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1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236篇
测绘学   105篇
大气科学   166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266篇
海洋学   247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5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71.
南海与邻近海洋的水通量交换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利用一个局地加密的全球海洋环流模式,给出位于细网格海域的南中国海与其邻近海洋之间水交换的年平均和月变化的定量结果。结果表明,南海与周围海洋交换的水通量受南海季风的影响较大,其中吕宋海峡的交换量最大,其次为南海南部边界的断面,再者依次为台湾海峡,民都洛海峡和巴拉巴克海峡,另外还对南海各个海峡的热通量,盐通量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272.
本文根据中美西太平洋联合考察资料,计算了西太平洋热带海域(20°N~8°S,112°~170°E)内的潜热通量和显热通量。结果表明,该区域海气交换潜热通量的空间分布与El Niño的发生有密切联系。根据计算结果建立了潜热ew-e-V诺谟图,显热tw-t-V诺谟图。利用该图可随时对海气热交换特征进行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273.
本文根据日本气象厅在台湾以北获得的调查资料及近几年国家海洋局在该海域获得的调查资料,结合卫星图片,分析了夏季和冬季台湾以北海域陆架水与黑潮水的混合与交换过程以及涡旋在水交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夏季陆架水从表层向外海方向扩展,与黑潮水进行混合与交换;在陆架底部,黑潮次表层水涌升陆架后与陆架底层水进行混合。冬季由于黑潮表层水大举入侵陆架,低温的陆架水只能沿陆架向南流动,并在台湾西北部转向东沿台湾北岸向东流动,该海域存在的涡旋就象一个旋转泵,在陆架水与黑潮水的混合与交换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最后,文中还对陆架水与黑潮水的交换量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274.
根据宣城沸石化学成分、可交换阳离子组成和热处理晶体结构演化,判断宣城沸石为富钙斜发沸石,具有低热稳定性的特点。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沸石CEC测定的最佳条件,并在此条件下对不同温度焙烧后沸石CEC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小于400℃时,沸石CEC变化很小;250℃时CEC稍微升高,达到最大值,这是由于焙烧导致体积密度降低、计算基准差异造成的;在250~400℃之间,焙烧样品CEC缓慢降低;焙烧温度大于400℃,沸石CEC迅速降低。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证实,沸石晶体结构发生变化的起点在250℃,结构发生突变的温度为400℃。在高温焙烧中沸石CEC迅速降低是沸石晶体结构破坏所致。富钙沸石作为离子交换剂使用时,热加工温度不能超过400℃。  相似文献   
275.
通过对有排污口的老港(LG)、白龙港(BLG)潮滩和附近没有排污口的朝阳农场潮滩(CY)的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的研究发现:污水排放造成潮滩上覆水体中营养盐含量增加,进而影响到潮滩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氮磷的交换通量;各点中低潮滩的差异(特别是生物活动的影响),造成了中低潮滩对上覆水中N、P作用的差异;老港和白龙港潮滩由于污水的排放使影响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的盐度因素的作用变得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276.
非对称天然沸石陶瓷膜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天然沸石为主要原料,制备出具有过滤功能和重金属离子吸附功能的天然沸石非对称陶瓷膜。非对称膜中支撑体、中间层膜和顶层膜的平均孔径分别为6.6μm、0.6μm和0.1μm。非对称膜单位压力降(1 MPa)下的氮气通量和水通量分别为:24.69×103m3/(m2h)和1.87×103m3/(m2h);对重金属离子(铅离子)吸附交换能力为7.13 mg/g。  相似文献   
277.
矿物孔道效应表现为孔道离子交换作用,体现为孔道分子筛与离子筛效应.重新审视矿物晶体结构细节,可以发现多数天然矿物均具有孔道结构特征.倡导与加强矿物学环境属性研究,为开发利用这些矿物孔道特性带来可能.  相似文献   
278.
通过对数值实验的比较和分析, 提出了一种旨在改善区域耦合模式中ENSO模拟的回归修正方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修正耦合模式中海气间交换的通量. 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 利用多年的观测资料计算得到驱动海洋模式所需的动量及热量通量, 驱动海洋模式进行长期积分; 其次, 用海洋模式模拟的SST作为大气模式的边界条件, 相应积分大气模式; 再利用大气模式模拟变量和相应观测资料建立线性关系, 通过线性拟合得到修正系数; 最后, 利用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回归修正系数修正计算动量及热量通量的变量, 并用修正后的变量计算海气交换通量, 进行耦合模式积分. 同时利用一个热带太平洋-全球大气耦合模式对该方案及常用的“距平耦合”方案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 该方案优于“距平耦合”方案, 不仅可以更好的控制气候“漂移”现象, 而且, 能够改善区域耦合模式在热带太平洋区域的ENSO模拟.  相似文献   
279.
China has achieved much during recent years in the area of lithospheric physics research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osciences (Teng, 2004). However, in the 21^st century, national needs and policy challenges the science of lithospheric physics. I suggest a general analysi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r lithospheric physics and point out clearly the content, core problems, and key scientific problems in this fiel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arth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basic mechanisms of mountains, basins, minerals, and natural disasters depend basically on high-resolution observations of geophysics, the delineation of the fine structure of crust and mantle (2D and 3D) inside the lithosphere, substance and energy exchanges in the deep earth, the process of deep physical, mechanical, and chemical actions, and deep dynamical response. Therefore, geophysics should be the pioneer in the geosciences field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1^st century. I end with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som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research of lithospheric physics.  相似文献   
280.
中国多年来在岩石圈物理学研究中已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并促进了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然而在这21世纪之际,基于国家战略需求和自主创新的方针对岩石圈物理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在这样的思维前提下对岩石圈物理学的科学内涵和发展导向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研究和思考,并明确指出当今在这一学科领域应该做些什么,核心问题是什么,又存在哪些关键性的科学问题。研究结果提出,高精度的地球物理场观测与岩石圈内壳、幔精细结构(2维和3维)的刻划;在地球内部力系作用下,深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深部物质运移的物理-力学-化学作用过程及深层动力学响应乃是深化对地球本体的认识和揭示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成灾的根本机理所在。为此,在本世纪的上、中叶,在地球科学领域中地球物理学研究必为先导。本文最后对岩石圈物理研究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