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28篇
  免费   2048篇
  国内免费   3679篇
测绘学   1056篇
大气科学   7288篇
地球物理   906篇
地质学   2501篇
海洋学   1828篇
天文学   412篇
综合类   613篇
自然地理   951篇
  2024年   106篇
  2023年   330篇
  2022年   369篇
  2021年   482篇
  2020年   361篇
  2019年   466篇
  2018年   338篇
  2017年   357篇
  2016年   325篇
  2015年   424篇
  2014年   720篇
  2013年   561篇
  2012年   615篇
  2011年   591篇
  2010年   613篇
  2009年   644篇
  2008年   658篇
  2007年   609篇
  2006年   538篇
  2005年   554篇
  2004年   455篇
  2003年   535篇
  2002年   575篇
  2001年   578篇
  2000年   377篇
  1999年   297篇
  1998年   338篇
  1997年   358篇
  1996年   344篇
  1995年   322篇
  1994年   325篇
  1993年   290篇
  1992年   263篇
  1991年   285篇
  1990年   199篇
  1989年   178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5篇
  1941年   5篇
  1937年   4篇
  1936年   9篇
  1935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本采用我国上海、昆明和乌鲁木齐三个VLBI站的对流层大气高度参数ht和对流层内温度垂直梯度βt参数月均值资料,估计了对干大气时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平高度ε=10°-20°时两参数的变化可引起干大气时延周年变化的幅值分别为1-5mm和2-15mm;ht的周日变化也可引起大气时延周日变化约1mm,因此,对于1ps级精度的VLBI物理模型,ht和βt不应当采用测站的固定常数值。  相似文献   
22.
几株有益芽孢杆菌对温度、制粒工艺及pH值的耐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实验室分离、筛选的5株有益芽孢杆菌对温度、对虾饲料制粒工艺流程和pH值的耐受性。结果表明,5株芽孢杆菌经80℃水浴40min后全部存活,90℃水浴20min有35%-70%存活,100℃水浴10min仍有30%-50%存活,显示所筛选的5株芽孢杆菌对高温有较强的耐受力;在对虾饲料中添加5株芽孢杆菌,经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后芽孢杆菌存活95%,烘干后芽孢杆菌存活93%,说明杆菌能够承受饲料制粒生产中压力、温度和水分的变化;当pH值为3.8、4.6、5.2时,分别有l、3、5株菌能繁殖,pH值6.0-8.5时,5株菌生长旺盛,将5株菌经pH值2.2—4.6处理1h,再接种在pH值7.2的培养基可以良好生长,说明杆菌在酸性环境中生长性能较差,在弱酸性和碱性环境中生长旺盛;能耐受酸性环境而存活,再给予适宜环境即能良好生长。5株芽孢杆菌具有作为水产硬颗粒饲料专用益生素菌株的优势。  相似文献   
23.
在丽江高美古前期选址工作的基础上^[1-2],二期选址的望远镜地面高度的确定工作于2000年11月3日至2000年12月16日进行,采用30m铁塔的温度脉动测量装置,对6#选址观测点的近地面大气湍流进行反复多次测量,得到近地面不同高度(4-30m和8-22m)上每夜温度结构系数CT^2的平均值,对观测取得的资料作进一步处理和分析,得到高美古6#观测点的望远镜地面高度为13~15m。  相似文献   
24.
Using the monthly wind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data, southern meridion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ells associated with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Mode (IOD) events in the Indian Ocean are for the first time described and examineS. The divergent wind and pressure vertical velocity are employe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ells. During the four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positive IOD events, the anomalous meridional Hadley circulation over the western Indian Ocean shows that the air rises in the tropics, flows poleward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sinks in the subtropics, and returns back to the tropics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The anomalous Hadley circulation over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 is opposite to that over the western Indian Ocean. During positive IOD events, the meridional Hadley circulation over the eastern Indian Ocean is weakened while it is strengthened over the western Indian Ocean.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IOD index and the indices of the Hadley cells also proves that,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are evident in every IOD event over the period of record.  相似文献   
25.
饶长辉  姜文汉  凌宁 《天文学报》2001,42(2):134-139
分析以观测系统焦面上和探测器测到的太阳表面米粒结构的对比度与观测系统口径,大气湍流相干长度以及系统探测灵敏度的关系,给出了不同口径,不同大气湍流相干长度以及不同系统探测灵敏度时的米粒结构对比值计算结果,此外还给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6.
Using 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lar activity and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Beijing are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ariation of sunspot numbers, and that solar activity probab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fluencing the precipitation on land.  相似文献   
27.
我国4300 m高度上的高能宇宙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有恒 《天文学进展》2003,21(4):318-333
随着γ射线天文学的兴起,10年前在西藏高原海拔4300m的羊八井谷地,出现并成长着一个国际知名的宇宙线实验站。其中日合作的ASγ阵列在国际同类实验中,首先观测到了蟹状星云的Multi-TeV稳定γ射线发射及活动星系核Mrk 501在1997年、Mrk 421在2000年的Multi-TeVγ射线强爆发,独家测出了反映太阳和行星际磁场状态的宇宙线太阳阴影的偏移并将之用于太阳活动变化的监测,利用高海拔优势及乳胶室和Burst,探测器与阵列的联合实验进行了超高能宇宙线能谱和成分的研究。以高阻板探测器(RPC)地毯式阵列迈入≈100GeV空白能区的中意合作ARGO(Astroparticle physics Researchat Ground-based Observatory)计划,已进入大规模安装调试阶段。欲牢固占领Multi-GeV-TeV能区和满足对高可变、大峰流、短时标河外γ源的观测所需的高海拔巨型大气契仑可夫光成像望远镜计划5@YorG,也正在酝酿之中。  相似文献   
28.
本文介绍了对时序垂直角观测值进行谱分析的方法和所得到的结论。使以往对于大气折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的定性认识得以定量化。  相似文献   
29.
30.
沉积盆地有机质自由基热演化特征及其作为古温标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恢复沉积盆地热历史的方法主要有古地温指标法和动力学模拟法两类.古温标法中最常用的为有机质成熟度和矿物裂变径迹,动力学模拟法中最常用的是盆地的拉张模型和挤压模型.本文针对Ⅰ型有机质自由基浓度作为沉积盆地古温标进行了探索研究.分析了自然演化系列Ⅰ型有机质的自由基的热演化特征;根据自然演化系列的Ⅰ型有机质自由基浓度及时间-温度指数(TTI)数据,对热模拟实验下的Ⅰ型有机质自由基浓度及时间-温度指数(TTI)值进行校正,由校正后的数据初步建立了Ⅰ型有机质的自由基浓度(Ng)与时间-温度指数(TTI)的定量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