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30篇 |
免费 | 524篇 |
国内免费 | 109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5篇 |
大气科学 | 2095篇 |
地球物理 | 255篇 |
地质学 | 576篇 |
海洋学 | 142篇 |
天文学 | 35篇 |
综合类 | 79篇 |
自然地理 | 1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115篇 |
2022年 | 94篇 |
2021年 | 123篇 |
2020年 | 121篇 |
2019年 | 133篇 |
2018年 | 102篇 |
2017年 | 81篇 |
2016年 | 75篇 |
2015年 | 113篇 |
2014年 | 151篇 |
2013年 | 136篇 |
2012年 | 142篇 |
2011年 | 136篇 |
2010年 | 132篇 |
2009年 | 157篇 |
2008年 | 136篇 |
2007年 | 139篇 |
2006年 | 116篇 |
2005年 | 115篇 |
2004年 | 92篇 |
2003年 | 109篇 |
2002年 | 83篇 |
2001年 | 86篇 |
2000年 | 58篇 |
1999年 | 66篇 |
1998年 | 70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71篇 |
1995年 | 40篇 |
1994年 | 56篇 |
1993年 | 58篇 |
1992年 | 35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分散性土的抗剪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散性土是一种具有特殊工程性质的土,其典型的性质为抗渗性能差,耐冲蚀能力低,在纯水中具有很高的分散性。目前,人们对于分散性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鉴定、抗渗和改良等方面,而对其抗剪强度特性的研究很少。采用三轴CU试验研究不同初始条件下分散性土的抗剪强度特性。结果表明:分散性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在小围压、低含水率和高干密度的状态下呈应变软化型,在围压较大、含水率较高的情况下呈弱硬化型或硬化型;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并且干密度越大受水分影响越强烈;黏聚力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在低含水条件下,黏聚力的增幅较大,而在高含水条件下,黏聚力的增幅则较小;内摩擦角随干密度的增大有少量增大。 相似文献
992.
华南"94·6"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环境场研究Ⅱ.物理过程、环境场以及地形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作用 总被引:33,自引:8,他引:33
在该文第Ⅰ部分中选取1994年6月12日~13日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在确定云雨、垂直运动的模拟基本正确以后,利用模式的输出资料对在此期间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和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第Ⅱ部分继续探讨物理过程、初始环境场以及地形对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潜热释放对强对流系统发生、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行星边界层过程对对流的发生阶段影响较为明显,而对发展阶段的影响似乎还不大.地面感热和潜热通量对对流系统的强度有影响.对初始场的试验表明,初始湿度场的改变会很明显地影响模拟结果,温度场的影响次之.地形的改变对大尺度的雨带影响不是很大,主要影响强暴雨的强度和落区,地形尤其是喇叭口地形对"94@6"暴雨的增幅作用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993.
极盖等离子体云块是极区电离层常见特征之一,其形成演化过程是当前重要研究课题.光电离高密度等离子体在对流输送作用下从日侧穿过极隙,通过极盖到达夜侧,已成为共识.日侧磁场重联作用下的极区对流输运过程,在舌状等离子体结构(TOI)"断裂"形成极盖等离子体云块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极区全域GPS/TEC观测数据,结合SuperDARN雷达实测的对流速度,对等离子体云块形成过程进行案例研究,重点分析两种TOI断裂形成等离子体云块的发生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等离子体对流输运过程在TOI断裂形成等离子体云块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对流形态或局部对流速度矢量急剧变化都可能导致TOI结构不稳定,使TOI结构断裂形成等离子体云块. 相似文献
994.
地面加热与高原低涡和对流系统相互作用的一次个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本文利用NCEP-FNL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TBB数据、CMORPH降水资料,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诊断分析并结合中尺度天气模式WRF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2012年6月下旬青藏高原一次东移对流系统的生成发展机制以及与地面加热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高原中西部地面感热加热是高原低涡生成、发展和东移的主导因子。而东移的高原低涡通过加强偏北、偏南气流形成的辐合带,进而触发高原东部对流系统的生成。同时,高原对流系统降水产生的凝结潜热释放也加强了东移高原低涡的强度,这表明地面加热与高原低涡和对流系统之间存在一种正反馈机制。数值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除了适当的背景环流外,高原地面潜热通量能够增强中低层大气的不稳定性,为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积累能量,造成有利于对流降水的热力环境。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A rainfall that occurred during 0200–1400 Beijing Standard Time(BST)25 August 2008 show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 convective system,a short life span,and a record rate of 117.5 mm h-1for Xujiahui station since 1872.To study this torrential rainfall process,the partitioning method of Q vector is developed,in which a moist Q vector is first separated into a dry ageostrophic Q vector(DQ)and a diabatic-heating component.The dry ageostrophic Q vector is further partitioned along isothermal lines in the natural... 相似文献
998.
999.
为了使用神经网络较好地解决在雷电潜势预报中常见的非线性问题,本文通过计算南京地区2008年6~8月46个对流参数与雷电发生的相关系数,选取了与雷电发生关系较好的刀、SI、CIN等7个对流参数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因子。利用2008年的资料所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报了南京地区2009年6~8月的雷暴活动潜势,结合实际雷暴发生情况,得到此模型的POD为80.9%,FAR为9.5%,CSI为74.5%,PDFD为2.9%,FOM为19.1%。表明该BP模型预报准确率较高,性能稳定,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地幔粘滞性及粘滞结构、地幔热状态、地幔热生成三个方面,探讨了地幔物质发生对流的物理背景,并归纳出地幔对流模式热动力系统,在此基础上剖柏了地幔对流和现代板块构造的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