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6篇
  免费   286篇
  国内免费   780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248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347篇
海洋学   297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15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简茂球  罗会邦 《高原气象》2001,20(4):381-387
利用 1998年 5 8月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的站点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 ,计算了大气热源和水汽汇 ,并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季风区对流层温度演变及其热力机制。结果表明 :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与季风区对流层中高层南北温度梯度的逆转密切相关。南北温度梯度最先在孟加拉湾以东季风区发生逆转 ,半个月后在印度半岛及其以西地区逆转。季风爆发前中南半岛北部对流层中高层的迅速增温是由感热和潜热共同造成的 ,而华南及南海北部地区的增温则是由暖平流所致。 5、6月高原东部对流层中高层由非绝热加热造成的显著增温对东亚夏季风的北进和维持是非常重要的。 5、6月高原地区热源以感热为主 ;7、8月感热和潜热共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2.
The Weakening of the 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after the End of 1970's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The transition of the glob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the end of 1970's can clearly be detected in the atmospheric temperature, wind velocity, and so on. Wavelet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temporal scale of this change is larger than 20 years. Studies in this work indicate that the trend of the transition over the mid-latitude Asia is opposite to that of global average for some variables at the middle troposphere. Another finding of this research is that the African-Asian monsoon circulation is weaker and the trade wind over the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is weaker as well after this transition. Such a signal may be found in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as well.  相似文献   
123.
亚洲季风环流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的减弱(英文)   总被引:73,自引:0,他引:73  
全球大气环流自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的转变可以很清楚地在大气温度、风场等的变化上得到发现。子波分析的结果证实这次转变的时间尺度在20年以上。本文的研究着重揭示:在对流层中层,亚洲中纬度区域的转变趋势同全球平均的转变趋势相反;更重要的是,在这次转变之后亚洲和非洲的季风环流变弱了,同时热带东太平洋区的贸易风环流也变弱了。而在降水的变化中也可以发现这次转变。  相似文献   
124.
南海海平面高度年循环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 TOPEX/ POSEIDON-ERS高度计提供的海平面高度异常资料和并行海洋气候模式(POCM)模拟海平面高度资料,分析了南海海平面高度年循环特征。结果表明:l月,3月和5月海平面高度的异常值分别与7月,9月,11月的异常值相反。l月(7月),深水海区与吕宋海峡的海平面高度为负(正)异常,在大部分陆架区和南海的西和南部,海平面高度为正(负)异常。在3月(9月),除海平面高度异常的量级已减少,且较小的SSH正异常(负异常)出现在南海的中部以外,海平面高度异常的分布型与 1月(7月)类似; SSH的年循环的最大振幅出现在吕宋岛的西北海域;风的季节变化是南海SSH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5.
印度洋偶极子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赤道印度洋SST的分析研究证实了偶极子型振荡的存在,它在9-11月较强而在1-4月较弱。若以海温西高东低为偶极子振荡正位相,以海温东高西低为负位相,则一般是正位相时振荡要强于负位相。印度洋偶极子也存在年际(主要周期为4-5年)和年代际(主要周期为25-30年)变化。分析研究表明,印度洋偶极子对亚洲季风活动有明显影响,因为亚洲地区对流层低层的风场,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强度都与印度洋偶极子有关。另外,印度洋偶极子还对北美和南印度洋(包括澳大利亚和南美)地区的大气环流和气流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6.
利用GMS-5卫星水汽通道资料分析了1995年夏秋季热带对流层中上层水汽场的分布及其变化。分析表明:南印度洋-澳大利亚-南城市平洋地区是夏秋季对流层中上层最好干的地区,赤道太平洋、北太平洋是相对干区;夏秋季南亚和中国南部是对流层中上层最潮湿的地区,夏季比秋季更潮湿,反映出季风在这一地区的活动特点,月平均水汽场从8月到9月,高湿带观点华北平原突然南跳到南海海面,表明对流层中上层的水汽场在9月份发生突变,比大气环流的10月突变早1个月完成;青藏高原夏季东南部为湿区,秋季西北部为湿区。  相似文献   
127.
在河南省6种雨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物理要素海温、季风、西太平洋副高及气候因子和河南省汛期降水的关系,给出了河南省汛期降水的气候预测概念模型。通过逻辑推理,可以具体预测雨型。  相似文献   
128.
厄尔尼诺与亚洲季风对港澳地区降雨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析研究了香港1853~1997年(145年)、澳门1901~1997年(97年)的月和年降雨量的一些特征。主要结论是:(1)香港、澳门年降雨量存在准2~6年的周期振荡,澳门年降雨量有很强的长期趋势,香港年降雨量无明显趋势;(2)香港、澳门年内雨量的峰值出现在西南季风期(6月和8月),而谷值在东北季风期(12月);(3)EI Nino事件年,香港、澳门年降雨量距平百分率多为正,降雨偏多。在La Nila事件年,香港、澳门年降雨量距平百分率多为负,降雨偏少。  相似文献   
129.
欠平衡钻井技术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开发利用煤层气的现状;指出中国煤层气气藏具有低压低渗、难脱附、驱动力不足和构造煤发育等重要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常规煤层气开发技术有很大的局限性;提出了适合低压低煤层气藏特点的开发技术系列,包括欠平衡钻井与洞穴完井技术和欠平衡钻多分支水平井与洞穴技术。  相似文献   
130.
中国热带地区降水与印度夏季风的关系SongYangWilliamJ.Gutowski,Jr.(美国马萨诸塞州大气与环境研究公司)(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地质与大气科学系)1引官亚洲季风是东亚和南亚广大地区年降水循环的显著特征。由于其经济和科学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