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5篇
  免费   611篇
  国内免费   1026篇
测绘学   108篇
大气科学   501篇
地球物理   308篇
地质学   2245篇
海洋学   412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22篇
自然地理   601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217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199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232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99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60年   2篇
  1948年   6篇
  1947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3篇
  1942年   3篇
  1941年   3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根据137°E断面1967~1995年冬、夏季的温、盐资料,计算和分析该断面的地转流;分析144°E断面上投放卫星跟踪漂流浮标的漂移轨迹;结合CSK图集中的海面重力势分布,对副热带逆流、北赤道流和北赤道逆流几个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得出若干有益的结论:(1)副热带逆流、北赤道流、北赤道逆流,并不是单纯的单支海流,而是存在着两支或多支现象;(2)流速结构的带状分布,东、西向流相互交错间隔出现,流层较浅,均为表层流或近表层流;(3)多年平均而言,3支海流的流速以北赤道逆流最强,北赤道流次之,副热带逆流最弱;流量则不同,北赤道流最大,副热带逆流最小,北赤道逆流居中.3支海流的流速夏季均大于冬季,但流量稍有差异:副热带逆流和北赤道流均具有夏强、冬弱的特点,而北赤道逆流为冬强、夏弱;(4)冬季,副热带逆流的"源地",位于巴士海峡和台湾以东"副热带脊"的一个"暖脊"中心附近海域;(5)冬季,卫星跟踪漂流浮标的漂移轨迹,基本上反映出北赤道流和北赤道逆流的路径.但因副热带逆流区为涡旋频繁区,致使浮标漂移轨迹难以反映出副热带逆流的路径.  相似文献   
992.
利用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1992年10月到1998年12月连续75个月,230个重复周期的有效波高资料对南北太平洋的波高成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的月份,频数密度峰值对应的波高成份因子为1.4,以赤道太平洋海域最高为1.6,南北太平洋海域为1.2左右。7、8、9、10月份太平洋涌浪成份占频数密度累积率的比例大于95%,其余各月占90%左右,表明太平洋海域波高成份以涌浪为主。  相似文献   
993.
太平洋南莱恩群岛和北科克群岛海域广泛分布锰结核。锰结核丰度变化从0.17公斤/米~2到31.2公斤/米~2,其中大于20公斤/米~2、15—10公斤/米~2和10—5公斤/米~2的站位分别为3.4%、13.8%和24%。锰结核大小从1厘米以下到10厘米,但多数直径在2—6厘米之间。锰结核的丰度变化与中结核(2—6厘米)的含量呈正比。结核分布和水深有关,以5000~5400米深度最为富集。在南纬5~9°的南部区多数丰度超过10公斤/米~2。控制南莱恩群岛和北科克群岛海域锰结核丰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沉积速率、碳酸盐补偿深度和浊流。  相似文献   
994.
北太平洋海温和PNA波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林学椿 《海洋学报》1992,14(1):29-38
本文研究了500hPa 3-5年周期对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响应,主要结果有:(1)由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西风漂流区海温和北太平洋所有格点海温的同期相关场,我们发现,北太平洋海温场有三个主要遥相关区,它们分别在西风漂流区、赤道东太平洋区和阿拉斯加湾区,后两个相关区和前一个反位相.这三个相关区的结构十分类似于大气中的PNA结构.用赤道东太平洋区和西风漂流区的海温差PTI能表示海温PNA结构的变化.它能代表大平洋65%地区的海温变化,可以作为监视埃尔尼诺的新指标.(2)太平洋海温指数PTI和滤波后500hPa的同期相关场呈明显的PNA结构;500hPa 3-5年周期对埃尔尼诺和反埃尔尼诺的响应.分别产生+PNA波列和-PNA波列.(3)将埃尔尼诺(反埃尔尼诺)按海水增温(降温)的位置不同分成东部型和中部型.滤波后500hPa对东部型的响应产生PNA波列,对中部型的响应产生EAA波列.说明定常热源的位置不同,大气对其的响应亦有不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995.
