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0篇
  免费   627篇
  国内免费   936篇
测绘学   264篇
大气科学   1210篇
地球物理   302篇
地质学   1264篇
海洋学   449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242篇
自然地理   1044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63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274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17篇
  2008年   281篇
  2007年   200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268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5 毫秒
811.
满洲里国家基准站搬迁至新站后,根据2010年1-12月新旧自动观测站气温、气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地温等气象要素的观测数据,进行整理,用差值分析法进行对比,并从观测环境的改变、拔海高度、下垫面性质、热岛效应等方面揭示影响新旧站的差异因素。  相似文献   
812.
于淼  金竑 《黑龙江气象》2015,32(1):18-20
利用1951-2013年全国160个基准气象观测台站夏季(6-8月)月降水资料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指数等资料,分析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模态是南、北部与中部的降水呈明显的相反趋势,且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与中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关系密切。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处于暖位相时,东部季风区北部(华北、西北地区)、南部(华南、东南地区)降水量异常偏少,而中部(华东、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异常偏多;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处于冷位相时,则与上述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813.
东莞市草温与地温、气温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东莞站2007年8月~2008年7月的草温与地温、气温同步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在不同下垫面环境下草温与地温、气温的差异。分析表明:年平均草温地温气温;极端最高温度中,地温草温气温;极端最低温度中,草温地温气温;草温的日变化幅度和年变化幅度最大,地温次之,气温最小。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近地面不同高度、不同下垫面的差异以及传感器的安装等。  相似文献   
814.
孙凤华  张耀存  郭兰丽 《高原气象》2009,28(6):1308-1315
利用中国738个台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我国降水和200 hPa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揭示了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位置的南北移动与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北降水异常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 我国东部地区夏季(7、 8月)降水异常主要表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少)雨, 华北及华南地区少(多)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这种异常分布型发生转折的时间。与此同时, 东亚高空副热带急流轴位置从70年代末开始逐渐偏南, 急流轴位置的变动将引起对流层低层水汽辐合区和高层散度分布以及垂直环流相应的变化, 进而引起降水区域的变化。相关分析发现, 当急流位置偏南时, 25°~35°N西风增强, 42°~50°N西风减弱, 华北夏季降水减少,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增多; 反之, 当急流位置偏北时, 华北夏季降水增多,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减少。与70年代末开始的我国东部地区急流轴位置逐渐南移相对应, 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呈现逐渐减少、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呈现逐渐增多的变化趋势。分析低层水汽通量和高层的散度分布以及垂直环流的差异发现, 1980年以来华北地区对流层中低层水汽通量辐合减弱, 水汽供应减少, 垂直上升运动减弱, 造成了华北夏季降水减少, 而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通量辐合增加, 水汽供应增多, 垂直上升运动增强, 导致该地区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815.
本文采用阿勒泰地区7个国家级气象站近54a(1960~2013年)夏季(6~8月)的日有效降水量(20~20h降水量≥0.1mm)资料,用WMO推荐的百分位法计算了全地区过去54a夏季极端强降水的阈值、进一步分析了当地夏季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夏季极端强降水阈值呈西部、南部小,北部、东部大,并且空间异常分布特征如下: 夏季以及夏季各月的极端强降水日数和强度均可总结出5种最主要模型;极端强降水量可总结出8种最主要模型;并且通过时间标准化序列分析各种模型都有对应的降水日数、量级、强度明显偏多(强)和偏少(弱)的时段。日数、量级、强度近54a来,除吉木乃略有下降以外,其余各县(市)均为增长趋势,尤其是北部、东部地区.同时上述三指标存在着显著的年代际和年纪尺度的周期变化,上世纪90年代和2010年至今为三个指标最多(强)的年代,而上世纪70年代为最少(最差)的年代.并通过周期分析(小波分析)可知,均有对应的显著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816.
统计德州、陵县(与德州相距约30 km)观测站2006—2012年逐年16方位风向出现次数、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年最多风向及出现频率发现:2006—2008年期间,德州与陵县在16方位风记录变化趋势相近,年最多风向接近或相同。德州站自2009年开始,NE—NWN方因受建筑物影响,NE、NNE、N、NNW 4个方向年出现次数明显减少、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均呈减小趋势,以N最明显,减少77%;同时其相对方向风记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S出现次数减少最明显;由于空气具有钝体绕流现象,造成E、NW出现回数明显增加,以E最明显;从而导致该站年最多风向发生变化,由原来的S(或SSW)转为E。2009—2012年与2006—2008年比较:N年均出现回数减少79次,平均风速减少0.9 m/s;NNE年均出现回数减少57次,平均风速减少0.8 m/s;NE年均出现回数减少40次,平均风速减少0.9 m/s;NNW年均出现回数减少29次,平均风速减少0.1 m/s。  相似文献   
817.
比较NCEP/NCAR和ECMWF两种再分析资料南半球低层等压面(700 hPa及以下)的平均位势高度场,结果表明:两者在南极洲差异显著,除12月、1月(南半球夏季)外,NCEP/NCAR资料存在一个虚假的很强的极地高压,而ECMWF资料正常。分析表明该两种再分析资料的上述差异来源于南极洲地面以下虚拟气压场的产生过程;NCEP/NCAR资料较ECMWF少了一个对南极洲过低地面温度的修正。由此得到的NCEP/NCAR资料若用于南半球低层大气环流整体结构的分析,会导致严重的错误。  相似文献   
818.
江苏气温长期变化趋势及年代际变化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根据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月气温资料,研究了江苏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近40a来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其中冬季3个月(12月一次年2月)升温最明显,夏季7、8月降温明显。各季节和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本上是20世纪60年代有降低趋势,70年代到80年代前期趋势不明显,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气温快速升高,因此,年、春、秋、冬季最高温度出现在90年代。其中夏季气温在90年代后期又有所下降,夏季最高出现在60年代。2)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温度变化幅度上,春、秋、冬和年平均气温在全省都是升高的,其中苏南和江苏北部的徐连地区春、冬季和年平均气温升高最明显,秋季苏南地区升温最明显;夏季大部分地区气温有下降趋势,其中东部沿海和西南部降温最明显,而北部部分地区则有弱的升温趋势。  相似文献   
819.
万晓樵  王成善 《地质学报》1997,71(3):195-201,T001
日喀则弧前盆地位于拉萨地块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白垩纪中期沉积一套被称为日喀则群的复理石地层,其构造形态为一东西向延展的复式向斜,主体为是昂仁组,击北两翼的底剖地层分别出露为冲堆组和桑祖岗组。目前我们在复理石沉积中发现了保存较好的以有孔是虫为主的化石群。  相似文献   
820.
梅仕龙  史晓颖 《地球科学》1999,24(2):167-172
全球层型剖面和点(GSSP)应尽可能在层序界面的整合部位,从而将地层的自然界线、层 GSSP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年代地层界线可在野外识别和追索,层序地层可以做为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的而独立存在,构成新的三重地层分类,地层界线的优化应尽可能与层序界面相结合,以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损伤性,随着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及其在地层学和概念上取得了的创新和突破,有在新的地层学体系指导下建立新一代年代地层表,从而更加客观地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