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5篇
  免费   236篇
  国内免费   550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897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148篇
海洋学   157篇
天文学   328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青藏高原东部全新世冬夏季风变化的高分辨率泥炭记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建立了全新世泥炭沉积物高分辨率冬夏季风代用指标时间序列的基础上, 发现青藏高原若尔盖地区全新世冬夏季风的变化具有此消彼长和同时消长两种基本的模式, 冬季风与夏季风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两种模式又相互嵌套. 由冬夏季风指标叠加效应合成的气候状况却有与全球同步的规律性, 表现出千年-百年尺度的不稳定性, 6.2 ka的季风突然减弱事件要比8.0 ka的事件更显著, 反映了亚洲季风的区域特点或它本身就是全球气候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92.
利用1951~2000年中国东北地区23个台站资料,对东北夏季气温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变化除具有整体的一致性外,东北南部和北部的夏季气温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都表现出很大不同,其中北部区域的夏季气温在1987~1988年间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 另外,剔除夏季气温全区一致变化的年份后,南北两区夏季气温与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的关系表明:突变前,影响北部和南部冷/热夏季的大气环流形势存在显著的不同,关键海域亦有很大差异:影响南部的为中纬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部分海域,影响北部的主要为ENSO事件;突变后,两区的夏季气温及相应大气环流和关键海区都趋于一致. 在整个分析时段内,北部夏季气温与东亚夏季风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南部的关系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93.
平流层准两年变化对南海夏季风影响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AR)的中层大气模式模拟了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QBO)过程对对流层顶和对流层上层的影响, 并结合NCEP(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AR、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月平均的风场资料和实际的探空观测资料, 分析了平流层QBO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作用. 结果表明: 平流层QBO会引起平流层的异常经向环流并向下传播, 在QBO位相的中后期和位相转换期影响到对流层顶和对流层上层, 使热带和低纬度的对流层上层形成异常的经向气压梯度, 最终在夏季的对流层热带地区激发出不同类型的异常环流—西风位相时, 激发出与南海夏季风环流相反的异常环流, 在南海地区有显著的异常下沉运动, 对南海夏季风有削弱作用; 东风位相时, 激发出反Hadley环流型的异常环流, 在南海地区有明显的异常上升气流, 对南海夏季风有加强的效果. 虽然QBO对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有影响, 但它并不是决定南海夏季风准两年变化的唯一因子.  相似文献   
94.
张东凌  曾庆存 《中国科学D辑》2007,37(12):1693-1699
对大气大洋耦合环流作直接的统计动力分析, 即将大气环流风场和大洋上层环流场看作一个整体, 作经验正交函数(矢量)展开, 从而可以得到在统计意义上的海气耦合模态和分析耦合的特征. 应用该方法对5月份热带印度洋区域(含南海)的大气大洋耦合环流进行联合统计动力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 第1模态是南海夏季风模态, 该模态时间系数序列有明显的两个态, 分别代表季风爆发前、后的大气、大洋环流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迟早有密切关系; 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晚)的年份, 印度洋表层到次表层的海温距平大多呈正(负)IOD形态, 印度洋赤道辐合带的上升运动和在该带南北两侧的动力性补偿下沉运动均偏强(弱); 总的说来该模态中大洋次表层到表层的流与地面风方向一致, 这表明该流是风生流. 第2模态反映ENSO在印度洋的延伸, 其时间系数序列也有两个态, 分别与Niño 3, 4区的海温异常相关较好.  相似文献   
95.
应用广西1960年以来地面88个观测站日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温度、均风速、总云量等气象资料,以及1970-2001年ECMW F再分析资料850hPa比湿和垂直速度资料,分析南海夏季风异常早晚的广西气象要素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偏早,广西地面气温偏低,季风爆发当候广西气候特征往多雨方向发生变化,而爆发之后气候趋于较正常状态;南海夏季风偏晚年,爆发前6候,地面气温高,在季风爆发后5候内降水量较多;南海夏季风偏早、偏晚与广西多数固定月、季时间尺度的气温、降水量的关系无明显增加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96.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潮汐调温说"和"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根据"潮汐调温说"和"深海巨震降温说"理论,2005年全球气温将因为印尼地震海啸和强潮汐南北震荡而降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认为,一个较弱的厄尔尼诺现象和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将使2005年成为人类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一年。事实上,2005年的温度低于1998年。现在,西方科学家也承认了2005—2007年自然气候的变化抵消了全球气候变暖效应这一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97.
陈际龙  黄荣辉 《大气科学》2007,31(5):766-778
利用1979~2002年的ERA-40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以及CMAP降水资料探讨了亚澳季风各夏季风子系统(南亚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北澳夏季风)水汽输送的气候学特征及其与夏季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各夏季风子系统水汽输送通量主要取决于低层季风气流,南亚夏季风和北澳夏季风以纬向水汽输送为主,而东亚夏季风有很强的经向水汽输送。分析也证实,亚澳季风区的夏季风降水主;要源于水汽输送的辐合,而且ERA-40资料对夏季风水汽输送辐合的描述能力强于NCEP/NCAR资料。此外,受低层季风气流结构的影响,三夏季风子系统水汽输送辐合的动力机理存在明显差异,南亚夏季风和北澳夏季风的水汽输送辐合主要由低层西风气流的风场辐合所造成,而东亚夏季风的水汽输送辐合则由低层南风气流的风场辐合和季风湿平流共同作用造成。因此,东亚夏季风降水有别于南亚夏季风降水和北澳夏季风降水。  相似文献   
98.
对云南天文台“四波段太阳射电高时间分辨率同步观测系统”自1989年12月-1994年1月期间观测到的100个射电爆发和与其共生的29个快速精细结构在日球和日面的经度分布做了统计,并做了初步的分析的讨论。  相似文献   
99.
用同步自康普顿机制(SSC)来解释1994年5月在BLLac天体Mrk421中观测到的TeVX射线爆发.认为此TevX射线爆发是由一个高能成分产生的,它具有平坦的电子能量分布,其低能段上能谱指数αe≈025.这个爆发成分独立于另一个低能成分(或宁静成分).此宁静成分具有较陡的电子能量分布,它产生宁静态的辐射能谱.大多数射电爆发表明电子能量分布有坦谱,能谱指数αe~02-04.与这个事实一起,上述结果意味着活动星系核中粒子加速的基本机制产生平坦的电子能量分布.  相似文献   
100.
使用上海天文台的1.56m望远镜和Series200CCD照相机发现HaleBopp彗星于1996年4月21日至4月23日期间有一次爆发,4月22日彗星星等比前一天增亮了02等,但一天后其亮度又大致恢复原来的亮度.这段时间内,彗头的半强度处的直径也有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