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24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根据南昌多普勒天气雷达获取的2002~2003年7~9月36个不同时刻1.5°、2.4°基本反射率因子、组合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回波面积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与同时刻地面雨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分析结果表明,合并对流单体整个生命期间的液态含水量,比强对流单体液态含水量少269.76×106m3,比对流单体多198.68×106m3。强对流单体的降水效率最大,平均值为25.74%,比对流单体多15.74%,比合并对流单体多13.21%。  相似文献   
72.
碘化银、液态CO2播撒对流云防雹增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三维对流云模式对2001年8月23日发生在北京的降雹性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播撒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播撒剂为碘化银(AgI)还是液态CO2(LC),在最大过冷水区播撒均比在最大上升气流区播撒效果好。在最大过冷水区(温度0~-10℃)播撒时,AgI播撒消雹增雨的效果均优于LC播撒。在最大上升气流区(温度8~-7℃)播撒时,LC播撒的增雨效果要好于AgI播撒,而AgI播撒减雹量较大。对本例而言,无论哪种播撒方式,播撒时间越早,采用合适的剂量进行催化,消雹增雨的效果越好。在云体发展成熟之前播撒均可以取得消雹增雨的效果,而云体发展旺盛或发展后期播撒则会导致雨水减少,降雹增多。  相似文献   
73.
对流云,特别是强对流云就其生成条件和类型的不同,有的是输对称结构,有的是非轴对称结构。但无论对哪种结构的对流云进行人工影响作业时,每次都以不同射击组合形式发射几十发至上百发炮弹.这些炮弹在空中爆炸后就会形成众多的点源,而且每个点源在环境风场和湍流场的影响下互不干涉地扩散,这样在它们扩散的空间范围内必然会形成叠加的催化剂浓度场,但是高炮发射炮弹的射击组合有多种形式,本文仅在作轴对称对流云中点源爆炸催化剂扩散的基础上来探讨高炮以前倾梯度射击组合形式发射时多点源产生的催化剂叠加浓度场的计算方法,初步得到了对流云中点源的扩散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74.
CAMS三维对流云催化模式的改进及个例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CAMS原有的三维对流云模式(2000版)进行了改进,引入雪晶的比水量和数浓度作为预报变量,加进与雪晶有关的11种微物理过程,从而使模式的微物理过程更加完善,使其能更好的模拟对流云降水过程.通过对1996年北京雹云个例模拟,发现模式模拟云的多单体结构、回波顶高、强中心位置与雷达观测比较一致,并能很好的解释地面雹块结构的形成原因.对改进前后的模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改进前后动力场变化不大,主要是微物理过程产生的影响,同时该文还对改进后的模式进行了AgI催化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75.
利用“海峡两岸及临近地区暴雨试验”(HUAMEX)加密观测资料和MM5湿物理显式方案模拟研究了1998.5.23-24自粤北移向南海海岸冷锋前对流云团中的云物理过程,给出了造成飞机积冰的直接气象因子-云中过冷水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演变及其与水汽、冰相(冰晶、霰、雪)、垂直气流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当对流较强因而产生冰相后,由于冰粒子与过冷水间的碰并及过冷水滴蒸发,过冷水迅速减少;当对流较弱因而只有液相云水而无冰相加入时,过冷云水维持。模拟试验显示具有完善湿物理显式方案的高分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可用于对飞机积冰的直接气象因子-云中过冷水的数值预报。  相似文献   
76.
卫星云图上的卷云云型与晴空颠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仪方 《四川气象》2002,22(1):42-45
本文论述了卫星云图上的急流卷云、波状卷云和地形卷云的云图特征,通过对这些卷云的形成过程的分析,提出这些地区都会出现中度到强烈的飞机颠簸。  相似文献   
77.
利用雷达回波资料对夏季对流云降水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0年7~9月在福建省建阳气象雷达站利用“713-C”数字化雷达完整地观测到101块对流云生成、发展、消亡过程。通过对这些资料分析,探讨夏季对流云降水机制。分析表明:夏季对流云中初始回波出现在0 ℃层以下,单体对流云占89.2%,多单体对流云占77.8%,其中回波及地时,主体回波扩展到冷暖区多单体明显高于单体(各为77.8%和63.9%)。由于多单体对流云其回波强度、尺度及降水时长都大于单体对流云,是夏季降水和人工催化的重要云系。  相似文献   
78.
广西夏季对流云降水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瑞波  陈博杰  钟小英 《气象》2005,31(7):62-67
利用广西93个站的10年地面雨量资料和南宁714SD雷达资料,分析了广西夏季对流云降水的分布特征和物理特征。从分布特征看,广西夏季对流云降水分布不均匀,具有随地域、时间、昼夜而变化的特征。采用雷达回波资料计算、分析了夏季对流云的回波特征、降水规律,并计算了Z-I关系。  相似文献   
79.
南京周边地区夏季对流云降水的雷达回波特征与人工增雨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本文利用1998~2002年南京713数字化天气雷达资料,对南京周边地区(距南京150km范围内)7、8、9三个月所有有高显的对流云降水回波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发现: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夏季对流云降水回波在平显上以带状为主,所占比例超过为58.2%,其次是孤立的对流云降水回波,所占比例达到22.6%。在高显上,回波顶高在0℃层以下的降水回波较少,不到10%,回波顶高在0℃~-10℃之间的占11.7%,在-10℃~-20℃之间的占15.3%,-20℃以上的达到63%以上,说明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夏季对流云中暖云的降水几率很小,大部分为发展旺盛、负温区比较深厚的对流云,这种云是人工增雨作业最理想的云。本文的研究为正确把握作业的时机、催化的部位及用弹量,以便有效地作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0.
黄土高原一次突发性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刘勇  杜川利 《高原气象》2006,25(2):302-308
利用常规的天气图、卫星云图和物理量场资料对2003年7月30日发生在陕西府谷的突发性大暴雨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前期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控制了整个黄土高原;当西风带的弱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交汇时,触发对流产生;850 hPa偏东、偏南气流为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200 hPa高空急流和700 hPa低空急流耦合产生的次级环流为大暴雨提供了持续强劲的上升运动;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一中-α尺度对流云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