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9篇
  免费   928篇
  国内免费   1324篇
测绘学   245篇
大气科学   2285篇
地球物理   743篇
地质学   1512篇
海洋学   735篇
天文学   57篇
综合类   270篇
自然地理   634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193篇
  2021年   185篇
  2020年   171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315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268篇
  2011年   276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312篇
  2008年   290篇
  2007年   285篇
  2006年   315篇
  2005年   349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205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156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众所周知,ENSO(El 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的年际时间尺度上最强的气候信号,与 El Nino (La Nina)相应的正(负)海温距平(SSTA)主要分布于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Rasmusson et al.,1982)。相对于热带太平洋的年际ENSO现象,人们注意到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SLP)存在更长周期的年代际变化(Trenberth et al.,1994),有人认为这与北太平洋的表层温度(SST)变化有关(Latif et al.,1994),也有人认为与热带SST的异常关系更为密切(Jacobs et al.,1994)。20世纪80年代后的ENSO事件和20世纪60,70年代有明显的差别(Wang,1995),20世纪90年后El Nino发生频数增加,并且在1997和1998年出现了20世纪最强的一次Nino事件(McPhaden,1999)。 因此,不论是作为大气年代际变化可能的一个驱动因子,还是作为年际ENSO的背景场,从整体上了解太平洋SST的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时、空变化特征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2.
GIS与遥感支持下的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现代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海宇  王颖 《海洋科学》2002,26(9):61-65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是世界罕见的大型水下泥沙堆积体,具有独特的动力地貌组合。利用1988-1995年的LANDSATTM遥感影像,ERS1SAR影像及1979年编绘地形资料,综合应用GIS与遥感方法,对这一区域在20世纪80-90年代的变化及演变趋势作出分析,其基本演变特征与趋势表现为;沙脊群枢纽地区处于不断的增长,扩张过程;南部区域堆积与侵蚀作用较弱,沿岸潮滩向海淤进;而北部区域变化较强烈,并继续脊槽相间的模式,所取得的结果与该区域动力地貌研究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203.
近10多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和风暴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显著变暖,导致世界性海平面持续波动上升。根据我国沿海验潮站潮位资料统计分析表明,近10多年(1989~2000)来我国沿海海平面也早持续上升趋势,而且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同时,近期发生在我国沿海的风暴潮强度较前期(1975~1986)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204.
南印度洋SST与南亚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NCEP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和JONES全球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资料,分析了南印度洋SSTA和南亚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无论是南印度洋副热带海水辐合区的SST还是赤道以北非洲西海岸附近上升运动海区的SST的长期变化趋势,除了准3-5年的变化以外,还存在着明显的年代际的变化。对于全球最显著南亚季风环流的分析表明,南亚季风环流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与南太平洋SST的年代际变化相比,南印度洋SST的变化周期要相对短一些。通过分析南半球冷空气年代际活动的特征发现,冷空气与南印度洋SST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具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5.
Great earthquakes often occur along or near active fault belts. Thus,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on fault deformation are quite important. Methods such as short-leveling, short- baseline and integrated monitoring profile across fault belts have been used to monitor fault activities for many years. GNSS observations are mainly used to obtain the horizontal velocity field in large areas and to study the activities and deformation of major blocks. GNSS technology has been used to monitor and study the deformation of faults from a different aspects, In this paper, some applications and new explorations of GNSS are discussed. They are: (1) Research and monitoring of strike-slip activities of faults with GNSS. (2) Research and monitoring of vertical activities of faults with GNSS. (3) Investigating the laws of deformation of blocks on the sides of fault zone and setting up strain models to deduce the activities and deformation of faults with respective models and compare the deduced results with the actual measurements across fault. It is concluded that a larger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deduced and the observed deformation indicates a stronger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locks, which can be important for predicting the location of a strong earthquake and assessing seismic hazard, as well as the seismicity trend.  相似文献   
206.
基于MODIS-NDVI、DEM和气象数据,分析柴达木盆地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FVC)时空变化特征,并与降水、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蒸散量和海拔进行相关、偏相关或叠加分析,探讨FVC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FVC整体自东南向西北内陆呈半环状递减,FVC集中在20%以下,人类活动及径流等打破植被地带性规律;2000—2015年FVC明显改善,广泛分布于盆地中西部地区,2001—2002年年际变化最显著;FVC与降水、相对湿度以正相关为主,与温度关系不显著,与日照时数和蒸散量主要为负相关,降水对FVC贡献最大,温度通过影响蒸散量等间接影响FVC,而土壤蒸发对蒸散量的影响大于植物蒸腾;FVC与等高线空间分布较吻合,FVC在2 800~2 900 m和4 600~4 700 m出现两个峰值,4 700 m以上FVC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207.
利用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中心(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的1979年1月2014年12月逐6 h的ERA-Interim有效波高和10 m风场资料,分析了近36年期间北太平洋海域海浪场和风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中低纬度的西北太平洋波高有逐年线性递增趋势,大约在0.2~0.6 cm/a,而低纬度的太平洋东北部海域则以-0.4~-0.2 cm/a的趋势减小。2)风速线性变化趋势显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太平洋东北部低纬度海域,约以1.0~2.0 cm/(s·a)的速度在增加。而日本岛四周、菲律宾半岛以南等海域大都以-1.0~-0.5 cm/(s·a)的速度减小。3)北太平洋海域波高和风速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两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西风带内有一个个波高超过10 m的风暴圈,其波高受风浪和涌浪的双重作用。这可为航海、海洋工程设计、军事及海洋能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8.
为了普查和勘探陆架上的新油田和固体矿产,研究俄罗斯南部海洋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正是在这里,解决着亚速海一黑海盆地的地层和古地理,以及与同时代形成的地中海和里海沉积层对比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9.
深海雄心     
李明春 《海洋世界》2010,(12):14-26
<正>50米:应急浮标出难题50米海试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第一潜。其试验目的是实现潜水器与母船布放回收系统之间的适配性磨合,完善潜水器从甲板到水面的布放和从水面回收至甲板的操作规程,积累操作经  相似文献   
210.
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1959—1988年南海表面至100m垂直平均温度(TAV)资料,结果表明: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存在明显的准两年、4—5年和年代际振动。在E1Nino年,南海上层热含量显著增加。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南海TAV为负距平,此后转为正距平。南海TAV的变化与ENSO事件、东亚冬季风和热带大气环流的变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