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7篇
  免费   365篇
  国内免费   663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777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21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12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4篇
  1941年   3篇
  1938年   2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4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从1999年夏季(6-8月)500hPa候平均环流形势场的极涡中心位置、中高纬度地区槽脊分布、副高异常分布以及浙江省夏季降水、台风等方面,对1999年浙江省出现凉夏的天气气候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02.
常军  王永光  赵宇 《气象》2013,39(9):1133-1138
利用1961—2011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黄河流域45站降水资料,定义了4月和上年10月的Nino3区海温差(ΔISST3)指数,分析ΔISST3指数与夏季海温的关系以及大气环流和夏季黄河流域降水与ΔISST3指数的相关情况,得到如下结果:(1)ΔISST3升高(降低)时,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易偏暖(冷),而我国南海到菲律宾半岛海区易偏冷(暖)。(2)500 hPa高度场上,ΔISST3与100°E~80°W范围的热带和副热带地区高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ΔISST3正负异常差值场显示,ΔISST3升高(降低)时,夏季热带和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500 hPa高度偏低(高),赤道北侧850 hPa西风(东风)距平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弱(强),我国东部沿海大陆盛行偏北(南)气流,暖湿气流不活跃(活跃),季风偏弱(强),而中高纬度上,蒙古北部气旋(反气旋)发展,致使河套地区处在反气旋性(气旋性)环流中。(3)ΔISST3指数与黄河流域夏季降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1,当ΔISST3正异常时,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易偏少;ΔISST3负异常时,黄河流域夏季降水易偏多,且负异常对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903.
王欢  李栋梁 《气象学报》2019,77(2):327-345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较19世纪呈现东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华北及华南少雨的特征。与此同时,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及气溶胶量也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文中利用地球系统耦合模式(CESM)诊断了中国东部夏季的水分收支对人类活动排放的CO2及气溶胶年代际变化的响应。发现CO2排放量增加后,江淮流域的水汽辐合以及中国南方的水汽辐散主要是与质量辐散有关的动力项及与湿度梯度相关的热力项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动力作用更显著。气溶胶效应则主要通过动力作用使得江淮流域水汽辐合,而中国南方地区水汽辐散。虽然CO2和气溶胶对辐射量及温度的影响差别很大,但通过改变温度梯度,热成风效应产生的动力作用都会导致江淮流域上升运动增强,降水增多;而中国南方下沉运动显著,降水减少,与观测结果一致,且CO2相较于气溶胶的影响更为显著,证实了20世纪70年代末人类活动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转折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4.
陶云  唐川 《高原气象》2012,31(5):1454-1460
根据滑坡泥石流灾害资料、耕地面积和公路里程等反映人类活动的资料以及降水资料,在定义了低纬高原区滑坡泥石流指数、人类活动指数和降水指数的基础上,研究了人类活动和降水变化对低纬高原区滑坡泥石流中长期演变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滑坡泥石流发生频次的中长期演变呈现出每年增加0.9次的趋势,且其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从少发期到多发期的突变点出现在1993年。在11~16年的尺度上,人类活动与滑坡泥石流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人类活动指数与滑坡泥石流发生频次之间为极显著的同位相关系,且人类活动超前于滑坡泥石流发生为0.2~2.8年;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地质环境恶化是使低纬高原区滑坡泥石流频次增加的主要原因;除去人类活动影响后,低纬高原区滑坡泥石流与主汛期降水关系密切;在准3年和准6年尺度上,低纬高原区滑坡泥石流与主汛期降水呈显著的同位相关系,且低纬高原区主汛期降水超前于滑坡泥石流发生为0~0.8年;主汛期降水是影响低纬高原区滑坡泥石流频次变化的另一原因。最后,建立了考虑人类活动和主汛期降水且具有良好模拟和预测能力的低纬高原区滑坡泥石流的中长期演变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905.
粤东陆架区夏季的上升流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洪启明  李立 《台湾海峡》1991,10(3):271-277
本文根据水温、盐度和溶解氧含量等要素的历史资料分析了南海北部粤东陆架区夏季的上升流现象。结果表明,上升运动的深层高盐、低温冷水使该海区夏季中、下层及近岸水温下降,盐度上升,溶解氧含量相对减少。上升流中心位于广东汕头外海,中心附近上升流明显强化,本海域上升流存在空间上的不一致性和明显的年度间变化。  相似文献   
906.
选取1980-2015年中国632个气象站的降水资料,从中筛选出江淮地区7次强降水事件,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分析)和合成、相关方法分析了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应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在第一模态场(方差贡献率为22. 4%)中,该地区南北部降水量呈反相关关系,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形态从北到南为"-+-"的交替分布形态。在第二模态场(方差贡献率为17. 8%)中,江淮地区东南部与中西部地区的降水量呈现反相关关系,中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形态从北到南为"-+"的偶极分布形态。500 h Pa平均高度场上,中纬度地区巴尔喀什湖及东北地区为两槽一脊型;第一模态时间系数与500 h Pa高度的相关场上,东北地区西部及内蒙古东部的等高线分布与江淮地区降水有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850 h Pa高度,江淮地区主要为南风;相关场上,东北地区南部到华北地区的v→风场与江淮地区降水之间有较明显的负相关。表明当中纬度地区巴尔喀什湖及东北地区的槽加强时,华北地区北风与江淮地区南风会合,冷暖空气交汇于江淮,降水较多,呈第一模态降水的分布型。  相似文献   
907.
王莘芳  汪克付 《气象》1996,22(12):40-42
利用日平均气温资料,将秋冬季节转换的过程划分为4种基本类型,讨论了不同类型与次年夏季(5—9月)旱涝的关系,同时应用该关系制作夏季旱涝的长期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908.
应用SVD方法对1981-2018年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和高原地区夏季降水进行诊断.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前两个模态累积协方差百分比达到了 61.15%,左右场展开序列的时间相关系数均为0.7 8,反映两场关系的主要特征.土壤湿度场表现出南北相的一致性,而降水场的一致性较差.第一模态说明青藏高原北部春季土壤湿度较大时,对应...  相似文献   
909.
持续的高温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重要影响,本利用1956—1999年44年气象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南部地区持续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和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偏北、偏东,华北高压的建立和维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合并是持续高温天气的重要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910.
广西 2 0 0 2年夏季 (6 - 8月 )大部地区降水偏多 ,究其成因 ,与前期气候异常、气候背景条件、前期及同期环流特征及系统、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及强弱 ,海温、纬向风指数及振幅、位相等物理因子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