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5篇
  免费   528篇
  国内免费   1092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2090篇
地球物理   255篇
地质学   576篇
海洋学   141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124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31.
西安高陵人工林土壤干层与含水量季节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杜娟  赵景波 《地理科学》2007,27(1):98-103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利用烘干称重法对高陵地区丰水年前后不同人工林下0~6 m土壤含水量及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高陵田家村中国梧桐林和杨树林下160~400 cm范围内均已发育了土壤干层。经过2003年丰水年充沛的降水补给,2004年高陵团庄槐树林、杏树林0~6 m土层均未出现土壤干层,说明水分在丰水年得到很好恢复。丰水年后梨、杏、槐三种人工林160~400、410~600 cm层位土壤含水量均显示春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降到最低或略微上升。  相似文献   
32.
《湖北气象》2021,40(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和变分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系统(VDRAS)反演资料,从大气环流形势、垂直结构特征和对流发生发展机制等方面,对2017年7月21日地面冷锋后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局地大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北抬、低层回流冷空气侵入的背景下,暴雨区位于地面冷锋后约300 km的冷空气一侧,850 hPa低空切变线是主要的影响系统。(2)在低层回流冷空气作用下850 hPa以下表现为环境温度直减率小于湿绝热递减率(γγ_s)的稳定层结;同时受副热带高压北抬影响,700—500 hPa层结不稳定性加强,不稳定层结位于边界层稳定层结之上,具有冷区“高架对流”特征。(3)低层冷垫对应下沉运动,暖湿气流上升运动位于冷垫之上,1.4 km高度附近的中尺度辐合线对高架对流的触发起到了重要作用。(4)带状中尺度对流系统东移缓慢,并呈现明显的后向传播和列车效应特征,是导致降水持续时间长并造成局地大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3.
利用保山市及其郊区昌宁1964-2010年47 a的气象观测资料,主要选取城区与郊区同期的气温、相对湿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保山市城市热岛、于岛强度均逐年增强.热岛强度季节变化春季最强,秋季最弱;日变化T02:00达到最强,而T 14:00最弱.干岛季节变化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日变化T02:00最强,而白天较弱.同时,利用灰色模型对保山市城市热岛与干岛强度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对城市热岛、干岛强度影响较大的人文因子均是年末人口,而影响最大的自然因子分别是降水量和总云量.  相似文献   
34.
A 5-level spectral AGCM (ImPKU-5LAGCM) is used to examin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imulated results of the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and circulation in East Asia to different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in the climatological-mean case and in the cases of weak and strong Asian summer monsoons,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imulated with the Arakawa-Schubert's(hereafter A-S's), Kuo's and Manabe's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show that these simulated distributions of the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and circulation in East Asia depend strongly on the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either in the climatological-mean case or in the cases of weak and strong Asian summer monsoons. From the simulated results, it might be shown that the Kuo scheme appears to be more suitable for the simulation of the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and circulation in East Asia than the A-S scheme or the Manabe scheme, although the A-S scheme is somewhat better in the simulations of the tropical rainfall. This might be due to that the Kuo's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is able to reflect we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infall cloud system i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region, where the rainfall system used to be a mixing of cumulus and stratus.  相似文献   
35.
