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0篇
  免费   200篇
  国内免费   413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154篇
地质学   256篇
海洋学   96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74篇
自然地理   640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6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2006年7—8月,对舟山群岛12个岛屿的不同底质潮间带设置的14条断面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调查,并进行了相似性群落聚类分析、非参数多维标序(nMDS)及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共69种,其中软体动物39种、节肢动物20种、腔肠动物4种、环节动物3种,脊索动物3种。优势种为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泥螺Bullacta exarata、紫贻贝Mytilus edulis、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和沙蚕Nereis succinea。14条潮间带断面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1 941.96g/m2,平均丰度为1 663个/m2,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1.910,0.749,1.815。与20世纪80—90年代相比,舟山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急剧下降,优势种也有所变化,但其生物量与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舟山群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2个群落,即岩相断面群和泥沙滩断面群。泥沙滩断面的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扰动,群落稳定性下降,而岩礁断面生态环境好于泥沙滩断面,底栖动物群落尚未受到扰动。舟山海域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滩涂围垦、水产养殖与海岸工程等人为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22.
涠洲岛石珊瑚在属级组成中以角蜂巢珊瑚属(Favites)、滨珊瑚属(Porites)、蔷薇珊瑚属(Montipora)为优势类群,在科级的组成上,以蜂巢珊瑚科(Faviidae)、滨珊瑚科(Poritidae)、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为优势类群。西南部的主剖面W2、东北部的W5的石珊瑚属种最多,说明了两个剖面海域石珊瑚生物多样性程度相对较高,这与涠洲岛历年来的珊瑚礁分布有关;涠洲岛6条主剖面的多样性指数均呈现一致的规律:W5W2W6W1W3W4,W2、W5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珊瑚属种数量、优势属种数量、优势属种相对优势程度(最大的重要值百分比)、优势属重要值百分比之和分别与多样性指数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珊瑚属种数量、优势属种数量对多样性指数有促进作用,珊瑚属种数量对多样性指数的贡献率更大;Simpson多样性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E)差异不显著,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H′)差异显著;整个岛区珊瑚属种分布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123.
2009年3月,采用水下照相及摄像方法,对海南昌江沿岸海域的石珊瑚物种多样性、分布及覆盖度进行了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共发现石珊瑚10科15属28种和1未定种.其中鹿角珊瑚属(Acropora)、角蜂巢珊瑚属(Favites)、叶状珊瑚属(Lobophyllia)等为优势类群,常见分布珊瑚种类有角孔珊瑚(Gonioporasp.)、标准蜂巢珊瑚(Favia speciosa)、五边角蜂巢珊瑚(Favites pentagona)、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伞房叶状珊瑚(Lobophyllia corymbosa)等.石珊瑚主要分布于海尾镇三联村以南海域,覆盖率最高为12%.本次调查在海南昌江沿岸海域记录的珊瑚种类数多于以前的记录,但少于海南南岸的三亚鹿回头,也少于北部的广西涠洲岛、广东徐闻、香港等海域,随着调查次数的增加,预计会有更多的种类被发现.该海域是北部湾珊瑚幼虫交流的中间过渡区,对珊瑚礁的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4.
于2008年7月(平水期)、10月(枯水期)和次年5月(丰水期)对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第一农场水库浮游植物进行了生态学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8门75种(属),其中绿藻28种、硅藻21种、蓝藻13种、裸藻6种、黄藻2种、甲藻2种、隐藻2种和金藻1种,绿藻和硅藻在种类组成上占明显优势.各期优势种不尽相同:平水期优势种为类颤...  相似文献   
125.
于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间,在湄洲湾海域设置50个浅海测站,16条软相潮间带断面,进行底栖生物调查,根据调查采获的多毛类动物样品进行整理,研究湄洲湾多毛类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特点.湄洲湾海域共鉴定有多毛类环节动物177种,隶属4l科112属.湄洲湾多毛类的动物区系特点与台湾海峡具有相似的热带、亚热带特征.讨论多毛类环节动物在调查区域底栖生物种类及数量组成中的地位,分析调查区域多毛类多样性指数等生态特征,为湄洲湾的生态环境监控、环境保护提供多毛类生态学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6.
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子识别红斑后海螯虾,然后对海南附近海域(18°30′-19°00′N,111 °30′-112°30′ E)、北部湾口海域(15°41′ N,110°40′ E)和南沙群岛海域(5°20′-5°29′N,110°09′-111°26′E)三个地理群体进行ITS1的扩增测序.16S rRNA基因序列的结果表明所取样本准确;三个地理群体分别得到616-623bp、619bp和614bp的ITS1全长序列,A、G、T、C含量平均分别为22.3%、29.4%、17.8%和30.6%;其中562个保守位点,39个多态位点.ML和NJ聚类分析显示三个地理群体共聚为三个大支,其中海南群体有群体分化.表明红斑后海螯虾三个地理群体分化极其显著,且海南群体具有相对高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7.
采用线粒体D-loop区测序技术,对巢湖、滆湖、洪泽湖、鄱阳湖和太湖5个地理群体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90个位点中变异位点有151个,简约信息位点24个。143个个体共检测到72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951±0.011,核苷酸多样性为指数为0.00614±0.00087。鄱阳湖群体和其它4个湖泊群体的遗传距离相对比较大,滆湖和巢湖的遗传距离最小,总体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896(P<0.01)。群体间基因流系数Nm=2.22,表明5个黄颡鱼种群间存在着一定的基因流动。  相似文献   
128.
于2011年2~12月,在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设置6个采样站位,每逢双月份调查1次,研究该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及优势种的时空变化.调查共获得浮游植物87种,以硅藻种类最多.浮游植物密度呈周年双峰变化,分别在4月和8月成峰,4月峰值最大,水样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59×104cells/dm3,网样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2.71×106cells/m3,8月峰次之,水样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1.28×104cells/dm3,网样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7.38×105cells/m3;浮游植物密度在2月和4月,北高南低,6月和8月中部高,外围较低,10月和12月南部高北部低.2月和4月,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为第一优势种,6月和12月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为第一优势种,8~10月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为第一优势种,枯水期(2月)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在局部海域形成优势.  相似文献   
129.
两个大珠母贝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ISSR标记技术对我国两个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7条ISSR引物在两个群体中共得到91个清晰的扩增位点.总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00%,H= 0.2832, I = 0.4372,总的遗传变异中有21.54%的变异存在于两个群体之间,而78.46%的遗传变异是发生在群体内.海南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PPB=91.21%,I=0.414 4±0.236 4,H=0.271 5±0.179 0)高于广西群体(PPB=82.42%,I=0.362 1±0.253 4,H=0.235 6±0.1837),广西群体的单态位点数(15个)明显高于海南群体(8个).NJ聚类分析表明两群体各自聚类成一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珠母贝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两群体间存在较明显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30.
Microplankton communities of three coastal sites of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RAP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molecular markers and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s. Eight RAPD-primers were selected to amplify the DNA polymorphy. The genetic distances inferred from the pairwise similari-ties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phylogenetic tree construction. Meantime, the traditional microscopic determination, a way of visualizing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was performed to detect the major taxa of microplanktons from all samples.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band sharing index values were in the range of 0. 504 2-0. 763 2 among samples from the same sampling site at different time scales, while 0.406 5-0.685 7 among the samples from different stations at the same time scales, indicating that spatial variations of microplankton communities were more pronounced than temporal ones; (2) samples from the same station basically clustered together, cor-responding to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sampling sites; (3) diversity derived from genetic and morpho-logical data did not correspond with each other w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