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6篇
  免费   463篇
  国内免费   654篇
测绘学   179篇
大气科学   2361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169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204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1 毫秒
441.
利用湖北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与武汉市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同步叠加,对2010年4月12日湖北省东南部地区一次强对流过程的两个致灾雹暴单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雹暴生消的不同阶段,正地闪和负地闪频数及在雷达回波中的分布呈不同的变化特征,通过地闪频次和地闪在雷达回波中位置的变化可以识别雹暴生命史演变的不同阶段。雹暴Ⅰ产生小冰雹,是一个普通对流单体,闪电以负地闪为主,闪电频率最大为15次·(6 min)-1;正地闪落在风暴发展和消亡阶段,负地闪主要落在35—55 dBz强回波边缘,零星正地闪分布在强回波周围层状云中,雹暴移动路径前侧的负地闪对雹暴移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雹暴Ⅱ是一个典型超级单体,产生直径超过3 cm的大冰雹,闪电频率最大为44次·(6 min)-1,风暴成熟阶段正地闪活跃,16—17时正地闪频繁出现时间与大冰雹持续时间一致;负地闪与25—55 dBz强回波区域吻合较好,正地闪分布在强回波30—55 dBz中心及层状云边缘。对比地闪频数和雹暴成熟阶段的回波强度可以发现,降雹均出现在风暴的成熟阶段,小冰雹发生时地闪频数下降幅度较小,大冰雹发生时地闪频数下降幅度较大,且正地闪比例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442.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及其3DVar同化系统,对武汉附近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循环同化,并结合NCEP FNL分析资料、自动站降水资料、雷达回波和探空资料,对2011年7月26日发生在湖北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环境条件分析和同化研究。探空显示:此次飑线发生在超强不稳定和弱的风垂直切变环境中。雷达回波表明:系统内存在东北-西南向和西北-东南向的两条回波带,前一条为飑线主体,在发展和成熟过程中缓慢移动;后一条的西北段快速减弱,而东南段逐渐与前一条合并。利用同化雷达资料后的模式预报场诊断分析表明:初期,虽然动力抬升条件不利于单体的新生和发展,但强不稳定能量却为其提供了强热力抬升条件;在发展期,低层风垂直切变和冷池虽然向有利于飑线发展的方向演变,但强度仍然较弱,而不稳定能量仍起主要作用,飑线是在不断增强的动力抬升和强热力抬升共同作用下逐渐成熟;后期,环境中不稳定能量大减,冷池强度也明显强于低层风垂直切变,动力和热力条件均不利于飑线进一步维持,飑线衰亡。  相似文献   
443.
江西“4·12”降雹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郭艳  应冬梅  刘冬梅 《气象》2005,31(11):47-51
通过分析江西省2003年4月12日降雹天气过程中,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后的CINRAD-SA多普勒雷达资料的演变特征,归纳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相关特征,提出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的几个着眼点和指标.发现应用弓状回波、TBSS、“逆风区”、低层中尺度辐合线、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及冰雹指数的变化能有效地指导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并有一定的提前量.  相似文献   
444.
利用2011年6~8月的SWAN雷达拼图垂直累计液态含水量(VIL)产品,分析VIL产品中鄂西南地物回波特征,提出直接定位剔除的方法:首先建立鄂西南地物位置索引表,然后根据索引表在VIL拼图产品中剔除地物,最后对剔除地物后的空白区域通过局部递归插值来进行图像平滑处理。经过实际资料检验,在一定样本数的统计结果中取得了较好效果,能够更真实地反映VIL水平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45.
南京地区大气边界层晴空回波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2005年6月23日南京多普勒雷达探测的晴空回波演变为例,分析了回波反射率与径向速度从夜间至上午的演变规律,利用实际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比了折射指数、地面温度、露点温度、水汽压和气压与回波强度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了边界层晴空回波与湍流混合特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夜间大气的温、压、湿梯度使湍流出现,但湍流未充分混合使梯度维持,并导致折射指数的梯度增加,出现晴空回波;白天升温后湍流的增强使近地层大气充分混合,温、压、湿梯度减弱导致折射指数梯度减小,回波减弱消失.  相似文献   
446.
山东省一次积层混合云暴雨三维风场的双多普勒雷达探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地基双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资料和常规探测资料,对2005年9月19日凌晨发生在鲁中地区的一次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时段暴雨是积层混合云降水所致,中低层存在切变线和辐合线,风场中尺度结构造成小尺度对流单体的发展,这些对流单体以带状结构组成回波群镶嵌在大面积的层状云中;伴随弱冷空气侵入,风场的中尺度结构主要出现在4km以下的层次,中低层切变线和冷空气的侵入是强回波单体发展的动力因素;在垂直方向上,强回波区有明显的垂直运动。风场的中尺度结构对鲁中强降水的发生和维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47.
利用自主构建的基于风暴尺度的WRF—EnS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ensemble square root filter)系统同化实际多普勒雷达资料,检验该同化系统在包括飑线、超级单体风暴和多单体风暴3个不同结构类型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同化效果,并考察了初始场扰动时不同强度的位温和水汽扰动对集合离散度以及同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个个例中该同化系统均表现出有效的同化能力,各分析结果均比较合理,径向速度和反射率因子分析的增量均方差在经过24min同化后分别下降到3~5m/s和10dBz,并维持至60min同化结束。预报场集合离散度和同化效果对热力场的扰动强度比较敏感,适当增加初始扰动时位温和水汽的扰动强度有利于提高集合离散度和改善径向速度的分析效果。  相似文献   
448.
贵州铜仁暴雨和冰雹雷达回波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铜仁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对贵州铜仁区域的局地暴雨和冰雹天气过程的雷达监测常用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产生暴雨和冰雹天气时其雷达回波特征的差异性:(1)冰雹回波反射率因子及剖面在较高的高度上维持较大强度,且其剖面通常具有穹窿结构,暴雨回波中通常有多个对流回波柱,强回波核位于云体中下部。(2)局地暴雨天气通常为混合型降水回波的"准静止"状态和长时间的"列车效应",冰雹回波其外形结构多呈点状、块状、带状等特征,有时候还会出现钩状、弓形回波等特殊形状;(3)暴雨径向速度和冰雹径向速度都存在逆风区等特征,短时强降水发生在逆风区边缘地带、径向速度辐合最大的区域。冰雹径向速度变化范围较大,有强烈的风向、风速辐合过程,有时还会伴随中尺度气旋。(4)冰雹回波的垂直液态水含量和回波顶高都比暴雨大,在降雹前2-5个体扫范围内冰雹回波的垂直液态水含量值会出现明显的跳变,而暴雨回波其值比较平稳并且维持较低数值。(5)VWP在冰雹过程中从低层到高层存在垂直风切变,其切变越大,出现冰雹的可能性越大,而暴雨的西风气流风速远小于冰雹过程。  相似文献   
449.
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中气旋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南京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南京地区2003年7月8日出现的一次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天气过程与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到的中气旋相联系,文中结合环境风场分析了中气旋的特征,计算了中气旋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450.
利用天气形势及各种物理量值、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9年4月11日傍晚到夜间发生在贵州省中部、西部地区的冰雹天气过程成因,结果发现:高原东移低涡是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高层冷平流、低层暖平流,增强了气层的不稳定性;0℃层高度(600 hPa)和-20℃层高度(400 hPa)有利于冰雹生长.强对流天气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