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41篇 |
免费 | 1522篇 |
国内免费 | 235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42篇 |
大气科学 | 4566篇 |
地球物理 | 955篇 |
地质学 | 1660篇 |
海洋学 | 968篇 |
天文学 | 98篇 |
综合类 | 480篇 |
自然地理 | 7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3篇 |
2023年 | 363篇 |
2022年 | 373篇 |
2021年 | 446篇 |
2020年 | 368篇 |
2019年 | 457篇 |
2018年 | 360篇 |
2017年 | 369篇 |
2016年 | 358篇 |
2015年 | 420篇 |
2014年 | 607篇 |
2013年 | 457篇 |
2012年 | 520篇 |
2011年 | 498篇 |
2010年 | 475篇 |
2009年 | 525篇 |
2008年 | 490篇 |
2007年 | 431篇 |
2006年 | 410篇 |
2005年 | 399篇 |
2004年 | 297篇 |
2003年 | 281篇 |
2002年 | 284篇 |
2001年 | 257篇 |
2000年 | 203篇 |
1999年 | 167篇 |
1998年 | 211篇 |
1997年 | 176篇 |
1996年 | 176篇 |
1995年 | 149篇 |
1994年 | 141篇 |
1993年 | 144篇 |
1992年 | 103篇 |
1991年 | 89篇 |
1990年 | 84篇 |
1989年 | 82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4篇 |
1977年 | 3篇 |
1964年 | 2篇 |
1957年 | 5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71.
目前,测流不确定度通过误差试验或通过经验数值来确定,但这些方式存在着工作量大或不确定估计不足等局限性。为解决此问题,对基于实测数据和统计理论的插值方差估计法在不同测流条件下进行了验证,选取白河、襄阳和沙洋3个流量站进行了实测数据的不确定度分析,同时对白河站进行了Monte Carlo试验,比较插值方差估计法得到的不确定度与真实误差的差异。结果表明,插值方差估计法能较好地反映水位变化的影响,插值方差估计法所得到的不确定度与真实测流误差的相关系数达0.64,与断面水位变化的Spearman相关系数达0.79,高、中水位情况下插值方差估计法的不确定度估计结果较为合理,低水位情况下偏高。 相似文献
172.
近58年来登陆中国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1949-2006年<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年鉴>资料,主要分析了1949-2006年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频数、登陆位置、登陆季节延续期和登陆强度等要素及其概率分布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来,登陆中国热带气旋年频数有减少趋势,但登陆时达台风强度的年频数变化不明显;按登陆地点分区统计发现,登陆华南地区的热带低压及(强)热带风暴年频数以减少为主,而登陆东部地区的热带气旋年频数变化不明显.登陆点历年最北位置(最南位置)有南移(弱的北移)趋势,导致登陆点历年南北最大纬度差逐渐减小,这表明热带气旋登陆区域更为集中,在23°-35°N增多,而在35°N以北和23°N以南以减少为主.登陆中国热带气旋季节延续期缩短了近1个月.热带气旋年平均登陆强度及其概率分布偏度有增加趋势,表明登陆的强台风有增加;登陆中国华南和东部地区的台风强度都有增强趋势,前者比后者趋势更明显.另外,热带气旋年最大登陆强度差长期呈现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3.
利用常规高空观测资料、浙江多普勒雷达产品、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0.25°×0.25°),统计分析了2015—2021年浙江夏季(6—8月)弱天气尺度强迫背景下午后局地热对流(根据移动速度分为移动型和少动型两类)的时空分布特征、生命周期特征、环境参数特征等。(1)两类热对流触发频次相当,年际变化均较大,但年、月、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午后出现少动型局地热对流的可能性更大,而傍晚出现移动型局地热对流的可能性更大。(2)局地热对流的触发与地形密切相关,对流高频区位于浙东沿海、浙西北、浙西南山区,浙中北平原和盆地均为低频区,热对流触发频次均随高度增加而减少,多触发于山脉及其附近的中低海拔处,中高海拔地区更容易触发少动型局地热对流。(3)两类对流均在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下即可触发,移动型单体更容易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74.
