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3篇
  免费   452篇
  国内免费   95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025篇
地球物理   318篇
地质学   872篇
海洋学   381篇
综合类   92篇
自然地理   16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吴爱明  倪允琪 《高原气象》1997,16(2):153-164
利用垂直方向具有9层σ面、,水平方向菱形截断波烽为15的全球在气环充谱 有、无青藏高原大地形两种情况下10年积分的模拟结果,研究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对亚洲季风平均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无青藏高原大地形、亚洲冬、青季季风流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去除地形,使夏季高层的南亚高压、低层的在陆热低压、副热带高压及冬季的大陆冷高压在位置或强度上发生了改变;地形的有,无决定着冬季东亚大槽的强度;索在越赤道气流有地形  相似文献   
62.
中国和东南亚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和输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象科技》1997,(3):61-64,F003,F004
文章根据“夏季季风试验”国际计划期间所获得的高空观测资料,得出了 东南亚上空夏季季风及其各个阶段的大气水汽交换基本特征的时空规律。所得结果对于完成东南亚水份平衡计算和建立水份平衡模式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3.
黄土与古季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黄土的古季风记录研究,揭示了东亚季风区的环境变迁历史是来自中,高纬大陆的偏北冬季风与来自中,低纬海洋的偏南夏季风的环境效应优势期相互交替的历史。文中简要介绍了有关黄土高原黄土与古季风研究的重要进展,侧重讨论了中原地区末次冰期高分辨率黄土所记录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变迁的特征,最后就今后全球变化计划的黄土与古季内研究提出了几点意义。  相似文献   
64.
我国东部地区夏秋季节的降水大多是锋面雨,这与我国东部地区强大的季风环流有密切关系,我在课堂上讲解冷锋与暖锋时一般是通过对比来区别不同点的:1、锋面坡度的大小,冷锋锋面坡度较陡,而暖锋锋面坡度较缓;2、降水地带(雨带)与锋线的相对位置,玲锋雨带分布在锋线前后,暖锋雨带分布于锋线的玲气团一侧。  相似文献   
65.
人们谈到我国天气和气候时,往往只强调季风,实际上,我国的天气和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影响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66.
NEE向阿尔金主断裂带的新构造运动以左旋压扭性活动为特征,仅西端发育张性构造,并可划分出两期变形,新构造运动强度在时间上自上新世晚期开始至第四纪断裂活动强度增大,在空间上自SWW向NEE方向断裂活动强度逐渐减弱;柴达木北缘的新构造运动可划分为两期,其主要构造特征表现为向柴达木盆地逆冲的前进式叠瓦道冲带,柴达木盆地第四纪时的北界相对于第三纪时的北界向南迁移了数十公里;河西走廊盆地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盆地边缘断裂的逆冲兼走滑,盆地接受新生代沉积、盆地内第三系的轴面南倾的褶皱;NEE向阿尔金主断裂带与其南侧的NWW向断裂带是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相互协调、同时活动的两组关系紧密的构造带,两者的共同活动构成了断块运动。  相似文献   
67.
本文依据1:5万区调资料,扼要介绍了武宁陆相红盆填图单位的拟定、表示方法及工作原理的应用,重点叙述了红盆内多个冲积扇体特征及其之间的叠覆关系,阐明了盆缘断裂是控制红盆成生、发展演化的主导因素。对红盆成生及演化、时代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8.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新生代盆地的成生、演化受断裂构造的控制,泰和盆地即是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的走滑拉张型盆地。本文着重从盆地的基底构造、盆缘断裂构造及盆地同生、后期构造阐述了它们与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9.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associated with the summer monsoon onse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are studied using ECMWF reanalysis data from 1979 to 1993. A criterion of the SCS summer monsoon onset is defined by the atmospheric hea…  相似文献   
70.
As a result of the left-lateral strike-slipping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in Neotectonic period, a contra-rotational structure, namely the Zhaobishan vortex structure, has developed at the juncture of the main Altyn Tagh fault and the northern fringe fault of the Qilian Mountains.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de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Zhaobishan vortex structur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evious data, suggests that the tectonic transform between the Altyn Tagh fault and the northern fringe fault of the Qilian Mountains attributes to the deformation of the rotational structure. The existence of a series of rotational structures along the Altyn Tagh fault and on the northeastern edge of the Qinghai-Xizang(Tibet) plateau indicate that as the substance in the northern Qinghal-Xizang (Tibet) plateau moves clockwise around the eastern tectonic knot of the Himalayas, rotational structures become the principal mode on the northern marginal zone of the Plateau of transforming and absorbing tectonic de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