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0篇
  免费   774篇
  国内免费   1372篇
测绘学   90篇
大气科学   6160篇
地球物理   103篇
地质学   131篇
海洋学   169篇
天文学   66篇
综合类   150篇
自然地理   317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262篇
  2013年   247篇
  2012年   283篇
  2011年   302篇
  2010年   355篇
  2009年   323篇
  2008年   356篇
  2007年   352篇
  2006年   365篇
  2005年   379篇
  2004年   379篇
  2003年   394篇
  2002年   340篇
  2001年   303篇
  2000年   192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132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104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117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3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4篇
  1938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7篇
  1935年   6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41.
航危报观测的主要特点是每小时一次观测发报 ,航报中不同层次的云状是地面资料中没有的。陕西有 2 3个航危报发报站每天 1 6个时次发报。省气象台为充分利用航危报发报站的实时资料 ,开发全省的航危报天气图 ,作为分析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一种工具。1 航危报格式说明航空报的格  相似文献   
942.
根据2015—2018年海南省18个市县32个空气质量监测站O3浓度资料,分析了区域性O3污染(O3-8h浓度超标市县≥3个)时空变化特征,并对造成O3污染的天气系统进行主观分型。结果表明:2015—2018年海南省共有40 d发生了区域性O3污染,发生概率为2.73%。其中2015年和2017年达到了13 d,发生概率为3.56%,2018年为11 d(3.01%),2016年仅为3 d(0.82%)。发生区域性O3污染主要有4种天气类型:冷空气偏西下型、冷空气偏东下型、变暖高压脊型和热带系统型。其中冷空气偏西下型是最主要的天气类型,共出现了14 d,占所有天数的35%,且污染较重。不同天气类型下海南省O3污染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500 hPa有下沉气流、低层受东北风控制,有相对湿度低值区从中国东部向海南省延伸,地面位于冷高压底部或热带气旋西北侧,温度露点差在5 ℃以上等条件均有利于海南省区域性O3污染天气出现。  相似文献   
943.
沈元芳  胡江林 《大气科学》2006,30(6):1129-1137
为了改进太阳短波辐射参数化, 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GRAPES (全球/区域同化和预报系统) 中考虑了坡地辐射 (SLOPE), 并着重讨论其在不同分辨率情况下对我国短期天气过程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地形坡度和坡向对地表短波辐射 (GSW) 计算有较大的影响, 与没有考虑坡地作用的参考运行 (FLAT) 相比, 早晨和傍晚的GSW最小可减小60%以下, 最大也可增加60%以上, 比一天中其他时间和平均值大得多.在江淮流域一次梅雨锋降水过程中, 坡地辐射参数化方案的引入对降水模拟有较明显的影响, 特别在高分辨率 (6 km) 情况下, 降水的增加和减小不仅发生在GSW改变比较大的地区, 且与复杂地形有较好的相关性.另外, 由于地形坡度和坡向引起地表温度的改变与地表热通量的变化一致, 且也发生在地形起伏的多山地区.因此, 当水平分辨率较高且地形陡峭起伏时, 应当包含坡地辐射.  相似文献   
944.
冬季热带西太平洋MJO活动强弱年的环境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48—2011年NCEP等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冬季(冬半年)热带西太平洋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活动强、弱年的环境场特征。结果表明,冬季热带西太平洋MJO的活动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MJO活动强年,对流层低层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空有异常气旋式环流,赤道东太平洋上空为较强的东风距平,赤道印度洋到赤道西太平洋上空是异常西风,西太平洋地区有较强辐合,从而导致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积云对流活动显著加强;而MJO活动弱年的环流特征相反。热带MJO以东传为主,有少量西传波动。在MJO活动强年,无论东传还是西传其时空谱值都显著大于MJO活动弱年,其中心频率较MJO活动弱年偏高。MJO活动的异常和海温及东亚冬季风紧密相连,在MJO活动强年,海平面气压和500 hPa位势高度异常场表现为中高纬度的正异常和低纬地区的负异常,东亚冬季风活动偏强,中国大陆中部气温普遍偏低,同时,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偏多,而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偏少;台湾附近海域受强东亚冬季风影响,海表温度偏低,东太平洋上海温距平呈现La Ni?a型的异常分布,而在MJO活动弱年上述特征基本相反。   相似文献   
945.
