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7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549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899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148篇
海洋学   157篇
天文学   328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强弱南海夏季风活动及大气季节内振荡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降水资料,分析研究了对应南海强、弱夏季风的环流形势及其与之相应的中国东部的降水异常。其结果表明,由强、弱夏季风所引起的中国气候异常是完全不同(甚至反相)的。分析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活动还表明,对应大气强(弱)南海夏季风,南海地区 850 hPa也有强(弱)大气 ISO;而强、弱南海夏季风环流(200 hPa和 850 hPa)主要由异常的大气ISO所激发。本研究还揭示了南海地区大气ISO的变化往往与江淮地区大气ISO的变化反相,例如南海地区的强(弱)大气ISO常与江淮流域的弱(强)大气ISO相对应。对于大气ISO的强度,一般多表现出局地激发特征,经向传播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02.
夏季北大西洋涛动与我国天气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王永波  施能 《气象科学》2001,21(3):271-278
利用1873-1995年北半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SLP)资料,计算了夏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I)。通过NAOI与我国降水、气温和北半球球流5的相关计算以及强、弱小涛动年北半球环流异常的合成分析,发现,夏季强NAOI年,副高偏强,我国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易出现一类和二类雨型;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偏高,此外,还研究了多时间尺度上,NAOI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NAOI与东亚夏季风在年际、年代际、基本态尺度上都存在显著相关,强NAOI年,对应是强东亚夏季风特征,当NAOI处高(低)基本态时,夏季风处于高(低)基本态。  相似文献   
103.
孟加拉湾由于陆源物质大量输入产生稀释效应,使碳酸盐含量表现为冰期时减小、间冰期时增大的“大西洋型”旋回。通过对该区四支活塞岩芯的有孔虫溶解指数、浮游有孔虫沉积通量、CaCO3 沉积通量和 >16 0 μm粗组分沉积通量的分析发现,研究区碳酸盐溶解作用强烈,表现出冰期减弱而间冰期增强的总趋势,且溶解作用滞后于浮游有孔虫壳的氧同位素旋回,尤以氧同位素 4、5期的高溶解度情况与印度洋和太平洋氧同位素 5期晚期至 4期为CaCO3溶解高峰一致。因此,孟加拉湾地区的CaCO3 旋回是大西洋型稀释作用与太平洋型溶解作用两者叠加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4.
采用15年(1978年4月-1992年12月)经纬网格为1度的地球静止卫星5天平均高云量资料对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地区的夏季风季节循环、爆发和撤退日期进行分析。对上述资料的分析表明,用平均高云量大于30%的区域能定义热带对流区(ITCZ)云的季节循环。11月与ITCZ相联系的高云区在爪哇和新几内亚北部增强,随后12月-1月这些高云区向印度尼西亚东部和澳大利亚区域扩展。  相似文献   
105.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   总被引:75,自引:21,他引:75  
施能  朱乾根  吴彬贵 《大气科学》1996,20(5):575-583
定义了一个反映东亚夏季大尺度季风强度的指数,计算了夏季逐月及季的东亚季风指数(1873~1989年)。用近40年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的关系。指出,强夏季风时,我国夏季大范围高温。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则表现在夏季雨带的南北位置上。强夏季风时,雨带偏北。夏季雨带位置偏南均与弱季风有关。长江中下游夏季的涝年与弱季风有关,而强夏季风时,长江中下游经常是旱年。最后,研究了强、弱夏季风年时的北半球500 hPa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强度是造成我国夏季气温、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6.
采用15年经纬网格为1度的地球静止卫星5天平均高云量资料对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地区的夏季风季节循环、爆发和撤退日期进行分析。对上述资料的分析表明,用平均高云量大于30%的区域能定义热带对流区云的季节循环。  相似文献   
107.
永暑礁夏季风期间海气要素的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南沙群岛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1989年夏季(5—8月)的海气要素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得出气象要素变化普遍存在30—40天和15.38天两种低频波;对于这两种低频波,海平面气压与海面风速两要素有显著的相关,风速的变化落后于气压0.34天(30—40天振荡)和0.68天(准双周振荡);低云量与风速也有显著的相关,30—40天振荡风速落后于低云量0.86天,准双周振荡风速超前于云量0.37天。表层水温也具有准双周振荡规律,与低云量有显著相关,且落后低云量0.47天。  相似文献   
108.
频繁的超新星爆发可用以解释活动星系核与类星体的超高金属丰度。星团中的恒星与吸积盘相互作用导致致密天体中子星和黑洞的形成率很高,这些致密天体与红巨星很容易形成双星系统,而后形成(NS/BH,NS/BH) 双星由于引力辐射最终导致并合而形成伽玛射线爆发。我们估计了伽玛射线爆的爆发频率,发现与观测相符。  相似文献   
109.
唐玉  李栋梁 《气象科学》2020,40(2):169-179
根据中国气象局《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的入、出梅标准,结合1960—2016年全国661个常规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淮梅雨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变异的时空特征,提取季风关键区(32°~34°N,112°~120°E,包含17个站点),并分析了江淮梅雨和季风关键区的联系与成因。结果表明:1960—2016年平均梅雨期为6月8日—7月15日,平均梅雨量为303 mm。比东亚平均梅雨季的开始时间早9 d,比其结束时间晚7 d。梅雨量在近57 a中也呈波动式变化,但整体为上升趋势。入梅越早,出梅越晚,则梅雨期越长,梅雨量越多。副热带夏季风推进到关键区的平均时间为5月19日,其在1970s末和1990s末分别发生了由偏晚向偏早和由偏早向偏晚的突变。夏季风到达关键区偏早时,出梅日偏晚,梅雨量偏多,季风到达偏晚时,出梅日偏早,梅雨量偏少。副热带夏季风推进时间和江淮梅雨量呈全区一致的负相关,负相关区位于湖南、湖北及江西三省临近的两湖地区。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到达关键区时间偏早(晚)年,500 hPa高度场上乌拉尔山—鄂霍茨克海为正(负)距平,阻塞高压增强(减弱);日本海附近为负(正)距平,东亚大槽加深(西退北缩),加强(削弱)了槽后冷空气向南输送且不(有)利于中低纬度副热带高压的北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强度增强(减弱),位置偏西(东),其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加强(减弱),江淮地区有水汽的辐合(辐散),有(不)利于梅雨量偏多。  相似文献   
110.
陈兵  蒋元春  李栋梁  唐玉 《气象科学》2020,40(5):669-678
利用1960—2020年江淮地区75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海表温度资料,研究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变异对江淮梅雨的影响,揭示了不同类型梅雨期太平洋海温及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8种江淮梅雨类型中,多雨型占45.9%,少雨型占54.1%,其中多雨型在前30 a占36.7%,后31 a占63.3%。江淮典型梅雨年(高温高湿多雨)的主要特征为安徽南部、江苏中部及湖北东部地区降水偏多,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及浙江西北部气温偏高,淮河流域湿度大;而在非典型梅雨年(低温低湿少雨)大部分地区雨量偏少,气温呈"东高西低"分布,低温中心区位于淮河中游,湿度呈"西大东小"分布。欧亚大陆中高纬度阻塞高压增强,脊前向南输送的西北气流加强且路径偏东,中国东北冷涡强度较强且位置偏西南,东亚大槽加深,槽后冷空气向南输送,有利于典型梅雨形成。当前期冬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偏低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面积偏大、脊线位置偏南、西伸脊点偏西,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推进到江淮地区的时间偏早,出梅偏晚,梅雨期降水量偏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