和秋季进行了企鹅珍珠贝游离珠植核实验。其中,春季插核的死亡率最低,为15.1%--16.2%,留核率最高,为10%左右:而夏季插核的死亡率最高,为63.56%,留核率也仅为2.22%:秋季插核的留核率最低,仅收珠1颗,留核率为0.35%,死亡率也较高,为54.4%。结果表明,春季是企鹅珍珠贝较适宜的插核季节。  相似文献   
67.
砂石土指第四纪堆积的泥、土、砂,为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我国具有丰富的海洋砂石土资源。以广东海域为例,通过资料的综合分析,探讨了海岸砂石土资源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其开采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8.
影响本调查区的天气系统十分复杂,而且随季节而变化。冬半年冷空气的活动,夏半年的热带气旋,台风以及四季对该区都产生影响的温带气旋都可能给该区带来灾害性天气。随着季节的变化太平洋高压的南北移动、西进东退更增加了天气变化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9.
海南岛三亚滨珊瑚生长率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海南岛三亚不同珊瑚岸礁区两个不同生长年取滨珊瑚样品的生长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点,冬季生长率低,春季至秋季生长率高,并获取了滨珊瑚的季节生长率时间变化序列,珊瑚生长率与主要环境因素的对比表明,滨珊瑚的生长率主要与海水温度相关,而与降水和日照时数的相关性不明显,春季和夏季的生长率与冬季和早春(12~3月)的海水温度相关,其他季节的生长率与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关系不明显,初步认为低海水温度及三亚岸礁区浓珊瑚季节生长率变化的主要环境控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0.
黄河三角洲*暴雨雷达回波特征及临近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1994-1998年东营站713数字化雷达回波资料结合高空、地面形势,对发生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33个暴雨日41个暴雨中尺度雷达回波系统特征及形成过程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暴雨临近预报的着眼点。在1999年的预报服务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