王江  洪雯  吴新萍  陆辉 《中国沙漠》2015,35(6):1652-1658
为了解乌鲁木齐冬季污染天气形成过程中大气颗粒物化学组分的变化,探讨霾天气快速形成的主要原因,应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SEM/EDX)对2013年2月乌鲁木齐东南郊一次典型霾天和正常天气所采集的大气颗粒物(PM10)样品进行了微观形貌和化学组成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伴随着霾形成过程细粒子浓度呈现急剧上升趋势,PM1.0/PM10比值高达0.77。SEM/EDX观测显示,霾天形成前后,PM10的形态结构和元素组成存在较明显的差异,霾天规则的石膏颗粒占规则颗粒的71.1%,明显高于正常天气,表明大气颗粒物的硫化现象比较普遍,大量硅铝酸盐飞灰说明采样点周边有较明显的燃煤源输送;二次无机颗粒组成主要为硫酸盐颗粒,由正常天气的16.1%增加到24.6%,高浓度硫酸盐与乌鲁木齐东南郊此次霾形成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46.
规划监督全过程检查项目检测成果是规划管理部门依法实施规划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规划监督全过程检查检测数据处理涉及的内容多、政策性强,通过数据处理系统的开发,对检测数据处理进行数据库管理,基本实现了项目信息在各阶段进行共享、成果图与报告实时联动、各类面积自动计算、各种图形自动提取与按打印比例尺自动调整、按序打印、一键式输出成果报告等功能,提高了此类项目的数据处理与质量检查效率,在测绘生产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947.
刘玉艳 《地球》2014,(1):37-39
2013年底,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遭遇持续性雾霾天气,据中央气象台统计,截至2013年12月4日18时,我国已有25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雾霾天气。然而在2013年初,饱受雾霾困扰的北京却在此次全国雾霾中“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948.
2008年1月26日南京暴雪中尺度风场结构双雷达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冷暖空气持续交汇于长江中下游地区,2008年1月25—29日,南京地区普降大到暴雪。为揭示此次暴雪的形成机理和中尺度三维结构特征,利用南京-马鞍山双多普勒天气雷达时间同步体积扫描数据对1月26日的暴雪进行三维风场反演,研究了暴雪的三维动力结构。结果表明,此次暴雪的低层有β中尺度气旋性切变线和β中尺度涡旋活动,有利于气流抬升和水汽辐合,这对于降雪的维持和发展非常重要;中低层有较强烈的风垂直切变,这为暴雪的持续提供了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949.
一次蒙古冷涡影响下宁夏强对流天气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4年6月14、15日连续2 d宁夏大部地区出现了强雷阵雨天气,引黄灌区局部地区遭受冰雹袭击。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等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分析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蒙古冷涡旋转东移南压造成的宁夏连续性强对流天气过程。并根据一般性雷雨与伴有冰雹的强雷雨天气发生时雷达回波的差异,统计得到宁夏发生强对流性天气的监测预警指标,同时利用宁夏中尺度区域模式MM5预报产品对其相关物理量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到了有价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950.
Climate change detection, attribution, and prediction were studied for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Northeast Asian region using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and three coupled-model simulations from ECHAM4/OPYC3, HadCM3, and CCCma GCMs (Canadian Centre for Climate Modeling and Analysis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The Bayesian fingerprint approach was used to perform the detection and attribution test for the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signal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anthropogenic carbon dioxide (CO2) and sulfate aerosol (SO42-) concentrations for the Northeast Asian temperature. It was shown that there was a weak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signal in the Northeast Asian temperature change.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CO2 and SO42- effects to total temperature change in Northeast Asia was quantified from ECHAM4/OPYC3 and CCCma GCM simulations using analysis of variance. For the observed temperature change for the period of 1959-1998, the CO2 effect contributed 10%-21% of the total variance and the d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