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99篇 |
免费 | 1570篇 |
国内免费 | 84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00篇 |
大气科学 | 2240篇 |
地球物理 | 690篇 |
地质学 | 1492篇 |
海洋学 | 515篇 |
天文学 | 68篇 |
综合类 | 400篇 |
自然地理 | 130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225篇 |
2023年 | 300篇 |
2022年 | 369篇 |
2021年 | 435篇 |
2020年 | 353篇 |
2019年 | 345篇 |
2018年 | 258篇 |
2017年 | 257篇 |
2016年 | 255篇 |
2015年 | 289篇 |
2014年 | 385篇 |
2013年 | 317篇 |
2012年 | 339篇 |
2011年 | 293篇 |
2010年 | 321篇 |
2009年 | 329篇 |
2008年 | 301篇 |
2007年 | 283篇 |
2006年 | 204篇 |
2005年 | 211篇 |
2004年 | 182篇 |
2003年 | 181篇 |
2002年 | 139篇 |
2001年 | 166篇 |
2000年 | 118篇 |
1999年 | 105篇 |
1998年 | 72篇 |
1997年 | 66篇 |
1996年 | 67篇 |
1995年 | 52篇 |
1994年 | 58篇 |
1993年 | 58篇 |
1992年 | 44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31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7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7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1962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1949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T2cutoff是核磁共振测井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决定了核磁共振测井测量的有效孔隙度、渗透率、自由流体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等参数的精确程度.目前国内外普遍选取的T2cutoff为:砂泥岩储层取33ms,碳酸盐岩储层取92ms.实际研究发现T2cutoff应是变化的量而并非单一值.简单的运用单一的T2cutoff来计算各种地层参数势必会产生误差甚至得出错误的解释结论.叙述了33ms作为T2cutoff的由来及其不合理性,同时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确定T2cutoff的各种方法及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372.
受自然环境和资料限制的原因,中国西北的季风边缘区内的湖泊千-百年时间尺度演变序列重建工作存在不足.历史文献中的湖泊演变信息丰富,有效利用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历史文献记录的定边盐湖采盐方式资料,反演历史时期定边盐湖卤水水位,重建公元1265-1949年陕北定边盐湖卤水水位演变序列,该序列较好地指示出公元12... 相似文献
373.
为了全面认识湖南紫鹊界梯田系统的水循环机制,从降水条件的视角出发,基于紫鹊界地区及周边共11个气象站的1986—2015年降水序列数据,运用集中度、标准化降水指数等方法从降水量、降水年内分配、干旱频率等方面开展对比分析,以揭示紫鹊界地区梯田稻作自流灌溉系统所拥有的独特的天然降水条件。结果表明:紫鹊界地区3个气象站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 638.7 mm,比外围8个站平均高出177.4 mm,其中夏季(6—8月)平均降水量为675.1 mm,比外围8个站平均高出122.4 mm;紫鹊界3个站旬降水序列的平均集中度为0.373,明显高于外围8个站的平均值0.354,夏季是紫鹊界地区降雨的主要优势时段,多年平均降雨高峰为6月中旬,晚于外围8个站的6月上旬或5月下旬;紫鹊界地区5—8月的3个月时间尺度干旱频率有“先小后大”的特征, 其中5月和6月的3个月时间尺度干旱频率明显要小于全区平均值,7月和8月要大于平均值;6月上旬—8月中旬是紫鹊界梯田灌溉的主要时期,紫鹊界地区降水年内分配、多年平均干旱频率分布特征等与紫鹊界梯田的水稻生长期形成良好的匹配关系,降水是紫鹊界梯田自流灌溉系统的重要自然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374.
基于1981~2020年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采用通用热气候指数(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UTCI)计算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体生理热响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近4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体无冷热胁迫气候条件的出现频率约为43.77%、热胁迫和冷胁迫出现频率分别约为22.42%和33.81%,其中,显著热胁迫和显著冷胁迫出现频率分别约为8.38%和1.58%;在空间分布上,长江三角洲地区无冷热胁迫气候条件的出现频率总体表现为南多北少地带性分布,兼有山区多平原少、沿海多内陆少分布特征,显著热胁迫主要出现在皖西和皖南的平原以及浙江的嘉绍平原和金衢盆地,显著冷胁迫主要出现在苏北、皖北和舟山以北的沿海岸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UTCI值的年代际变化呈上升趋势,由1981~1990年13.83℃增加至2011~2020年14.75℃,人体生理热响应表征为冷胁迫减少、热胁迫增加、无冷热胁迫基本不变,春季无冷热胁迫时长的增加基本抵消了夏季无冷热胁迫时长的减少。 相似文献
376.
中国北方向日葵种植区域主要位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产量受干湿条件制约,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热资源变率大,对产量形成带来一定影响。利用中国北方向日葵种植区域296个气象台站逐日观测数据,基于降水量和作物蒸散量计算的湿润指数、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1961—2020年向日葵生长季干湿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敏感性和贡献率法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主要气象因子对作物蒸散量的影响,探讨干湿状况变化成因。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向日葵生长季干旱频率总体表现为由西向东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北疆、宁夏北部及内蒙古西部干旱频率较高。近60 a向日葵种植区生长季降水量和蒸散量均呈下降趋势,SPEI在1980年前后发生突变,较突变前(1961—1980年)相比,1981—2020年轻、中、重旱频率分别下降5.63%、4.41%、2.49%。不同区域干湿状况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内蒙古赤峰、辽宁南部和华北平原等地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内蒙古西部和新疆等地气候变湿。近60 a向日葵生长季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增加了作物蒸散量,但日照时数和风速变化减少了作物蒸散量,55.39%的站点风速和日照时数对作物蒸散量的贡献率大... 相似文献
377.
干旱是世界最严重的气象灾害, 是自然灾害中经济损失最重、影响范围最广的灾害。我国深受干旱灾害的影响, 近几十年干旱事件频繁发生, 给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和对人们生存环境的危害日趋严重。因此, 讨论全球干旱指数研究进展对于我国干旱研究及防旱抗旱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系统介绍全球特别是欧美等国气象干旱指数、农业干旱指数、水文干旱指数、遥感干旱指数以及综合干旱指数研究进展, 并与我国干旱指数研究情况对比。探讨我国在干旱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包括干旱指数适用性比较不足, 新的机理性干旱监测指数研究不足, 干旱预测预警研究不足。因此加强干旱机理机制研究、开展干旱监测准确性定量评估和加强数值模式在干旱预测预警中的应用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378.
目的:探讨八段锦联合同伴支持管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康复依从性及BODE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69 例由COPD急性加重进入稳定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 例)和对照组(34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肺康复指导及发放康复处方执行记录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八段锦运动训练,建立同伴支持管理微信群随访干预。比较2组患者肺康复依从性和BODE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肺康复量表各项指标(除BMI)评分及总分、BODE指数各项指标及总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在肺康复过程中应用八段锦联合同伴支持管理,能激发患者康复依从性,改善BODE指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79.
380.
铁路、公路等线性工程沿线的滑坡易发性评价对线路维护和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基于GIS平台和R语言MaxEnt软件,以国道109工程为例,采用机器学习方法中的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以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形湿度指数、粗糙度、工程地质岩组、距道路距离、植被覆盖度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