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9篇
  免费   984篇
  国内免费   2399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5397篇
地球物理   198篇
地质学   517篇
海洋学   967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96篇
自然地理   383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209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90篇
  2014年   283篇
  2013年   290篇
  2012年   244篇
  2011年   277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315篇
  2008年   293篇
  2007年   315篇
  2006年   280篇
  2005年   308篇
  2004年   324篇
  2003年   289篇
  2002年   302篇
  2001年   341篇
  2000年   268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202篇
  1997年   185篇
  1996年   176篇
  1995年   147篇
  1994年   162篇
  1993年   122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119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1年   2篇
  1952年   2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广东气象》2005,(3):F003-F003
2005年的“龙舟水”泛滥南粤,6月18-25日持续一周的特大致洪暴雨过程,使广东省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受高空槽、切变线和西南季风共同影响,广东省出现了较大范围连续性特大暴雨和强降水,其中,龙门县录得的过程累积雨量1300.2 mm。再加上珠江流域各大江河上游洪水的不断涌入和天文大潮的顶托,西江水位急剧上涨,6月23日中午-24日早晨,西江的封开、德庆、高要分别超警戒水位8.92 m、6.58m、2.68 m,流量达到56300m3/S,北江清远超警戒水位2.18 m。暴洪、泥石流、塌方、洪涝等自然灾害,成片出现在广东的河源、韶关、肇庆、惠州、清远、汕尾、珠海等地区的乡镇,17个市89个县(市、区)762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441.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45.2亿元人民币,特大暴雨造成京九铁路多处地段发生土方溜坍,被迫中断行车10多天。受暴雨和天文大潮夹击,广州珠江最高潮位超过基面2 m。江水漫进广州城,市内低洼地多处水浸超过1 m,南岸的铁轨一度被大水淹没,沿江路、滨江路等大马路水深盈尺,风景如画的小岛沙面顿成水泽。暴雨令著名风景区白云山出现20多处塌方,也令白云机场几度关闭。  相似文献   
42.
(1)广西东南部严重春旱的划分标准每年2~3月是广西东南部由旱季转入雨季的过渡季节,同时是水稻育秧、插秧的大忙季节,此时期降雨量的多少,将影响早稻生产进度。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用水的需要,规定2至3月总降雨量距平<50%为严重春旱年。(2)广西东南部严重春旱年同期环流形势在严重春旱年同期500hPa合成距平图上发现:亚欧中高纬地区是负距平区,负距平区中心分别位于北欧和东西伯利亚地区,负距平区的南限在内35°N以北。而正距平区位于北纬35°N以南,在乌山南部到青藏高原、孟加拉湾到南海、太平洋中部以东地区分别有三个正距平中心。乌山地区为一低压槽区,雅库次克有弱阻高存在;东亚大槽位于125°E附近,比平均位置偏东、偏弱,槽底较浅,槽线南端偏北;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脊线偏北;孟加拉湾低槽没有出现,有时虽有,但很浅,且位置偏北。在此形势下,冷空气活动强度弱,路径偏东、偏北,很难到达桂档南地区。同时中东至孟加拉湾一带,很难有低压槽活动,有时有,但也很弱,而且位置偏北,从而切断或减少了水汽向桂东南地区上空的输送辐合,从而不利于降水形成。这种环流形势使广西东南部长时间维持少雨,易出现春旱现象。(3)广西东南部严重春旱年前期环流形势特征1春季副高活跃与前期低纬大气环流变化有密切关系10~12月南海至中南半岛一带500hPa环流场持续正距平,副高强度偏强,次年春季副高将易出现持续偏强,桂东南易出现春旱。2与南支西风急流建立早晚呈反相关,建立早,次年春季冷空气比较弱,桂东南易出现春旱。3与南亚季风环流变换有密切的关系。印度西南季风撤退早,东北季风来得早,孟加拉湾槽活跃,稳定维持低槽区,次年孟加拉湾槽比较弱,桂东南易出现春旱。(4)广西东南部春旱的预测模型根据春旱年的典型环流形势和各系统的前期特征,前期(10~12月)关系密切的环流特征量:副高强度、高原高度、西南季风撤退时间作为预报因子,制作春旱年的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43.
