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1篇
  免费   1285篇
  国内免费   2182篇
测绘学   588篇
大气科学   5026篇
地球物理   935篇
地质学   962篇
海洋学   612篇
天文学   342篇
综合类   268篇
自然地理   475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194篇
  2022年   222篇
  2021年   274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262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237篇
  2014年   386篇
  2013年   332篇
  2012年   350篇
  2011年   333篇
  2010年   365篇
  2009年   384篇
  2008年   418篇
  2007年   372篇
  2006年   323篇
  2005年   318篇
  2004年   263篇
  2003年   313篇
  2002年   329篇
  2001年   313篇
  2000年   233篇
  1999年   186篇
  1998年   234篇
  1997年   242篇
  1996年   242篇
  1995年   210篇
  1994年   219篇
  1993年   198篇
  1992年   170篇
  1991年   189篇
  1990年   122篇
  1989年   11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41.
利用1970~2000年安阳市高温天气资料和实时资料,分析了安阳市2000年6~7月两次区域性连续高温天气的天气形势、地面要素特征、地形影响及高温天气变化周期,揭示了高温天气的成因,找出了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42.
利用一个微波辐射传输模式,晴天下的大气探测廓线,地面的部分观测资料以及卫星观测的亮温,计算了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循环实验(HUBEx)中,寿县地区的热带降雨观测卫星微波成像仪(TRMM/TMI)微波频率的地表比辐射率。通过比较所计算的微波地表比辐射率随地表状况的改变,发现地表微波比辐射率随地表状况的变化存在敏感性,并且其变化是合理的。本中,地表肤温设定等于地表空气温度,并且仅计算了寿县的地表比辐射率,在HUBEx区域上的地表比辐射率的计算需要更多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43.
黄仪方  李跃清 《高原气象》2003,22(10):32-39
应用奇异值分解(SVD)技术,研究了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与东亚地区上空500hPa高度场及其东侧川渝地区春季气温场的时空联系和冷暖异常成因。结果表明:前期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与后期春季高度场的第一模态代表了两场间的主要耦合特征,具有显的时空相关;前期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通过影响后期春季500hPa高度场,导致高原东侧川渝地区春季气温异常;冬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偏强(弱),则后期春季东亚上空500hPa高度场偏高(低),川渝地区春季气温偏高(低);加热场高度场一气温场之间的这种非同步联系,表明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异常,通过影响未来春季大气环流变化,是造成高原东侧川渝地区春季气温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4.
采用英国Hadley中心GISST海冰面积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地面降水和气温资料,运用EOF分解,小波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初步探讨了格陵兰岛两侧附近冬春季海冰面积变化特征及其与初夏6月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格陵兰岛东西两侧海冰面积呈显著反相变化,并且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性振荡,冬春季格陵兰-寻威海海冰与初夏6月中国长江以北气温(降水)正相关(反相关),与长江以南气温(降水)反相关(正相关),而对于戴维斯海峡-拉布拉多海海冰则具有相反的相关型,大尺度500hPa环流合成分析初步表明,冬春季格陵兰附近海冰面积变化伴随着北极极涡环流和北半球阻塞高压的持续异常,海冰变化可能是影响初夏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45.
兰州市西固区冬季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散射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2,他引:22  
胡波  张武  张镭  陈长和  冯广泓 《高原气象》2003,22(4):354-360
利用2002年1月31日~2月2日的积分浑浊度仪观测资料和PM10观测资料对冬季兰州市西固区大气气溶胶粒子散射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波长λ=550nm(绿光)处散射系数日变化规律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11:00~12:00和22:00左右(北京时,下同),散射系数的变化范围是1.34×10-4~3.3×10-3m-1,其变化规律同PM10浓度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两者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8。  相似文献   
146.
"2001.9.18"华西突发性强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利用地面、高空和卫星观测等资料,分析了2001年9月18~20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的强暴雨天气过程,揭示了暴雨的激发机制和若于中尺度特征.主要结果是(1)导致本次突发性强暴雨天气的中尺度系统是在一天内,在同一区域重复新生的2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2)边界层东南低空急流的不断加强和非地转变化对强降水天气起积极作用.(3)在强降水天气发生的每一时段,散度变化均较涡度变化对强降水天气的指示性好,前者与暴雨的关系更为密切.(4)大气运动非平衡强迫激发气流辐合增长是强降水天气的主要激发机制,未来12 h强降水发生的区域、降水强度、中心变化与非平衡强负值区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7.
山东省雨季开始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31年(1971-2001年)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格点资料500hPa分析场、山东省雨情等资料,研究了山东省雨季开始的标准。结论指出,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西伸北抬,中纬度高压脊东移,在沿海与副高同位相叠加,使西南季风北上,到达黄淮地区,向山东输送大量暖湿空气,实现了由干热气团影响到湿热气团控制的转变;同时,北方冷空气在不同的环流形势下,从不同的路径南下,冷暖空气在山东交汇,形成大范围的强降水,是山东雨季开始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48.
空中人工引发雷电先导过程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闪电电场变化仪对空中人工引发雷电引起的电场变化进行了两站同步观测,并结合高时间分辨率的光学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揭示了一次空中引发雷电先导物理过程的特征. 当携带金属导线的火箭上升到几百米高度时,在金属导线的上端和下端激发产生了一个双向传输的先导,当向下的负先导接近地面时,一个向上的正连接先导由地面激发,正负先导的平均传播速度为0.86×105m/s,随着向下负先导的接地,将产生一个小回击过程,而由金属导线上端激发的向上正先导的传播速度为1.1×105m/s.  相似文献   
149.
海洋和大气对Chandler摆动激发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1985~1995年期间海洋角动量变化序列和大气角动量变化序列,分析它们对Chandler摆动的激发能量以及它们与天文观测激发的相干性. 结果表明,在Chandler摆动频带内,海洋角动量变化提供的激发能量大约占观测激发的64髎,其中洋底压力变化起主导作用;NCEP/NCAR(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和JMA(日本气象厅)大气角动量变化提供的激发能量分别为观测激发的23髎和214髎. 海洋激发与观测激发的相干系数约为0.52,接近99髎置信度下限(0.54),海洋激发的相位滞后观测激发约19°;NCEP/NCAR和JMA的大气激发与观测激发的相干系数分别为0.32和0.37,大气激发的相位超前观测激发分别约47°和19°. 用更短期间(9年、6年)的海洋和大气角动量序列与更长期间(16、39年)的大气角动量序列作分析表明,在Chandler摆动频带内,无论是它们的激发能量,还是它们与观测激发之间的相干系数都呈现很大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具有某种程度的随机性.  相似文献   
150.
台湾花莲地震前电磁辐射异常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台站基本情况及仪器性能 杭州地震台建于1980年,位于杭州市植物园内,地处偏僻,地形开阔,环境幽静。台站距公路2.5 km,周围无高压线、变电所和工业干扰源,观测环境较好。根据浙江省地震局“十五”前兆台站数字改造要求,杭州地震台于2002年2月架设了地震电磁辐射仪(EMAOS-L)。 超低频数字地震电磁辐射仪(EMAOS-L),频率范围0.01~10 Hz。传感器由电极和磁探头两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接收地下电场和磁场信号,测量电场和磁场的扰动变化。埋地电极的材料是1铬18镍9钛优质不锈钢,有较好的防腐和导电性能。其埋设深度为6 m。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