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04篇 |
免费 | 1286篇 |
国内免费 | 260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12篇 |
大气科学 | 5685篇 |
地球物理 | 639篇 |
地质学 | 931篇 |
海洋学 | 753篇 |
天文学 | 405篇 |
综合类 | 282篇 |
自然地理 | 48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0篇 |
2023年 | 228篇 |
2022年 | 246篇 |
2021年 | 305篇 |
2020年 | 205篇 |
2019年 | 263篇 |
2018年 | 192篇 |
2017年 | 194篇 |
2016年 | 179篇 |
2015年 | 249篇 |
2014年 | 404篇 |
2013年 | 337篇 |
2012年 | 352篇 |
2011年 | 344篇 |
2010年 | 387篇 |
2009年 | 395篇 |
2008年 | 426篇 |
2007年 | 381篇 |
2006年 | 335篇 |
2005年 | 343篇 |
2004年 | 279篇 |
2003年 | 321篇 |
2002年 | 337篇 |
2001年 | 330篇 |
2000年 | 248篇 |
1999年 | 210篇 |
1998年 | 247篇 |
1997年 | 261篇 |
1996年 | 255篇 |
1995年 | 223篇 |
1994年 | 254篇 |
1993年 | 235篇 |
1992年 | 198篇 |
1991年 | 216篇 |
1990年 | 138篇 |
1989年 | 129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6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6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6篇 |
1963年 | 4篇 |
1962年 | 4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193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1.
夏季红枫湖地区农田土壤-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采用动力学通量箱法(Dynamic Flux Chamber)与高时间分辨率大气测汞仪联用技术对贵州红枫湖地区土壤-大气界面间汞交换通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红枫湖地区土壤-大气界面间汞交换通量变化范围为-8.6 ng~215.3 ng@m-2@h-1,平均27.4士40.1 ng/m2@h(n=255);且土壤与大气界面间的汞交换是双向的既有土壤汞的释放,又有大气汞的沉降,主要以土壤汞的释放为主(n释放=253,n沉降=2n).土壤汞的释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气温、光照强度有强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0、0.83、0.74.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1961—2007年雷州半岛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季节无雨日数作为划分干旱的指标,对雷州半岛的干旱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NCAR/NCEP再分析逐月资料,采用合成方法,对干旱年份环流背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雷州半岛干旱南部比北部严重,全区旱(涝)型是主要的分布型态;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偏北造成的华南较强的偏南风和东亚大槽偏弱直接影响雷州半岛春季降水偏少;夏季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及南海的海温偏高,海陆热力差异偏弱引起东亚、南亚西南季风减弱,导致雷州半岛易旱,热带气旋路径偏东也是导致雷州半岛夏旱的诱因;秋季亚洲大陆气压场异常偏高,导致向华南水汽输送减少,造成雷州半岛易旱;雷州半岛冬旱发生与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弱/El Nio事件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El Nio成熟的当年冬季雷州半岛易发生干旱。 相似文献
14.
重庆城区浓雾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统计分析沙坪坝1951~2002年间发生的浓雾事件,结合2001年12月重庆市雾的外场试验资料,探索重庆市主城区浓雾的基本特征。重庆主城区浓雾随年代演变有减缓趋势;主城区浓雾是自然雾与烟尘等的混合物,河谷及城市效应使雾更浓;城市中出现浓雾的大气边界层特征是在近地面层有逆温及增湿降温现象;高浓度气溶胶的净辐射效应阻碍白天混合层发展,使大气边界层趋于稳定,它是重庆连续几天有雾的原因之一;浓雾具有一定的湿沉降作用,能有限地清洁空气;有浓雾的天气条件下,建议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以避免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5.
利用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和条件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定量估计了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和实时多变量Madden-Julian指数(RMM指数)可预报期限,量化了季节内IPCO对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贡献,深入研究了季节内IPCO演变下S2S尺度可预报期限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与RMM指数相比,季节内IPCO指数可预报性更强,可预报期限达到31天左右,比RMM指数高出2周以上;(2)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最强,可预报期限达到30天以上,其中季节内IPCO是该地区的主要可预报性来源之一,其贡献达到6天,占总可预报期限的25%以上;(3)随着季节内IPCO的演变,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有空间结构变化,表现为可预报期限异常的传播和振荡。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期限正负异常沿季节内IPCO传播路径,一支以赤道中西印度洋为起点北传至印度半岛,一支向东传播,经过海洋性大陆到赤道西太平洋后向北传播,到达日本南部。同时,可预报性异常的传播在在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表现出反向变化的特征,形成东西两极振荡,当季节内IPCO向正位相发展时,东印度洋具有更强的可预报性,西太平洋具有更弱的可预报性,反之亦然。季节内IPCO的发展(衰退)可使东印度洋(西太平洋)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更强,表明模式预报技巧对此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6.
国际间广泛关注的三大环境热门话题,气候变化、酸沉降与臭氧损耗都是发生在大气层内的物理化学过程。因而,当代大气物理、大气化学的研究热点也是围绕着这三大热门话题来进行的。比较重要的研究内容有:1 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大气物理大气化学问题 众所周知,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由于人类活动燃烧了大量的化石燃料,如果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2℃(也有将上升2~4℃的研究结果),这将引起灾难性后果。但人们逐渐注意到,在以往的大多数研究中,主要只考虑了温室气体(GHGs)的作用,如二氧化碳、水汽… 相似文献
17.
18.
19.
极低频电磁法需要考虑电离层和位移电流的影响,Bessel积分核函数超高速振荡,超过了现有滤波系数的截止频率,收敛慢,甚至不收敛,导致数值计算极为困难,即使采用现有的、最高采样密度的Hankel滤波系数进行数值计算,高频时的计算误差大,不能满足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积分外推算法应用到极低频电磁法的数值计算中.首先通过计算CSAMT在均匀半空间的数值解与解析解验证算法的准确性;然后研究了极低频电磁法三层模型中给定收发距的波场频率响应曲线及给定频率的波场结构特征,积分外推法的低频结果与高采样密度Hankel滤波计算结果一致,高频结果优于Hankel滤波计算结果.本文研究表明,积分外推算法可有效解决超高速振荡Bessel积分数值计算难题.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