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08篇
  免费   1712篇
  国内免费   3040篇
测绘学   704篇
大气科学   5204篇
地球物理   1162篇
地质学   2908篇
海洋学   1156篇
天文学   475篇
综合类   452篇
自然地理   699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228篇
  2022年   261篇
  2021年   360篇
  2020年   238篇
  2019年   315篇
  2018年   218篇
  2017年   232篇
  2016年   192篇
  2015年   304篇
  2014年   530篇
  2013年   406篇
  2012年   447篇
  2011年   452篇
  2010年   456篇
  2009年   513篇
  2008年   556篇
  2007年   504篇
  2006年   498篇
  2005年   489篇
  2004年   423篇
  2003年   472篇
  2002年   491篇
  2001年   474篇
  2000年   381篇
  1999年   333篇
  1998年   372篇
  1997年   377篇
  1996年   362篇
  1995年   325篇
  1994年   326篇
  1993年   295篇
  1992年   239篇
  1991年   227篇
  1990年   140篇
  1989年   150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6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6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从大陆地壳动力学观点试论我国地震的成因和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以重力和热力的相互矛盾作为指导思想,从能量转换和物质运移的角度试论我国地震的成因和机制,以及大洋板块运动对大陆地震的影响。指出驱动力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可以转换的,震源机制既随力源而变化,也受介质的岩性和结构所控制。所谓水平和垂直运动是一种相对概念,可以互相转化  相似文献   
132.
本文通过环境背景值、风化壳地球化学、对流层(大气气溶胶)地球化学和人为地球化学异常,初步探讨了南极长城站地区的现代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环境要素固有的地球化学性质、区域环境条件和自然环境演变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3.
利用LANDSAT/TM热红外通道反演地表温度的三种方法比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利用北京2004年1月28日、4月1日、4月17日、5月19日和7月6日过境的5景LANDSAT/TM影像和实测探空数据,分别运用大气辐射传输模型、覃志豪(2001)单窗算法和Jimenez-Mufioz&Sobrino(2003)单窗算法反演北京城区地表温度。通过对反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覃志豪(2001)单窗算法与基于探空数据的辐射传输方程法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提出在没有实时探空数据情况。对只有一个热红外通道的LANDSAT/TM数据源采用覃志豪(2001)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精度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34.
张德会 《云南地质》2006,25(4):444-444
渗透率是确定多孔介质传输流体能力或容量的一个重要流体动力学参数。多孔介质中的流体运动,当其流速不很大即为层流(1aminar flow)时可用Darcy定律来描述流体通量:  相似文献   
135.
136.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33(5):F0002-F0002
薛禹群,地下水动力学家和水文地质学家,擅长地下水数值模拟,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31年11月2日生于江苏无锡。1952年7月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相似文献   
137.
周晔  张国榉 《探矿工程》2006,33(9):46-48
以ANSYS为平台,按照真实工作状态对凿岩钎杆进行了瞬态动力学分析,并对不同活塞形状下分析结果数据进行了比较,为冲击凿岩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8.
中国大气本底观测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早期的大气本底观测网建设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并于10a后基本建成。目前,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在原有观测站的基础上各自建设和发展着自己下属的大气本底观测网络。全球大气观测网给出了一整套开展大气本底观测的技术标准,各国均予以严格遵循。20多年来,中国大气本底观测工作在基础数据积累以及观测标准制定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与此相关的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最后对中国大气本底观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9.
《地理教学》2006,(3):48-48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植物吸收水分减少,使更多降水进入内陆河流,影响全球水循环,增加洪水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140.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中不同粒级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粒级土壤中的碳有着不同的周转规律,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它们含量的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碳是累积还是减少,对明确土壤碳的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采用田间培养试验初步模拟研究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土壤不同粒级碳的分布.结果表明,加入秸秆培养1年,由于CO2浓度升高的原因导致在低氮(LN)、常规氮(NN)和高氮(HN)水平下土壤中碳分别增加0.01、1.10、1.22g/kg,表现为粒级〈53μm土壤颗粒中碳分别增加1.53、2.19、2.70g/kg.粒级〈53μmm土壤颗粒碳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其重量分配百分数显著增加36.2%,碳浓度增加5.4%;粒级〉250μm和250~53μm土壤颗粒部分虽然其碳浓度分别增加20.8%和17.3%(P〈0.05),怛由于重量分配百分数分别显著降低22.8%和36.1%,结果碳量降低.试验表明高CO2浓度导致不同粒级土壤的分配及碳浓度的变化;高氮施肥水平下有增加土壤碳量特别是小粒级土壤碳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