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29篇 |
免费 | 349篇 |
国内免费 | 43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6篇 |
大气科学 | 1702篇 |
地球物理 | 58篇 |
地质学 | 418篇 |
海洋学 | 35篇 |
综合类 | 68篇 |
自然地理 | 5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95篇 |
2022年 | 110篇 |
2021年 | 104篇 |
2020年 | 56篇 |
2019年 | 93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42篇 |
2016年 | 65篇 |
2015年 | 84篇 |
2014年 | 154篇 |
2013年 | 114篇 |
2012年 | 108篇 |
2011年 | 131篇 |
2010年 | 180篇 |
2009年 | 122篇 |
2008年 | 91篇 |
2007年 | 125篇 |
2006年 | 116篇 |
2005年 | 110篇 |
2004年 | 97篇 |
2003年 | 115篇 |
2002年 | 86篇 |
2001年 | 97篇 |
2000年 | 68篇 |
1999年 | 63篇 |
1998年 | 65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49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干旱生态环境及水资源对全球气候变暖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西北地区现代气候变化基本特征是冬暖夏干,采用脆弱度和影响指数方法定量评价了生态环境对全球气候变暖响应,重点阐述了西北现代气候变化对干旱生态环境和水资源这两个领域的影响.结果表明: 由于现代气候变干变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我国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甘南高原和黄河首曲的地域生态环境有不断退化的趋势.气候变干使渭河上游、黄河上游(洮河和大夏河)以及黄土高原中部7条主要河流的径流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引起水资源短缺. 相似文献
93.
将1951-2011年吉林省主汛期降水量排名的前、后6位分别定义为多、少雨年,利用NCEP(2.5°×2.5°)再分析资料计算主汛期平均高度场、温度场、风场及比湿、涡度等物理量场;根据天气学原理和常规天气预报经验,对比分析主汛期典型多雨与少雨天气系统结构形态、分布位置、中心强度等特征。结果表明:500 hPa多雨年568等高线较少雨年平均偏南3个纬度,副热带高压588等高线较少雨年平均偏西7个经度偏北1个纬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是多雨年的重要特征;850 hPa和700 hPa平均水汽含量多雨年明显多于少雨年;典型多雨年850 hPa风场贝加尔湖附近为单辐合中心,少雨年为双辐合中心。 相似文献
94.
江苏地表湿润状况的变化趋势与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江苏省地表湿润状况,利用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5年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通过构造一个既包含降水变化又考虑温度变化对潜在蒸发影响的干湿指标一地表湿润指数Hf=P/Pe(P为观测的月降水总量,Pe为月最大潜在蒸发),采用M-K法,对比分析了江苏省区域平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季节性差异,并讨论了它与降水和气温的联系,突出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温度变化对干湿变化的重要影响.最后给出了地表湿润指数各季节变化趋势的地理分布.结果表明:苏北和苏南地区的年际变化趋势基本相反.由于温度的升高苏北苏中地区均出现变干趋势,苏南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增加却没有呈现显著变湿趋势.江苏地区的干化趋势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节. 相似文献
95.
20 0 0年武汉市发生了严重的春夏连旱 ,尤以春旱为甚 ,其旱情之重、旱期之长、经济损失之巨为该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所罕见。截止当年 5月 2 5日前 ,武汉市江夏、黄陂、蔡甸、新洲、汉南等区共有约 2 1 0 4 公顷农田受到旱灾威胁 ,因旱灾而绝收的农田面积约 2 1 0 3 公顷 ,辖区 90 %的塘堰干涸 ,水库塘堰蓄水仅 3 1 0 8m3 ,为其常年平均值的 1 /3 ,42个乡镇 (农场 )、3 88个行政村约 5 0万人和 1 5万头牲畜饮水一度陷入困难 ,投入抗旱的劳动力达 40多万个。据统计结果 ,2 0 0 0年武汉市春夏连旱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愈 1 0亿元。因此 ,利用武… 相似文献
96.
20世纪80和90年代华北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几乎有一半的年份出现干旱,90年代华北的干旱频率比80年代更高。本文从干旱基本状况、干旱强度和干旱空间分布出发,对华北地区这两个年代的干旱进行了比较,并从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和大气环流场特征等方面,探讨了这两个年代干旱的成因。研究表明,在干旱强度和空间分布上,90年代明显强于80年代。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90年代明显强于80年代,表现了更显著的增暖趋势。80年代的干旱年中北极涛动显著增强,中高纬度地区为气压正距平带控制;90年代的干旱年中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为正负距平波列相间分布,存在EU和PNA遥相关型。本文还定义了西伯利亚高压指数,该指数90年代显著高于80年代,且与华北地区降水显著相关,可以作为华北地区旱涝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97.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且常常表现为多种事件交织形成的复合型极端事件。为了更好地认识复合型极端事件,IPCC AR6基于现有的新证据评估了复合型极端事件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取得一些新认识:扩展了有关复合型极端事件的定义,重点围绕高温干旱复合型极端事件、复合洪水和野火,评估了复合型极端事件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复合型极端事件多因子之间的依赖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了归因分析并给出了未来可能的变化。这些评估结果丰富了对复合型极端事件的基本认识。但根据现有的评估可以发现,目前在复合型极端事件发生发展机理认识方面还存在不足;同时,未来仍需进一步完善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研究,加强对复合型极端事件形成机理、预估及其对生态系统,经济社会影响风险的评估,提高对区域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8.
本文采用湖南省80个地面气象站点1970-2005年的月降水、蒸发资料,河道来水量资料和农作物受旱面积资料,运用模糊综合评价、M-K突变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湖南省36年来区域干旱的时间变化特征。选用降水距平百分率、蒸发降水比、河道来水量和农业受旱面积组成区域干旱评级指标体系,将干旱分为由湿润到特大干旱9个等级,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确定旱涝的等级。在1970-2005年期间,特大干旱年共发生了5年,严重干旱年发生了2年,中等干旱年发生了6年,轻度干旱发生了3年。过去36年湖南省综合干旱指标呈微弱增加趋势,其中1970年代和1990年代处于湿润时期,1980年代处于干旱时期,进入21世纪后有变干的趋势。综合指标于1990年代初有一个由干向湿的转变过程,且存在3年、6年和16年三个时间特征尺度。2005年之后小波系数仍将是负值,表明未来若干年湖南将仍处于干旱期,之后可能进入一个湿润期。 相似文献
99.
100.
从气候、地形等方面分析了凌云县2009年秋至2010年干旱灾害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抗旱措施,尽可能减少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