利用各种气象资料,对东北中部初冬出现的第一场大雪天气进行预报,归纳出这次天气过程的预报思路,总结初冬大雪天气应具备的环流演变、系统发展、物理量条件等关键特征。  相似文献   
44.
“三圈环流”是在热力环流的基础上,根据风的形成原理而形成的。“三圈环流”既是“大气运动”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学习“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的基础,所以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和关键。但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依赖学生较强的空间概念以及物理知识,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跨学科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弱,所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45.
通过对2007/2008年秋冬季海洋及大气的异常特征的分析表明:秋冬季的拉尼娜现象是2007/2008年冬季持续低温雨雪过程的基础,但它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在拉尼娜现象发生的气候背景之下,西太平洋副高的持续偏强对这次异常低温雨雪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加强对大气候背景之下的环流异常的研究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科研任务,对今后的短期气候预测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6.
利用一个全球海洋-大气-海冰耦合模式的300年控制试验资料,针对东亚区域雨带移动和大气环流特征演变的研究发现,华南春季降水是位于副热带的雨带的一部分,而且华南地区4、5月的降水异常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在华南4、5月降水偏多年份,前期3月阿留申低压加强,北半球西风减弱,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出现负异常,导致冷暖空气在这里相遇造成降水异常。  相似文献   
47.
利用我国160个台站1951~2000年逐月和华北地区80个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特别是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951~1965年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略偏少,1966~1976年华北地区春季降水更加偏少,春旱较严重,1977~2000年为华北春季降水明显偏多,这时期5~6月降水比1966~1976年有明显增多;并且,分析结果也表明了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春季降水存在着与夏季降水相反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另外,作者还利用欧洲中心ERA40资料集的1958~2000年月平均700 hPa风场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上空春季700 hPa风场的年代际异常情况,从而来探讨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成因。其分析结果表明:1965年以前,蒙古高原上空存在着明显的反气旋距平环流,我国华北地区有偏北风距平,这使得我国华北地区在1965年以前春季降水偏少;1966~1976年,我国华北地区仍为偏北风距平,且我国东部沿海到南海上空的偏北风距平增强,这使得华北地区春季降水进一步减少;1977~2000年,东亚上空700 hPa环流场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华北地区出现偏南风距平,且我国东部沿海到南海上空的偏南风距平增强,这使得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易输送到华北地区,从而造成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48.
应用SVD技术,诊断分析了北半球100hPa高度场与川渝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度场与降水场具有密切的时空相关性,第一模态反映了两场间的主要耦合特征;南亚高压活动地区前期10~12月、1~4月高度场变化,通过影响未来夏季南亚高压强度、位置,导致川渝地区夏季旱涝异常。高度场与降水场的这种非同步联系,物理意义明确,时空相关显著,是一种有价值的预测川渝地区夏季旱涝异常的强信号。  相似文献   
49.
资料     
《气象》2007,33(3):128-128
2007年1月500hPa环流指数、环流特征量资料;2007年1月亚洲地区逐日500hPa西风环流指数及副热带高压脊线(120°E、130°E、140°E)位置[编者按]  相似文献   
50.
对 2 0 0 2年 6月 2 1日呼市中部地区暴雨—大暴雨的环流形势、天气尺度系统、水汽条件、热力和动力条件进行了细致分析 ,得出 :当 5 0 0 h Pa处于脊后槽前 (东高西低 )的有利形势下 ,70 0 h Pa河套低涡暖湿切变线是造成这次暴雨—大暴雨的主要天气尺度系统 ;中低层由西南伸向内蒙古深厚的暖湿气层为暴雨储存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 ;低层及地面动力强迫对垂直运动和水汽的垂直输送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