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176篇
  国内免费   459篇
大气科学   765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131篇
海洋学   79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将流的标准化变差度概念应用到各年南海夏季风建立研究中去,并用其作为大气环流调整的客观定量指标。用该指标定义的南海夏季风建立的预兆日期与用传统天气气候学方法确定的南海夏季风的来临日期,在绝大多数具体年份两者均很接近,故可作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先兆指标。但有一些年份,南海季风的建立不伴随着低空环流的突变过程,两种方法都可能不准确,可靠的方法也许是用场相似度作指标。此外,南海夏季风建立前,对流层顶和平流层下层就出现了环流调整,该调整为南海夏季风建立打下基础,而南海夏季风爆发则表现为低空环流的大调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是高、低空全球大气环流发生显著调整的结果,并非限于南海范围局部,南海夏季风建立不能看作是发生在南海的局部现象。  相似文献   
42.
1998年我国东部大陆夏季风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徐国强  朱乾根 《气象》2002,28(3):8-13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OLR资料,研究了1998年我国东部大陆夏季风的特征。结果指出,1998年夏季副高脊线的平均位置偏南,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夏季风较强,强对流维持时间长;华北地区的夏季风较弱,对流比常年偏弱;我国东部大陆夏季风存在明显的低频振荡现象。  相似文献   
43.
大气环流的变化与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双溪  何财福 《气象》2002,28(5):11-16
通过对近20年观测资料的计算分析表明,在南海夏季风活跃与中断期,南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和热带东风急流以及青藏高压和墨西哥高压有明显的差异。从南半球向北传播的散度场低频振荡以及从北半球高纬向南传播的西风场低频振荡等的有利位相同时传入南海并共同作用可引起南海夏季风的活跃或中断。各种低频振荡的有利位相传播到南海并发生锁相的时间决定着南海夏季风明显的活跃或中断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44.
A 5-level spectral AGCM (ImPKU-5LAGCM) is used to examin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imulated results of the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and circulation in East Asia to different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in the climatological-mean case and in the cases of weak and strong Asian summer monsoons,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imulated with the Arakawa-Schubert's(hereafter A-S's), Kuo's and Manabe's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show that these simulated distributions of the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and circulation in East Asia depend strongly on the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either in the climatological-mean case or in the cases of weak and strong Asian summer monsoons. From the simulated results, it might be shown that the Kuo scheme appears to be more suitable for the simulation of the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and circulation in East Asia than the A-S scheme or the Manabe scheme, although the A-S scheme is somewhat better in the simulations of the tropical rainfall. This might be due to that the Kuo's cumulus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is able to reflect we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infall cloud system i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region, where the rainfall system used to be a mixing of cumulus and stratus.  相似文献   
45.
强弱南海夏季风活动及大气季节内振荡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中国降水资料,分析研究了对应南海强、弱夏季风的环流形势及其与之相应的中国东部的降水异常。其结果表明,由强、弱夏季风所引起的中国气候异常是完全不同(甚至反相)的。分析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活动还表明,对应大气强(弱)南海夏季风,南海地区 850 hPa也有强(弱)大气 ISO;而强、弱南海夏季风环流(200 hPa和 850 hPa)主要由异常的大气ISO所激发。本研究还揭示了南海地区大气ISO的变化往往与江淮地区大气ISO的变化反相,例如南海地区的强(弱)大气ISO常与江淮流域的弱(强)大气ISO相对应。对于大气ISO的强度,一般多表现出局地激发特征,经向传播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46.
夏季北大西洋涛动与我国天气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王永波  施能 《气象科学》2001,21(3):271-278
利用1873-1995年北半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SLP)资料,计算了夏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NAOI)。通过NAOI与我国降水、气温和北半球球流5的相关计算以及强、弱小涛动年北半球环流异常的合成分析,发现,夏季强NAOI年,副高偏强,我国西南地区降水偏少,易出现一类和二类雨型;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偏高,此外,还研究了多时间尺度上,NAOI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NAOI与东亚夏季风在年际、年代际、基本态尺度上都存在显著相关,强NAOI年,对应是强东亚夏季风特征,当NAOI处高(低)基本态时,夏季风处于高(低)基本态。  相似文献   
47.
