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28篇 |
免费 | 1789篇 |
国内免费 | 194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57篇 |
大气科学 | 5175篇 |
地球物理 | 601篇 |
地质学 | 1271篇 |
海洋学 | 775篇 |
天文学 | 338篇 |
综合类 | 294篇 |
自然地理 | 54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153篇 |
2023年 | 247篇 |
2022年 | 245篇 |
2021年 | 301篇 |
2020年 | 252篇 |
2019年 | 260篇 |
2018年 | 191篇 |
2017年 | 190篇 |
2016年 | 173篇 |
2015年 | 259篇 |
2014年 | 418篇 |
2013年 | 340篇 |
2012年 | 359篇 |
2011年 | 338篇 |
2010年 | 371篇 |
2009年 | 400篇 |
2008年 | 434篇 |
2007年 | 401篇 |
2006年 | 357篇 |
2005年 | 346篇 |
2004年 | 291篇 |
2003年 | 302篇 |
2002年 | 272篇 |
2001年 | 278篇 |
2000年 | 234篇 |
1999年 | 195篇 |
1998年 | 234篇 |
1997年 | 248篇 |
1996年 | 245篇 |
1995年 | 211篇 |
1994年 | 228篇 |
1993年 | 199篇 |
1992年 | 173篇 |
1991年 | 191篇 |
1990年 | 128篇 |
1989年 | 115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6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6篇 |
1963年 | 4篇 |
1962年 | 4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青岛地区海雾多发,观测表明海雾对沿海地区影响范围不尽相同,特别是海雾影响内陆的机理尚缺乏研究。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及数值模式统计了青岛地区4月-7月海雾分布特征,并对不同影响范围海雾典型个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海雾发生日数自沿海向内陆递减。胶州湾沿岸雾日数比黄海沿岸明显减少,胶州湾东北部的雾日数要少于胶州湾西北部。海雾多发生于高空形势稳定,低层偏南流场的天气条件下。大气边界层内逆温层的的范围大致影响着海雾的分布。只影响沿海的海雾,地面为偏南风,风速在3~8 m/s之间,内陆风力减弱不明显。500 m以下大气边界层内风速切变大。湍流作用使海雾向内陆推进过程中倾斜抬升为低云,地面雾区减弱。能够影响内陆地区的海雾,多出现在地面风力较弱的情况之下,大部分在1~3 m/s之间。500 m以下大气边界层内风速切变小,大气边界层内湍流强度不强,使沿海到内陆的逆温层能够始终维持,沿海海雾在弱南风影响下延伸影响内陆地区。 相似文献
132.
本文基于中国近海高分辨率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海洋模式和两洋一海海洋-大气耦合预报系统,构建了由区域到近海的降尺度预报框架,建立了东中国海水动力短期预报系统.预报系统采用后报-预报循环计算方式运行,可以合理避免误差累积.结合多源观测海表面温度和海表面高度资料,评估了... 相似文献
133.
云是研究大气系统的重要要素,较厘米雷达而言毫米波测云雷达波长更短,可以探测到大气中的云并获得重要参数,在探测云方面毫米波雷达表现出了更大的优势。分析毫米波雷达原始数据格式对于分析云特征是十分必要的。论文主要介绍目前比较常用且成功运行获得了大量数据的3种型号的毫米波雷达。首先针对3种型号雷达基数据文件格式特征,提出5组判据作为识别方法,实现对文件二进制信息的自动分析,能够识别3种常用的毫米波雷达基数据文件的类型;其次为便于3种毫米波雷达产品的对比分析,还针对这3种毫米波雷达产品数据格式的不同,编写了同时兼容这3种雷达数据产品(反射率强度、速度、谱宽、退极化比)和4种雷达扫描方式(垂直定点扫描、平面扫描、俯仰扫描、体积扫描)产品的显示软件,并采用相同的显示规则,结果显示:方法简单、识别准确,使软件以较小代价兼容多种雷达基数据文件且对于分析对比该3种不同型号毫米雷达产品也是十分便利的。 相似文献
134.