新疆-甘肃北山金矿南带的成矿流体演化和成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潘小菲 《岩石学报》2006,22(1):171-188
北山金矿南带是西北5省区规模最大的金矿带。选择北山南带的新金厂、老金厂和小西弓金矿床,在矿床地质和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脉石英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显微温度计和激光拉曼探针气体成分测定;对石英和矿石黄铁矿的包裹体H2O,CO2和CH4进行了H和C同位素组成测定,对石英和黄铁矿分别做了O和S同位素组成测定。3个金矿床的脉石英含有富CO2+CH4、H2O溶液以及H2O-CO2+CH4包裹体。小西弓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主要介于270℃-450℃,一部分H2O溶液包裹体圈闭了高盐度流体(16.43—18.63wt.%NaCl equiv.),大部分H2O溶液包裹体和全部富CO2+CH。包裹体代表了中-低盐度(2.8%-13.6%)流体。新金厂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主要介于210℃-346℃;一部分流体包裹体圈闭了高盐度(10.98%~14%NaCl equiv.)流体,一部分H2O溶液包裹体和绝大多数富CO2+CH4包裹体圈闭了中-低盐度(2.9%-8.81%NaCl equiv.)流体。老金厂金矿床H2O溶液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主要分布于141℃-400℃,含盐度介于1.4%-8.28%,属于中-低盐度流体。进行了大气降水-围岩^18O/^16O、D/H交换反应模拟。小西弓矿床早期硫化物-石英脉金矿成矿流体对应较高的水/岩比(=0.01—0.05),其^18O/^16O和D/H组成更受钾长花岗岩者控制,硫化物的δ^34S值也接近钾长花岗岩的黄铁矿者,指示热液流体围绕着钾长花岗岩的对流淋滤。成矿晚期,围绕着花岗岩侵入体的热液对流崩溃,矿区围岩内发育更大尺度的彼此分离的弥漫性流体渗透淋滤;相应地,小西弓矿床晚期蚀变岩金矿成矿流体的8D值对应低水/岩比(0.005-≈0.01),其δ^18O值变化范围较宽,受当地中元古界变质岩控制,蚀变岩型金矿黄铁矿的δ^34S值也接近中元古界长英质片岩的黄铁矿者。新金厂金矿和老金厂金矿成矿流体的δD值和δ^18O值对应的水/岩值分别介于0.004—0.01和0.007~0.02,与岩浆流体或者下二叠统哲斯群辉绿岩和英安岩围岩具有更密切的关系。新金厂金矿和老金厂金矿黄铁矿样品的δ^34S值介于-2.58‰和-6.32‰,指示S来源于下二叠统哲斯群辉绿岩、英安岩和碳质板岩围岩。3个金矿的石英包裹体CO2(δ^13C=-2.20‰--9.14‰),以及石英和黄铁矿包裹体CH4(δ^13C=013.10‰--27.40‰)不平衡;前者来源于幔源岩浆去气,后者来源于哲斯群碳质板岩或者中元古界长英质片岩中的还原碳。3个金矿黄铁矿包裹体的CO(δ^13C=-10.79‰--23.62‰)主要来源于哲斯群碳质板岩或中元古界长英质片岩中的还原碳,但是,也混合了较少的岩浆CO2。包裹体CO2和CH4δ^13C值的系统变化,也反映了从岩浆侵位和去气、流体对流,到围岩中流体大面积弥漫性渗透淋滤的演化过程。CH4介入成矿流体,导致流体不混溶和金的沉淀。北山金矿南带的形成既不同于典型的造山带型金矿床,也不同于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床。我们提出北山金矿南带的成矿模式为:岩浆去气和流体对流、岩石挤压破碎、流体弥漫性渗透淋滤。  相似文献   
36.
利用静止气象卫星监测初生对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覃丹宇  方宗义 《气象》2014,40(1):7-17
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利用静止气象卫星监测、分析和研究对流初生的国内外若干研究结果和进展给予了简要综述。主要涉及对流的判识、对流的追踪技术、初生对流的多光谱云顶特征、初生对流的判据和问题与展望等方面的内容。总体而言,利用静止气象卫星监测初生对流,以及发展的对流,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和探索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通过精心挑选对对流敏感的光谱通道、通道组合和时间演变判据,可以对初生对流进行监测,可比地面雷达更早地预警降雨系统的发展,显示出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潜力。监测对流初生的算法流程大体上分为目标判识、目标追踪和初生对流判识三个部分。国际上主要的一些与对流初生相关的成熟算法各具特色,如RDT(Rapidly Developing Thunderstorms)算法在对流判识中强调了垂直形态的峰值检测,追踪对流时利用了速度外推并检测重叠面积。ForTraCC(Forecasting and Tracking the Evolution of Cloud Clusters)算法关注活跃对流,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对流合并和分裂的情况,具有外推预报功能。GOES-R(The Geostationary 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 R-Series Program)算法特点是多光谱的使用,利用多光谱判识技术进行对流云顶检测,是面向下一代静止气象卫星探测能力的算法。UWCI(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Convective Initiation)构思巧妙,所提出的box-average技术简单易行,适合软件工程化。随着卫星传感器和探测能力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多卫星资料将用于联合判识对流。同时,更新的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也将用来解决追踪中的复杂问题,进一步改进初生对流的判识准确率。  相似文献   
37.