南海中沙近海表层沉积物的轻组分(粒径为63~125μm)中主要包括有褐色火山玻璃、无色火山玻璃以及火山渣等3种火山灰类型。在硅碱图(TAS)及Al2O3、FeO*、MgO、CaO、Na2O、K2O对SiO2的变化趋势图中可以判断,本区可能存在双峰式火山活动,褐色火山玻璃代表中-基性端元,而无色火山玻璃代表酸性端元。无色火山玻璃与褐色火山玻璃具有共同的岩浆源区,结晶分异可能是源区岩浆演化的主要方式。这种双峰式火山活动暗示火山活动源区处于大陆拉张减薄环境,支持西沙海槽是一个正在活化的伸展大地构造现象这一观点,同时肯定基于地球物理学和岩石学研究资料所提出的海南地幔柱的存在。  相似文献   
996.
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是近年来国内古老造山带研究的热点地区,胶东半岛的胶北地块位于胶辽吉造山带南部,在胶北地块莱西一带发育了大量的古元古代荆山群变质地层,其中发育大量的花岗伟晶岩(脉)体,本次工作利用SHRIMP UPb测年技术,首次精确测定了花岗伟晶岩的形成时代为~1.84Ga,同时结合前人资料,确定了胶东半岛发育有与1.84Ga伸展作用相关的花岗伟晶岩类。通过与辽西地区所报道的花岗伟晶岩对比,认为二者在古元古代构造演化的过程中具有时空一致性。  相似文献   
997.
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是近年来国内古老造山带研究的热点地区,胶东半岛的胶北地块位于胶-辽-吉造山带南部,在胶北地块莱西一带发育了大量的古元古代荆山群变质地层,其中发育大量的花岗伟晶岩(脉)体,本次工作利用SHRIMP U-Pb测年技术,首次精确测定了花岗伟晶岩的形成时代为~1.84Ga,同时结合前人资料,确定了胶东半岛发育有与1.84Ga伸展作用相关的花岗伟晶岩类。通过与辽西地区所报道的花岗伟晶岩对比,认为二者在古元古代构造演化的过程中具有时空一致性。  相似文献   
998.
杨娟 《海洋世界》2010,(12):44-45
<正>由于现存种群数量发生急剧下降,最近,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渔业局将生活在北太平洋东部的一种姥鲨划为"受到关注的物种"。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这种姥鲨数量的减少,并不像人们惯常认为的那样,受到现在人类渔业发展带来的生存压力的影响,当然,对于它们目前的凄凉现状,归根结底,人类活动是难逃干系的。  相似文献   
999.
网络舆情分析在突发事件科学管理及应急响应中作用显著。本文以2021年发生的我国首例野象大跨度北移事件为案例,采用事件抽取和扩展BosonNLP的情感分析方法,研究新闻及社交媒体关于野象北移的情感关切响应及事件级联效应,并用地理探测器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其影响机制,进而探讨此类突发事件与其他舆情的传播及演化差异。结果表明:(1)野象北移舆情起始期较长而爆发期较短,且其信息扩散受空间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较小,而主要取决于地区互联网资源供给及传播媒介分布情况,有别于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等跨区域重大突发事件舆情演进规律;(2)北移象群逼近人口密集的城区时易引爆舆情;期间,新闻媒体全面关注野象迁移动态且积极意向明显,成为推动公众舆情趋向正面社会建构的重要话语力量;(3)微博舆情情感在全国及省域尺度均存在显著空间集聚性;事源地云南及其邻域为低-低集聚型情感冷区,国内媒体及微博用户主要分布地(北京、山东、江苏等)为高-高集聚型情感热区;突发事件主要影响区(昆明和玉溪)亦为高-高集聚型情感热区,而我国野象传统分布区(普洱和西双版纳)却为情感冷区;决策部门及新闻媒体应差异化响应舆情情感冷热区的民众关切并精...  相似文献   
1000.
席承藩 《地质论评》1948,13(Z2):287-287
土壤生成受母质影响为近来土壤学者注意之事实,江西福建均有较大面积花岗岩体露出,在同一岩石情况下,士壤所发生之变异可以下列原因解说: 1.微域地形影响在邱陵地多为红壤分布,山地多为灰粽壤分布,但邱陵地较陡山坡亦为灰棕壤生成於密林或草丛护持下,如为童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