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9篇
  免费   1142篇
  国内免费   1606篇
测绘学   750篇
大气科学   3030篇
地球物理   687篇
地质学   1430篇
海洋学   725篇
天文学   65篇
综合类   416篇
自然地理   1364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261篇
  2022年   356篇
  2021年   422篇
  2020年   290篇
  2019年   371篇
  2018年   253篇
  2017年   252篇
  2016年   257篇
  2015年   311篇
  2014年   435篇
  2013年   350篇
  2012年   374篇
  2011年   353篇
  2010年   375篇
  2009年   388篇
  2008年   381篇
  2007年   352篇
  2006年   268篇
  2005年   266篇
  2004年   256篇
  2003年   242篇
  2002年   203篇
  2001年   233篇
  2000年   184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基于SPI指数的甘肃省河东地区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莺  李耀辉  胡田田 《中国沙漠》2014,34(1):244-253
干旱是西北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以甘肃省河东地区作为研究区,基于该地区38个气象站1971-2010年逐月降水数据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指数),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SPI指数的时间序列特征,探讨了SPI3和SPI12的年代际距平和倾向率的时空变化,以及特旱、重旱和中旱的发生频次。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SPI指数随机性在减弱,持续性在加强。干旱出现较多的时期为1991-2005年,出现较少的时期为1974-1982年。(2)20世纪80年代以前河东地区偏湿,90年代以后河东地区有偏干的趋势。河东地区行政区划分为7个部分,70-80年代,除甘南地区外,其余地区的SPI3倾向率均显著增加;80-90年代,河东地区SPI3倾向率持续减少,减少最明显的为定西地区;90年代到21世纪初,河东地区SPI3倾向率又有增加趋势。对于SPI12来说,自20世纪70年代到2010年,除甘南、陇南和天水地区的SPI12倾向率为先减少后增加以外,其余地区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然后再增加的趋势。(3)3个月时间尺度干旱的分布范围广,发生频次高,主要发生于河东地区的北部。12个月时间尺度的特旱主要发生在河东地区的北部,重旱和中旱主要发生在河东地区的东部。  相似文献   
992.
能源消费是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行为之一,对能源消费导致的碳足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应用能源消费碳足迹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计算得到了甘肃省1990年-2009年的总碳足迹、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碳足迹产值和碳足迹生态压力;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进行岭回归函数拟合,探讨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最后通过脱钩指数分析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碳足迹从1990年的每人0.091 ha上升为2009年的每人0.191 ha,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构成中,煤和石油占据了绝对地位,其中又以煤所占比重最大,石油次之,天然气所起的作用甚微。碳足迹产值由1990年的1.18万元ha-1增加为2009年的2.51万元ha-1,碳足迹生态压力也从1990年的0.10上升至2009年的0.24。人口和人均GDP是驱动碳足迹增长的主要因素,且回归分析和脱钩指数分析都表明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相似文献   
993.
方叶林  黄震方  侯兵  王芳 《地理研究》2014,33(10):1942-1955
以大陆入境游客的年度及月度数据为例,利用HP滤波、BP滤波及季节指数分析了大陆入境游客的周期波动特征,并结合脉冲响应模型对其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入境游客在波动中上升,在1989年、2003年、2009年出现较大的下滑,根据滤波分解可将入境旅游划分为五个周期,分别为起步期(1978-1983年)、探索发展期(1984-1989年)、初步发展期(1990-1996年)、快速发展期(1997-2003年)、相对成熟期(2004-2011年),平均每个周期约为6.6年。入境游客的季节强度指数大致呈“倒V字型”分布,季节变动指数大致呈“双W型”分布,相对于年度数据,月度数据的波动效应更加显著。政策制度、区域经济、突发事件对入境游客周期波动具有重要影响。脉冲响应分析表明:对外经济交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入境游客有正向的冲击,不同交通方式对入境游客有不同的响应机理。针对入境游客的周期波动特征,应进一步注重游客质量的提升,加强对外宣传营销,及时调整经营方式及发展策略,同时需要平衡发展三大入境旅游市场,降低入境旅游市场的风险性。  相似文献   
994.
丁旋  魏明军 《地球科学》2005,30(5):565-572
弗洛勒斯海位于印度尼西亚穿越流通道上,它的古海洋学特征对于理解LGM以来穿越流活动历史,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弗洛勒斯海SHI9011岩心δ^18O、δ^13C浮游有孔虫组合及碳酸盐含量等古海洋学记录的研究,认为研究区沉积速率不高,生物生产力却并不低于高沉积速率的近陆地区.冰期时海平面下降,陆源物质输入量增加,使得古生产力上升.冰消期终止期IA海平面快速上升,陆源营养物质供应减少,同时穿越流活动增强,抑制了下部水体向上运动,古生产力开始下降.8~6ka前后,强烈的东南季风使得研究区上升流活动增强.  相似文献   
995.
