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49篇 |
免费 | 1928篇 |
国内免费 | 303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2篇 |
大气科学 | 12342篇 |
地球物理 | 369篇 |
地质学 | 1416篇 |
海洋学 | 761篇 |
天文学 | 75篇 |
综合类 | 384篇 |
自然地理 | 14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8篇 |
2023年 | 260篇 |
2022年 | 333篇 |
2021年 | 385篇 |
2020年 | 329篇 |
2019年 | 383篇 |
2018年 | 250篇 |
2017年 | 225篇 |
2016年 | 234篇 |
2015年 | 308篇 |
2014年 | 625篇 |
2013年 | 552篇 |
2012年 | 633篇 |
2011年 | 664篇 |
2010年 | 792篇 |
2009年 | 780篇 |
2008年 | 846篇 |
2007年 | 839篇 |
2006年 | 783篇 |
2005年 | 840篇 |
2004年 | 770篇 |
2003年 | 803篇 |
2002年 | 729篇 |
2001年 | 631篇 |
2000年 | 479篇 |
1999年 | 399篇 |
1998年 | 398篇 |
1997年 | 407篇 |
1996年 | 367篇 |
1995年 | 338篇 |
1994年 | 311篇 |
1993年 | 264篇 |
1992年 | 278篇 |
1991年 | 260篇 |
1990年 | 211篇 |
1989年 | 155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61年 | 6篇 |
1951年 | 2篇 |
1942年 | 2篇 |
1941年 | 9篇 |
1938年 | 3篇 |
1937年 | 2篇 |
1936年 | 7篇 |
1935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993.
2019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莹 曾红玲 王国复 王遵娅 陈鲜艳 邹旭恺 石帅 姜允迪 赵琳 周兵 崔童 周星妍 孙劭 王有民 朱晓金 代潭龙 张颖娴 蔡雯悦 钟海玲 郭艳君 柳艳菊 丁婷 支蓉 《气象》2020,46(4):547-555
2019年我国气候总体呈现暖湿特征。全国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79℃,为1951年以来连续第五暖年,四季气温均偏高,春、秋季明显偏暖;年降水量为645.5 mm,较常年同期偏多2.5%,冬、春、夏季降水偏多,秋季偏少。华南前汛期开始早、结束晚,为1961年以来最长前汛期,雨量为1961年以来次多;西南雨季开始和结束均偏晚,雨量偏少;入梅晚、出梅早,梅雨量偏少;华北雨季开始晚,结束与常年一致,雨量偏少;东北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偏多;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偏多。2019年,台风生成多,登陆强度总体偏弱,仅台风利奇马灾损重;暴雨洪涝、干旱、强对流、低温冷冻害和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均偏轻。 相似文献
994.
利用1962—2018年华西地区301个气象台站秋季降水量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整理的130项气候系统指数,采用年际增量法建立了华西秋雨预测模型。首先通过相关分析挑选了4个与华西秋雨年际增量前3主模态密切相关的影响因子,进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建模,拟合时段和后报时段分别选为1962—1991年和1992—2018年。华西秋雨年际增量前3主模态累积值的预测模型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预测能力。然后用相同的预测因子分别建立华西地区301个气象站点的华西秋雨年际增量预测模型,大部分模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用PS评分指标对预测效果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后报期年平均PS评分达74.5分。从空间分布来看后报期大部分站点的PS评分都超过60分,其中四川盆地南部、贵州东部和湖南西部等地超过80分。与华西各省和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近6年秋季降水预测PS评分进行比较,发现模型后报结果有显著优势。总体来看,用年际增量法建立的华西秋雨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技巧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5.
利用全球气候模式、多模式集合和辽宁省气象观测数据,评估了不同典型浓度路径下19个全球气候模式和多模式集合对辽宁省气温变化模拟能力和可信度。结果表明:最优模式模拟结果优于多模式集合,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浓度增加,气温变化率和可信度呈增加趋势,首次达到2℃年份呈提前趋势,大部分站点出现在2011年之前,且出现年份越晚,升幅往往越高,反之亦然。大部分站点首次稳定到达2℃阈值开始年份在2022年之前,结束年份出现在2019—2026年,持续时间在13 a以下,开始年份均呈西早—东晚分布形势,结束时间和持续时间分布较均匀,且随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浓度增加,升温幅度呈上升趋势。不同典型浓度路径下各区域最高温、最低温和平均气温出现年份和变化特征均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996.
2019年汛期降水呈南多北少分布,主要多雨区位于东北和江南等地。3月发布的预报对江南、西南东部、东北东部、西北中部地区降水偏多和内蒙古中部及东北部的偏少均做了较好预测;5月发布的滚动预测将南方主要多雨中心南移,订正结果与实况更为一致。6月发布的盛夏预报及时加强了对东北地区降水趋势的订正,准确预测了东北地区降水明显偏多的特征。对南海夏季风、西南雨季、梅雨及华北雨季的季节进程预测也和实况一致。但2019年汛期降水预测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对长江中下游沿江降水异常偏少预测错误;对东北地区多雨的范围和异常程度估计不足。初步分析了2018—2019年冬季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异常偏多、2018—2019年厄尔尼诺事件以及热带印度洋海温持续偏暖对长江中下游降水预测指示意义的失败,并与2018年外强迫信号及大气环流做了简单对比,指出汛期降水和传统影响因子不匹配、非对称的复杂性研究还需要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997.
利用MICAPS历史资料,对2000年以来南宁出现12例典型冰雹过程的环流形势进行统计,根据冰雹天气发生前的环流基本特征及各系统影响比重,归纳为高架冰雹型、高原槽冰雹型、西南暖低压冰雹型3种环流形势。并利用南宁市2009年4月12日、2017年3月18日以及2018年5月7日共3例不同类型的冰雹天气过程的探空资料、MICAPS历史资料以及南宁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数据,分别从天气背景、物理量场、雷达产品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南宁市冰雹预报预警的部分参考指标,得出以下结论:(1)西南暖低压的存在对南宁冰雹天气的发生起重要作用;(2)大气层结不稳定、强烈垂直风切变、适宜的0℃和-20℃高度为南宁冰雹天气的必要条件;(3)垂直液态水含量存在跃升是判断南宁冰雹是否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98.
西藏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域辽阔、山高谷深,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面积120多万平方千米,而西藏林芝又位于西藏的东南部(古称工布地区),约占西藏区域1/10的面积,平均海拔3100米,1区6县54个乡镇489个村(巴宜区、工布江达、朗县、米林、波密、墨脱、察隅)。 相似文献
999.
1000.
李震坤 《气象科技合作动态》2019,(6):40-42
1概况为了进一步推进“面向服务伙伴的气候科学”计划(CSSP China)高分辨率城市气候模拟任务,应英国里丁大学气象系Sue Grimmond教授的邀请,上海市气候中心李震坤于2019年5月11日至6月23日赴英国进行学术访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