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2篇 |
免费 | 459篇 |
国内免费 | 81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8篇 |
大气科学 | 1111篇 |
地球物理 | 158篇 |
地质学 | 203篇 |
海洋学 | 997篇 |
天文学 | 11篇 |
综合类 | 127篇 |
自然地理 | 2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104篇 |
2022年 | 92篇 |
2021年 | 110篇 |
2020年 | 110篇 |
2019年 | 104篇 |
2018年 | 74篇 |
2017年 | 72篇 |
2016年 | 83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129篇 |
2013年 | 127篇 |
2012年 | 113篇 |
2011年 | 129篇 |
2010年 | 122篇 |
2009年 | 108篇 |
2008年 | 93篇 |
2007年 | 92篇 |
2006年 | 125篇 |
2005年 | 89篇 |
2004年 | 79篇 |
2003年 | 106篇 |
2002年 | 107篇 |
2001年 | 91篇 |
2000年 | 55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53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45篇 |
1995年 | 52篇 |
1994年 | 48篇 |
1993年 | 50篇 |
1992年 | 36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1962年 | 1篇 |
195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3.
池塘养殖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感染血卵涡鞭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现场取样、显微镜检、细菌培养、组织病理、电镜观察以及PCR检测等研究手段,对2008年9月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某梭子蟹养殖塘混养的脊尾白虾"白浊病"进行了系统的病原学研究。结果表明,病虾体色发白,反应迟钝,血淋巴液呈浊白色,严重患病白虾血淋巴中的血细胞几乎没有或者极少,代之以大量与血细胞形似的寄生虫;组织病理切片及电镜观察发现,病虾心脏、肝胰腺、肌肉、鳃部等组织寄生有大量单细胞寄生虫,该寄生虫虫体形态特征、显微结构及宿主临床症状与本实验室之前研究报道的感染三疣梭子蟹和锯缘青蟹的血卵涡鞭虫类似;采用已建立的针对血卵涡鞭虫ITS1基因的引物对"白浊病"病虾的血淋巴样品进行PCR检测,可扩增出585bp左右的特异条带。综合以上研究结果,确定该寄生虫为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有关脊尾白虾感染该寄生虫的报道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54.
55.
多要素气候态相似季节划分法作为一种新的季节划分客观化方法,在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研究、气候监测和短期气候预测等。该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多要素的融合和典型场的选取,其中典型场是指多要素气候态相似法中所选取的能代表冬季和夏季平均气候特征的气候态距平场。文中采用3种不同方案选取典型场:方法一,基于60年平均气候态选取典型场;方法二,基于30年平均气候态选取典型场;方法三,基于逐年气候态状况选取典型场。研究不同典型场的选取对多要素气候态相似季节划分法划分结果的可能影响,进而以1998年和2013年华中地区的季节划分为例,对第3种典型场划分方法的准确性进行论证。结果显示,典型场作为多要素气候态相似季节划分法的划分基准,对季节划分的结果至关重要,基于单年气候状况选取的典型场与基于多年平均气候态选取的典型场之间的差异存在年代际变化,且在气候变化的转折阶段差异尤为显著。基于第3种典型场选取方案的1998年和2013年季节划分结果能准确地反映当年华中地区气候态和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56.
使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海气耦合模式BCC_CM1.0的多年平均场进行订正,然后嵌套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建立基于边界强迫场订正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使用该系统进行28年夏季回报及2013年夏季业务预测,并与直接使用BCC_CM1.0模式与RegCM3模式嵌套的模式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引入边界强迫场订正技术后,区域气候模式系统对多年平均夏季气温、降水回报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且回报的高温界限值分布更接近于观测。除对2013年夏季东北地区气温距平预测效果变差外模式系统对于2013年中国东部中部地区夏季气温距平异常偏高、夏季高温日数异常偏多等观测事实的预测性能有显著提高。区域气候模式系统回报的多年平均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观测更为接近是其对2013年夏季极端高温事件预测能力提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7.
东中国海环流及其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东中国海环流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早期科学家们主要依赖于对温盐资料和少数测流资料的分析研究对渤、黄、东海的环流结构有了较系统和深入的认识。东中国海环流是由一个气旋式的“流涡”组成,东侧主要是北上的黑潮-对马暖流-黄海暖流及其延伸部分;西侧为南下的沿岸流系。黑潮对东中国海环流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致于除了某些局部区域外,上述海域主要流系的冬、夏季分布形式比较相似而无本质上的差异(胡敦欣等,1993)。但本文所研究海域正处于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冬、夏季盛行风向基本相反,过渡季节(春、秋季)风向多变,风力减弱;海洋热盐结构季节变化明显(如冬季混合强,而夏季层化明显等),这些因素都使得东中国海环流存在着较明显的季节变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中国海环流的数值模拟工作逐步展开,并已成为研究环流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的强有力工具。但由于数值模式本身以及计算方案的缺陷(如有些学者用固定的风场、温盐场对东中国海环流进行诊断模拟等)和观测资料的不足,数值模拟的结果难以得到验证,渤、黄、东海的环流研究中仍有大量的问题存在争议,以待澄清。例如,台湾暖流的来源、流径;对马暖流的来源;夏季黄海暖流的流径以及黄海冷水团环流等均有不同的论述。对黄、东海环流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工作也较少,多用冬、夏典型月份的风场强迫积分至稳定态,给出冬、夏季环流,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三维环流模式很难在1个月内达到稳定态,尤其是夏季层化明显、风力减弱的情况下,非常定风场的影响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采用比较符合实际的计算方案,用年循环风场和海面热通量场为外强迫,对渤、黄、东海的环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模拟,并对一些争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9.
60.
休渔对南海北部多齿蛇鲻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梓荣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2,22(6):26-31
根据实施休渔前1997-1999年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资料。以及实施休渔后2000-2002年200nmile专属经济区渔业资源调查(南海区)最新资料,综合分析南海北部实施休渔前后多齿蛇鲻资源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实施休渔后,海南岛以东和北部湾多齿蛇鲻渔获率分别提高了57.75%和84.38%。并呈现出自然的季节变化,渔获群体一龄鱼以下比例减少,一龄鱼以上比例增加,并讨论了资源养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