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86篇 |
免费 | 212篇 |
国内免费 | 12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7篇 |
大气科学 | 310篇 |
地球物理 | 218篇 |
地质学 | 69篇 |
海洋学 | 69篇 |
天文学 | 1416篇 |
综合类 | 41篇 |
自然地理 | 2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109篇 |
2013年 | 81篇 |
2012年 | 115篇 |
2011年 | 94篇 |
2010年 | 93篇 |
2009年 | 90篇 |
2008年 | 83篇 |
2007年 | 51篇 |
2006年 | 56篇 |
2005年 | 66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68篇 |
2002年 | 76篇 |
2001年 | 67篇 |
2000年 | 73篇 |
1999年 | 111篇 |
1998年 | 68篇 |
1997年 | 97篇 |
1996年 | 89篇 |
1995年 | 95篇 |
1994年 | 94篇 |
1993年 | 91篇 |
1992年 | 87篇 |
1991年 | 81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61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6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6篇 |
1963年 | 6篇 |
1962年 | 4篇 |
1961年 | 6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本文分析了用于太阳视频矢量磁象仪和视频多普勒仪的Ramsey双带方案的优缺点,提出了新的双带方案:将滤光器中次厚级放在最前部,以代替原Ramsey方案中最厚级放于最前部的结构。详细计算表明,新双带方案优于传统的单带方案,传统的单带方案优于Ramsey双带方案。在相同磁场条件下,它们的总体信噪比是0.963:~0.800:0.578。新方案可能对新的空间视频矢量磁象仪和新建的地面系统有重要价值,也可按此改进已有的地基视频矢量磁象仪系统。 相似文献
94.
统计分析了太阳活动周下降段(2003~2005年)发生的76个共生CME的射电爆发事件.射电爆发资料来自国家天文台和Culgoora的微波和米波频谱仪.在76个事件中有50个快速CME和26个慢速CME.从中发现,快速CME和慢速CME的产率分别随着太阳活动周的降低而下降和上升,这可能说明CME的产率与太阳活动周中日冕磁结构的位形和位置变化有关.同时也发现,射电爆发的类型和寿命有一个变化规律,即随着频率的降低射电爆发的寿命变长,此特征支持了伴生CME的Ⅱ型爆发统一模型的思想.另外还发现在厘米一分米波范围,CME开始前后,容易发生射电Ⅲ型爆发或快速精细结构.这说明射电辐射的精细结构可能是CME的前兆现象或CME早期发展阶段由于磁重联引发的低日冕小尺度磁扰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5.
太阳总辐照是指在地球大气层顶接收到的太阳总辐射照度,也叫"太阳常数",但它实际上并非常数。太阳总辐照随波长的分布即为太阳分光辐照。太阳辐照变化的研究,对理解太阳表面及内部活动的物理过程、机制,研究地球大气、日地关系,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简单介绍了太阳辐照,回顾了太阳辐照的空间观测;接着介绍了观测数据的并合,以及对合成数据的一些研究;然后讨论了太阳辐照变化的原因,简述了太阳总辐照的重构及其在气候研究上的一些应用,并进行必要的评论;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6.
97.
大气气溶胶和可降水量会影响天文望远镜光学成像系统的观测质量.利用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自主研制的DTF-6型太阳光度计观测了丽江高美古2010年10月~2011年5月的太阳直接辐射,获得了丽江高美古晴朗无云天气条件下气溶胶光学厚度(大气透明度)、(A)ngstr(o)m指数和可降水量;给出了该地区观测期间气溶胶光学厚度、(A)ngstr(o)m指数和大气可降水量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特征.实验期间,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可降水量日变化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季节变化都呈现为冬季最小,秋季次之,春季升高.总体来说丽江高关古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可降水量都较小,该地区大气较清洁透明,且大气中积聚的多为小粒子,适用于天文观测. 相似文献
98.
太阳震荡是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雷顿(Robert Lelghton)等人观测发现的。罗伯特·雷顿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兼天文学家,他一生成绩卓著,在固体物理、粒子物理、太阳物理、行星物理、红外天文和毫米亚毫米波天文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尤其在太阳物理、行星物理、 相似文献
99.
100.
利用一种非局部和非定常的恒星对流理论,计算了0.6~3.0 M☉恒星演化模型的线性非绝热脉动.结果表明,赫罗图上脉动不稳定带右方的脉动不稳定的低温恒星可以分成2大类(群).一类由主序矮星、亚巨星和中低光度红巨星组成的类太阳振荡恒星,它们的中高阶(径向阶nr≥12)p模是脉动不稳定的,而低阶(nr≤ 5)模是脉动稳定的;另一类是由亮的红巨星和渐近巨星支星(AGB)组成的类长周期变星,它们的低阶模(nr≤5)是脉动不稳定的,而高阶模(nr≥12)却是脉动稳定的.能利用对流与脉动的耦合统一解释造父变星脉动不稳定带红边界、类太阳和类长周期变星脉动.对赫罗图右方的低温恒星的中低阶p模振荡,对流与脉动的耦合是主要的脉动激发和阻尼机制,而湍流的随机激发机制仅对类太阳振荡高阶p模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