采用15年(1978年4月-1992年12月)经纬网格为1度的地球静止卫星5天平均高云量资料对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地区的夏季风季节循环、爆发和撤退日期进行分析。对上述资料的分析表明,用平均高云量大于30%的区域能定义热带对流区(ITCZ)云的季节循环。11月与ITCZ相联系的高云区在爪哇和新几内亚北部增强,随后12月-1月这些高云区向印度尼西亚东部和澳大利亚区域扩展。  相似文献   
48.
唐玉  李栋梁 《气象科学》2020,40(2):169-179
根据中国气象局《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的入、出梅标准,结合1960—2016年全国661个常规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以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江淮梅雨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变异的时空特征,提取季风关键区(32°~34°N,112°~120°E,包含17个站点),并分析了江淮梅雨和季风关键区的联系与成因。结果表明:1960—2016年平均梅雨期为6月8日—7月15日,平均梅雨量为303 mm。比东亚平均梅雨季的开始时间早9 d,比其结束时间晚7 d。梅雨量在近57 a中也呈波动式变化,但整体为上升趋势。入梅越早,出梅越晚,则梅雨期越长,梅雨量越多。副热带夏季风推进到关键区的平均时间为5月19日,其在1970s末和1990s末分别发生了由偏晚向偏早和由偏早向偏晚的突变。夏季风到达关键区偏早时,出梅日偏晚,梅雨量偏多,季风到达偏晚时,出梅日偏早,梅雨量偏少。副热带夏季风推进时间和江淮梅雨量呈全区一致的负相关,负相关区位于湖南、湖北及江西三省临近的两湖地区。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到达关键区时间偏早(晚)年,500 hPa高度场上乌拉尔山—鄂霍茨克海为正(负)距平,阻塞高压增强(减弱);日本海附近为负(正)距平,东亚大槽加深(西退北缩),加强(削弱)了槽后冷空气向南输送且不(有)利于中低纬度副热带高压的北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强度增强(减弱),位置偏西(东),其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加强(减弱),江淮地区有水汽的辐合(辐散),有(不)利于梅雨量偏多。  相似文献   
49.
陈兵  蒋元春  李栋梁  唐玉 《气象科学》2020,40(5):669-678
利用1960—2020年江淮地区75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海表温度资料,研究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变异对江淮梅雨的影响,揭示了不同类型梅雨期太平洋海温及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8种江淮梅雨类型中,多雨型占45.9%,少雨型占54.1%,其中多雨型在前30 a占36.7%,后31 a占63.3%。江淮典型梅雨年(高温高湿多雨)的主要特征为安徽南部、江苏中部及湖北东部地区降水偏多,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及浙江西北部气温偏高,淮河流域湿度大;而在非典型梅雨年(低温低湿少雨)大部分地区雨量偏少,气温呈"东高西低"分布,低温中心区位于淮河中游,湿度呈"西大东小"分布。欧亚大陆中高纬度阻塞高压增强,脊前向南输送的西北气流加强且路径偏东,中国东北冷涡强度较强且位置偏西南,东亚大槽加深,槽后冷空气向南输送,有利于典型梅雨形成。当前期冬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偏低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面积偏大、脊线位置偏南、西伸脊点偏西,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推进到江淮地区的时间偏早,出梅偏晚,梅雨期降水量偏多。  相似文献   
50.
郑建萌  段旭 《贵州气象》2003,27(Z1):4-12
通过分析2001年云南雨季开始期东南亚环流形势的逐日演变,并用OLR资料分析了雨季开始前东南亚对流活动的逐日演变.指出云南雨季开始受东南亚地区夏季风影响,东南亚季风爆发早且偏强,导致云南2001年雨季开始偏早,雨量偏多.在预报云南雨季开始时东南亚地区环流的季节调整及对流活动的北上应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