南海季风爆发的统计动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作者对南海季风爆发作了统计动力分析,即将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的高低层风场看成一个整体,并以南海季风爆发日为基准,对风场作了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偏差风场的第一模态反映了高低层东亚夏季风环流在南海季风爆发日前后有剧烈变化,这直接体现了南海季风的爆发,并表明此时大气环流有突变发生;第二、三模态则分别反映了具有5~7天振荡周期的中高纬大气长波活动和亚洲季风区中准双周低频振荡的主要活动区,以及中低纬度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第二模态体现了偏差风场的幅散风部分而第三模态则体现了旋转风部分.  相似文献   
996.
从集集地震看建筑物震害与地震动参数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根据9.21台湾集集大地震中南投县、台中县、台北县和苗栗县的建筑物震害调查资料确定出这4个主要受害地区的平均震害指数,然后义计算出这4个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谱加速度、峰值谱速度、峰值谱位移的平均值。将这些均值分别与平均震害指数进行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线性回归,发现峰值速度和震害指数有非常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接近1.0,而峰值加速度与震害指数相关性只有0.8,这说明地震动峰值速度能够体现地震动对脆性结构的破坏势,与以往将不同次地震的记录和资料混淆在一起研究而获得峰值加速度与震害有很好相关性形成了对比。  相似文献   
997.
2010年西北太平洋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TC)资料、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和美国 NOAA 向外长波辐射(OLR)等资料,分析了2010年西北太平洋(WNP)及南海(SCS)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的可能成因,讨论了同期大气环流配置和海温外强迫对TC生成和登陆的动力和热力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生成TC频数明显偏少,生成源地显著偏西,而登陆TC频数与常年持平。导致7~10月TC频数明显偏少的大尺度环境场特征为: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异常偏强、西伸脊点偏西,季风槽位置异常偏西,弱垂直风切变带位置也较常年偏西且范围偏小,南亚高压异常偏强,贝加尔湖附近对流层低高层均为反气旋距平环流,这些关键环流因子的特征和配置都不利于 TC 在WNP的东部生成。影响TC活动的外强迫场特征为:2010年热带太平洋经历了El Ni?o事件于春末夏初消亡、La Ni?a事件于7月形成的转换;7~10月,WNP海表温度维持正距平,140°E以东为负距平且对流活动受到抑制;暖池次表层海温异常偏暖,对应上空850 hPa为东风距平,有利于季风槽偏西和TC在WNP的西北侧海域生成。WNP海表温度和暖池次表层海温的特征是2010年TC生成频数偏少、生成源地异常偏西的重要外强迫信号。有利于7~10月热带气旋西行和登陆的500 hPa风场特征为:北太平洋为反气旋环流距平,其南侧为东风异常,该东风异常南缘可到25°N,并向西扩展至中国大陆地区;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15°N以南的低纬也为东风异常;在这样的风场分布型下,TC容易受偏东气流引导西行并登陆我国沿海地区。这是2010年生成TC偏少但登陆TC并不少的重要环流条件。  相似文献   
998.
三峡地区旱涝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旱涝年大气环流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Z指数指标体系,构建了三峡地区旱涝指数时间序列,且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指数序列的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和典型夏季旱涝年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地区干旱、雨涝有明显不同的年际、年代际特征,年、四季的干旱指数与雨涝指数基本呈反位相特征。三峡地区旱涝指数Morlet小波分析表明,在不同时间和频率域中,有显著的周期振荡,具有较强的局部特征;年旱涝指数主要有准5年、准9年、准15年的周期振荡;旱涝特征周期振荡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三峡地区雨涝年的环流背景为乌拉尔山地区、西伯利亚、巴尔喀什湖地区上空位势高度偏高,我国河套地区、华北平原至日本海上空的位势高度偏低;干旱年的环流形式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999.
以科尔沁沙地阿古拉苏木为典型代表区域, 应用1987-2006年20 a间12幅遥感影像及相应气候数据, 分析了地表环境变化与气候变化间的响应关系, 提出了表征响应敏感程度、影响程度大小排序的气候因子影响指数(CFII). 结果表明: 近20 a研究区地表环境变化表现为不断恶化的趋势. 各类地表环境变化与气候因子变化间有着良好的响应关系, 各类气候因子变化以不同方式和过程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地表环境的变化. 响应敏感度最大, 即对地表环境变化影响最大的是相对湿度, 其次为降水量和蒸发量. 水分条件是制约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00.
龚国华  霍焱 《矿产与地质》2009,23(5):487-489
近年来,矿山地质灾害不断发生,给国家、矿山企业及广大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对引发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指标和评估指数,并结合目前地质灾害评估的主要特点和评估方法,构造了基于GIS技术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模型(GHISM)用于矿山地质灾害评估,提高地质灾害评估和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有效性,进而提高减灾、抗灾的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