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试验中凝结加热的特征及对暴雨中尺度模拟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使用20 km分辨率的MM5模式,分别选用KUO,GRELL,KAIN-FRITSCH和BETTS-MILLER(以下简称KU,GR,KF和BM)等4种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对1996年8月3~4日石家庄特大暴雨过程作数值模拟试验,分析比较了4个不同试验中网格尺度(显式方案)和次网格尺度(对流参数化方案)凝结加热的水平、垂直分布和时变特征;研究探讨了凝结加热分布及差异对暴雨中尺度模拟结果的可能影响。分析显示,暴雨过程中,4个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试验所得到的次网格尺度凝结加热基本都呈单峰特征、加热峰值在对流层中层,但加热层厚度和强度在不同试验间存在差别;4个试验的网格尺度凝结加热的垂直范围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加热重心位于对流层低层,但加热强度仍有所不同;GR和KF及BM试验的总凝结加热率的垂直分布特征主要受其网格尺度凝结加热率特征的影响、加热重心在对流层低层,而KU试验的总凝结加热率的垂直分布特征由其次网格尺度凝结加热率特征所决定、加热重心在对流层中层。研究表明,尽管4个试验在暴雨期间总凝结加热的垂直分布差异并不显著,但对暴雨中尺度模拟的影响却不能忽视。凝结加热的分布特征及演变直接影响与暴雨发生发展密切关联的物理量场的中尺度结构和演变;凝结加热对暴雨中尺度的影响具有连锁性,由加热差异波及局部环流细致结构和强度及其变化的差异,进而影响暴雨发生发展的细致特征。在20 km或更高一些分辨率的条件下,对于描述温带/中纬度暴雨的发展和结构,选用KF方案得到的模拟结果可能更具物理合理性;而KU方案模拟结果容易出现格点气柱的水汽和温度被过量调整的不合理情况。要得到一个可信的中尺度模拟结果,对降水模拟结果进行细化特征的验证、特别是随时间演变特征的验证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降水的细致演变特征与凝结加热及与之相联系的物理量场的中尺度演变特征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75.
结合1996年7月30日鲁中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诊断分析,对盛夏鲁中生成MCC的条件,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鲁中MCC产生在西太平洋热带高压西北部边缘潜在不稳定区内的东西向切变,静止锋附近。低空暖湿的偏南气流,在静止锋上被强迫抬升,引起中尺度对流云图不断新生,合并,是MCC生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6.
磁梯度张量系统测量精度受到单磁传感器系统误差与传感器阵列间非对准误差的严重影响。为了获得精确的张量测量输出,建立了单磁传感器零漂、标度因子与非正交角等系统误差和多传感器轴系间非对准误差的集成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十字磁梯度张量系统最小二乘非线性集成校正方法。相比两步标量校正,利用建立的集成数学模型能够一次性估计出十字形张量系统的48个误差参数,以"人造"平台输出为参考实现低成本矢量校正,极大提高了校正效率和参数估计准确率。仿真和实测表明,张量系统误差参数仿真估计准确率高于99.75%,实验校正后总场输出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小于2 nT,张量分量RMSE小于50 nT/m,参数估计具有较高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77.
岩石磁组构在构造混杂岩带和韧性剪切带研究中的应用——以西天山地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以西天山地区为例,讨论了岩石磁组构在构造混杂岩带和韧性剪切带中的作用和功能.指出岩石磁组构的某些参数能反映混杂岩带的变形类型,磁化率椭球体三个轴的方位在混杂岩基质中分布有规律,而在岩块中没有规律.在韧性剪切带中,磁组构的各向异性度P值绝大部分大于1.1,并有变化.磁面理的产化变化可用来求出韧性剪切带的位移量和变形路径.磁组构的L—F参数图可确定韧性剪切带的类型,最小主磁化率的方位可用来确定韧性剪切带的剪切指向. 相似文献
178.
固结快剪试验是获取软土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的重要方法,长江漫滩相软土具有压缩性高、孔隙比大、含水率高、渗透率低、固结时间长等特点,严重影响了软土固结快剪试验的生产效率。为研究预固结对长江漫滩相软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并探索提高漫滩相软土固结快剪试验效率的方法,以南京长江漫滩相软土为研究对象,制定了预固结–卸载剪切、正常固结剪切、预固结–卸载–再固结剪切3种试验方案,开展了一系列固结和剪切试验。试验研究表明:长江漫滩相软土是一种前期固结迅速,后期固结稳定缓慢的软土;固结25 min时固结度可以达到95%,而完全固结稳定需要5~8 h;软土抗剪强度均随固结度U的增加呈增大趋势,其增长速度逐渐减缓,各荷载条件下抗剪强度随U提高的增长幅度基本相同;当固结度为70%~80%时,其抗剪强度达到完全固结时的90%~95%。研究成果可为软土固结快剪试验的方法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9.
180.
DEM误差检测与改正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叙述了采用局部区域基本约束技术对数字高程模型进行检测及改正的方法。描述了DEM的自动检测和自动误差改正原理和算法,并详述了DEM的误差检测及改正方法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