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610篇 |
免费 | 6060篇 |
国内免费 | 901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39篇 |
大气科学 | 8404篇 |
地球物理 | 8355篇 |
地质学 | 15952篇 |
海洋学 | 3551篇 |
天文学 | 291篇 |
综合类 | 2168篇 |
自然地理 | 35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4篇 |
2023年 | 1191篇 |
2022年 | 1480篇 |
2021年 | 1606篇 |
2020年 | 1382篇 |
2019年 | 1483篇 |
2018年 | 1221篇 |
2017年 | 1251篇 |
2016年 | 1331篇 |
2015年 | 1479篇 |
2014年 | 2218篇 |
2013年 | 1816篇 |
2012年 | 2075篇 |
2011年 | 1909篇 |
2010年 | 1935篇 |
2009年 | 1845篇 |
2008年 | 1709篇 |
2007年 | 1637篇 |
2006年 | 1514篇 |
2005年 | 1906篇 |
2004年 | 1289篇 |
2003年 | 1396篇 |
2002年 | 1380篇 |
2001年 | 1217篇 |
2000年 | 973篇 |
1999年 | 859篇 |
1998年 | 846篇 |
1997年 | 805篇 |
1996年 | 715篇 |
1995年 | 598篇 |
1994年 | 595篇 |
1993年 | 438篇 |
1992年 | 507篇 |
1991年 | 473篇 |
1990年 | 334篇 |
1989年 | 245篇 |
1988年 | 90篇 |
1987年 | 39篇 |
1986年 | 62篇 |
1985年 | 43篇 |
1984年 | 33篇 |
1983年 | 34篇 |
1982年 | 40篇 |
1981年 | 36篇 |
1980年 | 23篇 |
1979年 | 30篇 |
1978年 | 20篇 |
1977年 | 16篇 |
1942年 | 16篇 |
1941年 | 1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利用1980—2017年华南地区30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逐小时降水数据、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统计特征,定义站点上短时(1—6 h)、中等时长(7—12 h)和长时(>12 h)降水事件,对比降水量、频次和强度在南海季风爆发前后的变化,以及所定义的西部内陆、东部内陆、沿海地区的异同。结果表明:(1)南海季风爆发后,研究区域平均而言,三类降水事件的降水量增多、小时降水强度增强,短时、长时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增多,而中等时长降水事件发生频次有所减少。(2)从空间分布来看,南海季风爆发后,小时降水强度在整个华南地区均增强,西部内陆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尤为明显;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在西部内陆和沿海地区升高,而东部内陆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发生频次降低,因此,季风爆发后西部内陆和沿海地区的总降水量均显著增大,而东部内陆的总降水量变化不大。(3)西部内陆降水事件主要在夜间开始发生,持续时间越长的事件越早开始,且由西向东逐渐推迟;东部内陆短时降水事件主要在14时(北京时,下同)左右开始,季风爆发后更为明显,而时长大于6 h的降水事件的开始时间和峰值时间无明显的分布规律;沿海地区短时降水事件在季风爆发前主要于05—08时开始,季风爆发后,在海岸线约50 km以内仍然如此,而较远离海岸线的短时降水事件主要于14时开始,沿海地区长时降水事件在季风爆发前、后都倾向于在夜间开始,并在日间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72.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我国北方强降水的多发区域。基于1966—2021年87个国家级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比分析暖季5—9月一般性降水和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并基于1980—2021年298个气象站分析日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渤海西侧平原区域存在短时强降水强度极端性显著区域。渤海西侧平原以外区域两类降水平均小时降水量、强度和降水时次百分比均呈增长趋势,但短时强降水的增幅更高,而渤海西侧平原区域趋势则均不明显。渤海西侧平原区域和渤海西侧平原以外区域的一般性降水平均小时降水量和降水时次百分比日变化幅度显著弱于短时强降水;7—9月渤海西侧平原区域降水夜发性更明显,且相比另一区域半峰持续时间多出约2 h。2005年后渤海西侧平原区域和渤海西侧平原以外区域短时强降水平均小时降水量和降水时次百分比下午时段均明显减弱,但午夜后至清晨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3.
面向未来的海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以地质时期海面变化过程等理论性研究为主要方向的海面变化研究经过70年代在观念、方法和资料积累方面的突破,自80年代初期以来进入了以“面向未来”为基调的成熟发展的新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关于未来海面变化幅度及其影响和对策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90年代初以来的几年间,世界海面研究的活跃领域是地质历史时期(例如LGM,5e等阶段)的海面实况、极地冰原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海面控制原理、海面模型以及绝对海面的航天测量技术与应用等方面。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预测热”之后的“冷思考”。中国海面变化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迅速发展,今后应注意引进先进技术方法,加强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发掘自身的优势,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74.
75.
在中国,自从1957年起,与各种地球物理方法(解决石油地貭任务)广泛发展的同时,比較年輕的大地电流法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地中存在大地电流,这在一百多年前就知道了。以往的观測表明,大地电流具有脉动性貭,它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間而变化,并在地球表面很多地区同时出現。大地电流的产生、它的变化以及与地磁場的关系,还沒有搞得相当清楚,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問題。 相似文献
76.
琼西北地区冰川地貌陆地卫星TM图像解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北门江流域更新世沉积广布、厚度巨大。在对区内的建筑砂矿进行成矿背景条件研中,利用了陆地卫星TM图像并与区内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了区内的冰蚀台面、冰洼、冰斗、冰川槽谷和冰碛堤、冰碛裙和冰水扇等冰川作用遗迹。通过对冰蚀、冰碛地貌的研究发现它们之间内在的成生规律。 相似文献
78.
理解全球海平面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间接反映了地球系统中气候性相关因素的变化。本文基于一组海平面指纹和比容经验正交函数,联合时变重力数据和卫星测高数据反演了2002年4月至2020年2月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将全球海平面变化分解成南极冰盖融化、格陵兰冰盖融化、陆地冰川融化、陆地水储量变化、冰川均衡调整和海水比容效应这6个分量的贡献。联合反演结果显示,全球平均比容海平面变化为1.08±0.05 mm/a,与相关文献的结果相吻合。研究发现,联合测高数据和时变重力数据的反演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弱GRACE Follow-On卫星时期海水质量变化被低估的现象。本文利用联合反演的结果研究了区域海平面变化,在大部分近海区域反演效果较好,这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区域海平面变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79.
80.
研究和掌握叶面积指数(LAI)时空变化特征,对区域植被保护、植树造林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以邯郸市为例,基于MCD15A3H遥感影像数据、DEM数据和土地利用等多元数据,引入Sen趋势与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邯郸市像素尺度上的LAI数值的变化特征,并基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