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229篇
  国内免费   325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669篇
地球物理   94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4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2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南北极区和青藏高原臭氧变化与中国降水和温度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国强  朱乾根  李晓燕 《气象》2004,30(1):8-12
利用 1 978年 1 1月~ 1 993年 4月TOMS全球臭氧资料和中国地面资料 ,研究了南北极区春季和青藏高原大气臭氧变化与中国降水和温度变化的联系。结果显示 ,南北极区春季和青藏高原冬季臭氧变化与中国的降水和温度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因此可利用大气臭氧变化预测中国部分地区降水和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902.
北京市夏季臭氧变化特征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2002年7月至8月325m气象塔资料研究了北京市夏季近地层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夏季边界层臭氧浓度日变化显著.臭氧浓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臭氧多数为单峰型分布,双峰型仅分布在底层;臭氧峰值出现时间与气温峰值出现时间基本一致,或略有落后。  相似文献   
903.
《地理教学》2006,(6):47-48
欧洲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过去不为人知的大气污染源——亚硝酸气体。在阳光充足时,这种气体会使大气层底部臭氧增多,导致城市上空产生有害烟雾。  相似文献   
904.
本文给出了1个新的测量大气臭氧垂直分布的逆转方法,该方法将臭氧层分为6层,各层的臭氧含量,前后两次用图解法由联立方程定量的解出。使用这个方法,我们对在北京观测的10条逆转曲线作了计算,并将这些计算结果作了讨论及初步的误差估计。  相似文献   
905.
利用2015—2016年西安市逐日空气质量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统计评价了2016年气象条件较2015年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2016年西安空气质量较2015年偏差,优良日数减少,各污染级别日数较2015年均有增加;全年降水日数、有效降水日数和年降水量都有所减少,降水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作用减弱;秋冬季平均风速较2015年同期明显偏小,比2016年全年平均风速也显著偏小,大气扩散能力减弱;秋冬季冷空气强度虽有所增加,但活动次数偏少,造成静稳天气增多,污染物累积效应持续增强;春夏季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增加,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大气颗粒物减少,臭氧作为首要污染物第一次出现的日期相比2015年提前较多,污染日数也有所增加。臭氧已经成为除颗粒物之外的第二大污染源,春末至秋初期间,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06.
利用2017年1月1日—7月31日陕西省十地市空气质量资料和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7年1—7月陕西省空气质量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与2016年同期相比较差,1—3月全省首要污染物为颗粒物(PM25和PM10),5—7月为臭氧。1—3月各市平均风速均在30 m/s以下且小风频率较高;全省冷空气活动较上年同期减少3次且强度偏弱;全省平均混合层高度与上年同期相比降低22 m。与上年同期相比,平均风速小,小风日数增多,冷空气活动次数减少且强度偏弱,混合层高度偏低,是颗粒物污染过程增多的主要因素。5—7月臭氧质量浓度与高温显著正相关,当日平均气温≥30 ℃或日最高气温≥35 ℃时,臭氧显著超标;臭氧质量浓度随日照时数增加而升高,日照时数≥6 h时,各市臭氧平均质量浓度均较高,日照时数≥10 h时臭氧超标率最高;臭氧质量浓度随日平均相对湿度的升高而降低,当相对湿度<600%时,臭氧平均质量浓度超过140 μg/m3,当相对湿度≥700%时,臭氧超标率明显降低。与上年同期相比,气温偏高,日照充足,湿度减小是造成臭氧超标日增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07.
采用北京气候中心大气辐射模式(BCC-RAD)、日本气象厅JRA-55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北半球冬季低纬度平流层上、下两个温度异常区对太阳周期的响应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偏强年,低纬度的上平流层温度暖异常是由臭氧短波加热异常引起的,它在中纬度的上平流层激发出异常强西风,阻碍行星波正常上传,由波破碎驱动的Brewer-Dobson环流也减弱,该环流上升支减弱的动力加热作用导致了低纬度的下平流层暖异常。  相似文献   
908.
为检验臭氧卫星资料同化对臭氧分析场和预报场的影响,基于集合平方根滤波(ENSRF)理论,结合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构建了CESM-ENSRF同化预报系统。系统构建过程考虑了卡尔曼滤波同化中的关键问题:利用全场随机扰动对初始场加扰,结合一般协方差膨胀和松弛协方差膨胀方法实现协方差膨胀,使用五阶距离相关函数进行协方差局地化。将构建的系统用于微波临边探测器(MLS)臭氧廓线数据的同化,分析臭氧卫星资料同化对模式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构建的CESM-ENSRF同化系统有效实现了臭氧资料同化,臭氧卫星资料同化对臭氧分析场和预报场精度有较大改进。  相似文献   
909.
利用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相关分析和信息流方法,分析了1979~2015年夏半年(5~9月)100 hPa上南亚高压与邻近地区臭氧变化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除7月外,夏半年南亚高压与南亚高压区臭氧低值(简称臭氧低值)存在相互作用。6月和9月南亚高压和臭氧低值强度变化相互影响,而在5月和8月二者的作用仅仅是单向的。在6月南亚高压和臭氧低值的中部和西部边缘,以及9月南亚高压北部和臭氧低值中心区,臭氧低值增强(减弱)可能是南亚高压增强(减弱)的部分原因,南亚高压增强(减弱)也可能是臭氧低值增强(减弱)的部分原因。在6月南亚高压和臭氧低值的东南部、8月南亚高压和臭氧低值的西部和东部,以及9月南亚高压的西部,南亚高压增强(减弱)可能导致臭氧低值增强(减弱)。在5月南亚高压西部和臭氧低值南部,臭氧低值的增强(减弱)可能导致了南亚高压的增强(减弱)。根据相关分析,推测臭氧变化对南亚高压变化的可能影响机制如下:当南亚高压区臭氧浓度出现正异常时,辐射加热在其上部(下部)为负异常(正异常),导致高层(低层)异常辐合(辐散),从而导致下沉异常。高层异常辐合与下沉异常最终使南亚高压异常减弱。而臭氧浓度负异常导致南亚高压呈现正异常的过程与上述过程相反。  相似文献   
910.
The impacts of emissions from industry,power plant,transportation,residential,and biogenic sources on daily maximum surface ozone (O3DM) over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BTH) region in North China in the summer of 2007 were examined in a modeling study.The modeling system consisted of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and the photochemical dispersion model,CAMx.The factor separation technique (FST)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effect of individual emission source types and the synergistic interactions among two or more types.Additionally,the effectiveness of emission reduction scenarios was explored.The industry,power plant,and transportation emission source types were foun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in terms of their individual effects on O3DM.The key contributor to high surface O3 was power plant emissions,with a peak individual effect of 40 ppbv in the southwestern BTH area.The individual effect from the biogenic emission category was quite low.The synergistic effects from the combinations of each pair of anthropogenic emission types suppressed O3 formation,while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for combinations of three were favorable for O3 formation when the industrial and power plant emission source types coexisted.The quadruple synergistic effects were positive only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power plant,transportation,residential,and biogenic sources,while the quintuple synergistic effect showed only minor impacts on O3DM concentrations.A 30% reduction in industrial and transportation sources produced the most effective impacts on O3 concentrations,with a maximum decrease of 20 ppbv.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synergistic impacts among emission source type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formulating emission control strategies for O3 red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