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3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282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046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60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天气学原理对2004-06-29西安市突发性大暴雨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造成西安市突发性大暴雨的中尺度强对流云团是由西风带云系和副热带云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对流不稳定条件在暴雨前6h形成,水汽输送条件的形成和暴雨的发生是同步的,是预报的难点。对流层中上层新疆槽的东移发展、700hPa银川至兰州切变线的东移、850hPa新生的暖湿横切变和冷式切变在暴雨区形成交汇、配合850hPa中尺度锋生和地面东西两路冷锋对暴雨区暖湿空气形成夹挤抬升,使西安同时具备了产生突发性暴雨的强上升运动条件和不稳定能量集中释放条件。  相似文献   
992.
一次中尺度急流激发的辽宁大暴雨观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艳秋  袁子鹏  黄阁  崔胜权 《气象》2009,35(2):41-48
应用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常规探空、卫星及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08年7月31日夜间发生在辽宁省的一次大暴雨过程中的急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超低空环流场中同时存在着大尺度偏南急流和中尺度西南急流.在中尺度西南急流左侧生成的西南-东北向的β-中尺度云团队列直接引发了大暴雨.进一步分析表明,超低空中尺度西南急流与高空急流方向相近且风速相当,形成了二次切变型的空间垂直分布,在其左侧激发了涡旋Rossby 重力波的不稳定发展,从而生成β-中尺度云团队列.  相似文献   
993.
基于多种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分析El Ni?o衰退年北半球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NWPAC)季节内演变特征及其机制。结果表明,较之El Ni?o衰退年6月,NWPAC在7月与8月北移,且其强度在7月与8月显著增强。NWPAC通过影响对流层低层水汽通量散度对东亚夏季季节内降水产生影响,使东亚夏季异常雨带随NWPAC北移而逐渐北移;与NWPAC相伴随的降水异常减弱与入射太阳短波辐射增强,可引起夏季中南半岛、菲律宾及我国南部地区地表气温正异常,且随着NWPAC北移,东亚地表气温异常也随之北移。局地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可能是NWPAC夏季季节内北移的成因之一。NWPAC北侧短波辐射的减弱和海表潜热与感热释放的增强会造成其下海温负异常,而海温负异常有利于NWPAC的维持。与之相反,NWPAC南侧短波辐射的增强与海表潜热与感热释放的减弱会造成其下海温正异常,而海温正异常可能会激发对流不利于NWPAC的维持。  相似文献   
994.
东西向海岸线对局地性降水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正奇  谢巨伦 《气象》2003,29(12):41-44
利用中尺度地面观测资料,以广东省阳江—电白之间沿岸近似东西向的海岸线为例分析了东西向海岸线对局地性降水的作用。结果发现:夏季,在梯度风较弱的背景下,这一带沿海的海陆风环流非常显著,在海忙风环流更替的后半夜—早晨和午后—傍晚期间,海风锋随着更替的局地性环流移经上述两地区沿岸,在其它条件的配合下可造成局地性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995.
香港地区一次光化学污染过程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对2000年3月28~31日发生在香港地区的一次光化学污染过程进行了分析.在这次过程中,O3、NO2、CO、RSP、SO2的最大浓度分别达到175.2 μg/m3,333.5 μg/m3,5405 μg/m3,349.3 μg/m3,132.8 μg/m3,污染持续时间三天,影响范围覆盖香港全境.利用同步的气象资料和大气污染监测数据,进行了浓度变化分析、气象条件分析、局地光化学机制分析和输送机制分析.结果揭示了这次污染过程的基本特征,并指出造成这次大气污染的可能原因:晴天高温、低湿的气象条件和局地污染物的排放对此次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外地污染物的输送对污染形成也有一定贡献.香港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城市布局和交通状况有利于光化学污染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6.
华北秋季大暴雨的天气分析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陈艳  宿海良  寿绍文 《气象》2006,32(5):87-93
利用常规资料和MM5模拟结果分析了2003年10月10—12日华北地区大暴雨物理成因。分析表明,高层稳定持续的经向环流是大暴雨产生的大环流背景。低空暖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的直接影响,以及西南涡的加强和日本海高压的阻挡起了重要作用。强烈的上升运动、能量的积累和充沛的水汽输送是大暴雨发生的必要条件。对流层中下层偏南急流、低层的偏东气流和高空的西南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输送。强涡度柱与强散度区、强上升运动与饱和气柱的互耦,是大暴雨产生的重要机制。强冷空气与强暖湿空气在切变线附近长时间对峙,使大降水持续。这些是形成这次华北地区秋季大暴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7.
2011年7月四川盆地两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肖递祥  杨康权  祁生秀 《气象》2012,38(12):1482-1491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3日和7月23日四川盆地出现的两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环境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7.3”暴雨出现在典型东高西低环流背景下,水汽输送条件好,强降雨持续时间更长,而“7.23”暴雨出现在高空冷涡后部,对流不稳定能量大,垂直风切变较强,因此伴有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其回波强度比“7.3”暴雨要强5dBz左右,并具有低层弱回波和中高层回波悬垂等强风暴特征;大气非静力平衡强迫激发低层辐合是两次突发性暴雨的动力触发机制,大气非平衡值能提前6h左右反应暴雨的启动和演变趋势,暴雨中心出现在非平衡负值中心附近。  相似文献   
998.
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预警系统方案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 地质灾害概况 湖南省由于地理、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和愈来愈强烈的人为活动影响,导致地质灾害高发.据1996~2001年的调查统计,6年间发生各类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13800多起,致使681人死亡、1106人受伤,毁坏房屋59237间、农田15978.8hm2、山林105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97亿余元.这些突发性地质灾害95%以上发生在农村,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其中尤以湘西、湘西南、湘中及湘南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999.
1000.
青藏高原东北侧一次突发性大暴雨环境场综合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利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物理量场、地面能量比和湿位涡对2004年6月29日下午发生在西安市的一次突发性大暴雨的环境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东西两路冷空气的活动,使近地面能量在关中形成积聚,地面图上东路冷空气活动形成的能量比低值舌触发了突发性暴雨的产生。暴雨发生前青藏高原东侧对流层低层存在的弱西南气流使暴雨区形成高能和位势不稳定,12 h内边界层东南气流和南风气流的同时快速发展为突发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300 hPa西南高空急流和850 hPa以下边界层南风气流、东南气流的耦合,以及和阶梯槽后西北气流的耦合产生的双次级环流为大暴雨提供了持续强劲的上升运动。湿正压场上,对流层低层中β尺度强对流不稳定核心区的生成,湿正压场和湿斜压场的耦合、配合sθep随高度的变化、暴雨区对流层低层形成有利于中尺度气旋快速且显著发展的条件,也是突发性暴雨在短时间内获得强上升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突发性暴雨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西风带中低层云系和副热带云系相互作用,在交汇点附近快速生成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