廖洞贤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88,(2)
本文就大气模式设计中的两个问题:分辨率的确定和非绝热加热、耗散之间的虚假的不平衡的处理进行了讨论。还推导了决定水平和垂直分辨率的公式以及调整非绝热和耗散使其达到准平衡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5.
针对不同的防风标准在翻斗雨量计观测时对风场变形误差的防护作用,从降水总量随风速波动的变化、设备间的均方差及其相关系数和观测时间灵敏度等几个方面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分析表明不同的防风标准翻斗式雨量计对风场变形误差的防护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SMALLDIFR具有更高的时间灵敏性,在雨量比较大时,偏斜式雨量计更优。 相似文献
136.
系统分析了观测海温强迫9层大气环流模式的模拟资料,结果表明该大气环流模式能够对与ElNino、LaNina事件爆发有关的赤道太平洋异常纬向风和对流活动有很好的模拟;模拟中的东亚冬季风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这种变化与观测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而且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年际变化具有显著的2~7年的周期,即东亚冬季风异常与ENSO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7.
一九九四年.中国科学院地理学家杨逸畴和他的同事、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植物学家李渤生向世界宣布:控过他们的科学论证,位于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市大峡谷是比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要长,比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要深的世界第一大峡谷。这被誉为二十世纪末人类的重大地理发现。使地理教科书的有关段落需要改写。一九九八年,杨逸畴卫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率队进行了人类第一次徒步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科学考察。前不久,我去采访杨逸畴,六十三岁的他一生中八次进入环境险恶的大峡谷进行科学探险,还走过九十多公里的无人区.与野兽、吸血蚂蟥、泥石流、高山缺氧打过交道,几乎次次有生死之忧。 相似文献
138.
青藏高原雪盖异常对福建雨季旱涝影响的环流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555-1994年多种不同类型青藏高原积雪资料的综合再分析结果,通过分析青藏高原雪盖异常年冬季和初夏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北半球大气环流与福建雨季降水的遥相关,讨论高原雪盖异常反馈影响大气环流,进而导致福建雨季旱涝的可能途径,为在福建雨季旱涝预测中应用积雪因子提供一定的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9.
High winds in a typhoon over the ocean can produce substantial amounts of spray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which can modify the transfer of momentum, heat, and moisture across the air-sea interface. However, the consequent effects on the boundary layer structure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yphoon are largely unknown.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on the role of sea spray on the storm intensity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The case study is Typhoon Imbudo in July 2003. The results show that sea spray tends to intensify storms by increasing the sea surface heat fluxes. Moreover, the effects of sea spray are mainly felt in boundary layer. Spray evaporation causes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to experience cooling and moistening. Sea spray can caus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structure of boundary layer. The boundary-layer height over the eyewall area east to the center of Typhoon Imbudo was increased with a maximum up to about 550 m due to sea spray,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enhancements of the heat fluxes, upward motions, and horizontal winds in this region due to sea spray. 相似文献
140.
基于建立在莫高窟窟顶的密闭拱棚,通过监测棚内凝结水量和空气温湿度,对极干旱地区典型极干旱气候条件下土壤与大气水分的相互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棚内凝结水量和空气温湿度的监测结果表明,在热动力作用下存在地下水分向大气输送的过程,其原因主要是在温度作用下土壤结合水分的分解蒸发与土壤盐分的吸湿吸附的交替作用。这也是形成所谓“土壤凝结水分”与“土壤水分呼吸”的根源。当温度升高时,土壤结合水分分解蒸发“呼出”水分,当温度降低时土壤盐分吸湿吸附,“吸入”大气水分,形成土壤与大气不对称水分交流。称质量实验表明:土壤水分的变化与空气温度的变化完全对应;有深层水分支持的土壤吸收大气水分的能力相对较差。极干旱地区土壤与大气水分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能为莫高窟珍贵文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