利用地面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以及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5月15日发生在黔北的一次下击暴流事件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过程发生在500hPa槽前、西南低涡南侧、中低空急流北侧和地面锋前热低压内的大范围上升区内,地面辐合线是重要的触发机制。(2)大气为上干下湿不稳定状态,中等到强的垂直风切变维持,环境温度垂直递减率较大,低层有冷空气入侵,下沉气流接地时与周围大气形成10℃以上的温差,导致气流强烈辐散最终产生大风。(3)过程由多单体风暴引发,具有弓形回波、三体散射长钉、回波悬垂等结构特征,回波核强度在65dBz以上,大风出现时强回波核迅速降落。(4)大风发生前,风暴前侧有一支由前向后的斜升气流与后侧入流气流形成中层径向辐合(MARC),大风出现时,低层有小尺度辐散区域,随后辐散尺度扩大,风速切变减小,大风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38.

基于广州和深圳双多普勒雷达数据,对2008年6月6日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一次准线状对流系统(QLCS)进行研究,分析其三维风场、动力和热力场结构并探讨其维持机制。结果表明:(1)QLCS初始于大范围层云降水中,在弱的大气不稳定环境下,存在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QLCS发展时,地面有明显的中β尺度切变线,QLCS沿切变线组织成型,系统过境时地面水汽趋于饱和但未形成明显冷池。(2)发展成熟的QLCS的垂直上升速度区和正涡度区基本沿切变线呈带状,对流接近垂直发展,强回波区(>4 dBz)多数发展至5 km左右,但并未向系统移动前方倾斜,对流内的上升速度较小,最大上升速度(约6 m·s-1)在中高层,对流区内深厚的辐合形成于前侧低层(2 km以下)和后侧深厚(维持到8 km)的相对入流。(3)QLCS对流区内部为扰动高压,从低层到高层呈减小趋势;扰动位温数值很小,表明上升气流的浮力效应不明显;垂直动量诊断结果表明,对流维持的主要机制是扰动高压所产生的垂直气压梯度力。

  相似文献   
39.
黄东海大气边界层高度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6-2007年大连、青岛和台州逐日高分辨率L波段二次测风雷达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采用干绝热法和位温梯度法分别计算了各个台站的边界层高度,继而分析了黄东海边界层高度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和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用清晨探空资料计算每日边界层高度,干绝热法比位温梯度法更为合理可靠;(2)沿海台站边界层高度有显著季节变化,夏季最低,秋季最高,这有别于陆地边界层普遍存在的夏季高、秋冬季节低的季节变化;(3)通过小波分析,发现边界层高度有显著的2~4 d天气尺度振荡和10~20 d准双周振荡;(4)黄东海上空海洋大气边界层在时间尺度上同样存在着明显的春夏季节低、秋冬季节高的季节变化特征,大部分海区空间上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形态.  相似文献   
40.
利用ERA-Interim及雨量和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对比诊断了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梅汛前极旱期急转为梅汛期洪涝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对流条件(水汽、不稳定、抬升作用)差异及特征,并研究条件性湿位涡垂直通量(CMF)指数与暴雨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在极旱期,干冷的东北气流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低层水汽通量弱且以偏北风输送为主,中低层为下沉气流,无低空急流,等θse线稀疏,边界层抬升机制缺乏,是干旱加剧的主要因子;在梅汛期,西南气流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低层气流在长江地区辐合,低层水汽通量增加且转为西南和东南风输送为主,伴随高低空急流耦合和深厚的上升运动,等θse线密集形成梅雨锋,增强不稳定暖湿空气强迫抬升和垂直输送,造成暴雨频发,引起区域性洪涝。暴雨中心600 hPa以下为负湿位涡的不稳定层,对流不稳定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共同作用是强降水发生的不稳定机制。CMF指数与旱涝变化、暴雨过程演变非常一致,在极旱(梅汛)期,CMF指数低(高),变化平缓(剧烈),CMF指数在暴雨开始时逐步剧增,结束时迅速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