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3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282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046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60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地形对门头沟一次大暴雨动力作用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02年6月24—25日,北京门头沟附近发生了一次大暴雨过程。为探讨地形在本次过程中的动力作用,采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预测中心开发的ARPS模式,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试验。控制试验采用27、9 km双重单向嵌套网格,网格覆盖范围约为3000 km×3000 km、900 km×900 km。两层网格均采用全物理过程,使用的都是全球30″的地形资料。在控制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3组敏感性试验:第1组试验采用干过程模拟,即不考虑凝结潜热的作用;第2组试验将地形整体向东/西平移1°;第3组试验是将门头沟西部的局地地形抠除一部分。试验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凝结潜热作用时,东南风气流仍然可以爬升到2 km以上,超过了大气的抬升凝结高度,证实了地形的动力作用是本次大暴雨的触发机制;将地形向东/西平移1°后,由于大气的对流稳定度发生了改变,模拟的降水强度和落区也发生了变化,表明山坡和山顶的对流不稳定大气是导致本次大暴雨的必要条件;抠除局地地形后,模拟的降水量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再次证明大暴雨是在多尺度地形以及一定的天气系统配置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2.
利用伊宁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结合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9日伊犁地区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500 hPa中亚低槽、200hpa高空急流、低层风速辐合和地面雷暴高压。较强的层结不稳定和低层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对流的产生;云图和雷达资料分析表明,此次局地暴雨是由中尺度强对流云团产生,具有典型的对流单体形成、发展成回波短带合并形成带状回波,该带状回波最后演变成一个尺度较大的弓形回波。  相似文献   
103.
利用浙江省69个气象站和1600个中小尺度自动站的降水资料、MICAPS3.0版现有的温度、Qse、锋生函数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浙江梅汛期降水进行分析。得出,2011年6月上旬新西伯利亚群岛和乌拉尔山地区两个阻塞高压的建立,阿留申群岛低涡、我国东北低压和副热带高压的偏强,印度和南海季风爆发时间早,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南海的西风和西北太平洋东风强度强,副高脊线稳定维持在23°N,是2011年浙江入梅时间早的主要原因;"米雷"强热带风暴北上转向,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到北纬30°N,浙江梅雨结束。700 hPa和850 hPa长达20 d左右持续维持西南急流,为连续大雨到暴雨提供了热量和充沛的水汽;暖湿空气上方有弱冷空气活动,有助于雨量的加大;θse密集区的形状可以判断降水的强弱;强降水期间对流层下层均有明显的锋生出现。  相似文献   
104.
重要天气过程概述1大雾过程2011年10—12月,江西大雾天气多,灾害重,区域性大雾的日数(单日15站以上)达11 d,与常年相比持平。其中1月3—5日出现连续大雾过程,其中3日全省共45个县(市)出现大雾,武宁、崇仁、铅山等8个县(市)能见度不足200 m  相似文献   
105.
豫北一次局地雹暴天气的预警特征和触发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多普勒雷达、卫星资料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6月11日豫北局地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特征和触发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局地强对流天气是在东北冷涡背景下产生的,高低层中尺度影响系统(槽、切变线、大风速轴)交汇处右侧是强对流发生潜势区。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前,CAPE较大,0-6 km垂直风切变达到中等偏强,有利于超级单体的形成和发展。高空冷平流南侵、低层暖平流北上,有利于大气对流不稳定度进一步加大。中-β尺度强对流云团在东北冷涡槽底后部形成,其发展演变对局地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有参考意义。强对流回波经历了细胞状、带状发展期和块状减弱期。回波带南侧形成的超级单体造成了局地强风雹天气,冰雹发生时伴有“三体散射”现象。冷空气和地面辐合线是强对流天气的主要触发机制;地面辐合线对强对流天气还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6.
利用Doppler雷达产品,结合高时空分辨率的T639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6月22日发生在天山北坡中部石河子南部山区罕见局地强降水的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和强降水发生时间与落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的冷低压东南象限分裂出的中尺度短波,是造成“2010622”罕见局地强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近低层至地面的中尺度切变线、辐合线以及冷锋是局地强降水发生的触发机制。近低层存在着强盛的西南及东南暖湿气流的输送及其在山前的强烈辐合,为南部山区罕见局地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有效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多个中-γ对流单体沿特殊地形滚动更迭是局地强降水天气落区形成的直接原因。中气旋的出现对局地强降水的发生有很好的先兆性和指示意义。强降水发生在回波强度大于50 dBz、回波顶高度大于5 km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大于45kg·m-2以及中气旋的重合区域内。可用中气旋提前20 min预警短时局地强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7.
东南风气流对夏季北京局地暴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北京地区风廓线雷达和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东南风,普查2006年8次局地暴雨过程中风廓线雷达探测的东南风,并详细分析2次典型局地暴雨过程的风廓线资料。结果表明:降水前和降水过程中东南风的大小、厚度与雨量存在相关关系;降水前东南风指数IE的大小和波动加强对局地暴雨的临近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初步从理论上解释了东南风对北京局地暴雨强度的影响:东南风加强并上传,导致了上升速度和水汽输送的层次快速增加,对暴雨的触发和加强都有一定作用。由于北京特殊的地形,东南风的存在使得局地暴雨容易在山前地区产生。  相似文献   
108.
郑婧  郭瑞鸽 《气象与减灾研究》2009,32(3):I0001-I0001
1暴雨过程 2009年4—6月江西省共有6d出现区域性暴雨(表1),与历史同期相比,属偏少年份。其中,6月2—3日暴雨范围广,过程雨量大,全省过程平均降水59.7mm,局部出现山体滑坡;4月19日的暴雨过程雨强大,共有15县(市)出现大暴雨,樟树24h降水量创历年当月最大值。  相似文献   
109.
高原东侧突发性大暴雨过程中螺旋度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MM5模式模拟输出结果,对2002年6月8-9日发生在陕西省和四川北部的一次突发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螺旋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区附近总存在一对紧邻的大小(低层)或正负(中层)螺旋度中心,低层螺旋度正值区强度远大于中高层螺旋度正负值区,对流层中层正负中心的轴线随高度呈逆时针旋转,相应的垂直结构是一对正负相伴的螺旋度柱.当暴雨区东侧正螺旋度突然向高层伸展,西侧伴有负螺旋度发展,且两中心间等值线变密集时,暴雨开始,大小(正负)螺旋度最强及其间等值线最紧密时,暴雨达到最强盛时期,而且暴雨就发生在两螺旋度之间偏大值中心的等值线密集区.进一步分析表明:螺旋度发生发展的主要贡献者是水平速度和水平速度的垂直切变.  相似文献   
110.
钦州市2006年汛期暴雨过程局地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取钦州市附近的日本数值预报某格点资料和北海探空站的资料,对2006年钦州市汛期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同的天气系统影响下,该格点的Ses-Se时序图上有比较明显的相似过程,以特定阀值15作判断标准对暴雨预报具有指示意义;在北海站的Se剖面图上,低值中心的闭合,对暴雨过程的开始和结束也具有比较好的参考性,两种资料的结合分析,有利于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