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72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160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上海地区盛夏高温分布和热岛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6,自引:2,他引:64  
根据1997~1998年的7~8月高温加密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应用自然正交函数分解技术(EOF),对上海地区盛夏高温分布的气候平均场和第一特征场进行了分析.上海地区盛夏平均高温场分布具有显著的城市热岛效应特征.作者详细讨论了市区建成面积、土地利用类别、人口密度和人为热等都市化因素对热岛效应范围和强度的影响,并做出定量的估计,提出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若干对策.第一特征场分析表明,风向是影响上海地区热岛效应范围和强度变化的最主要的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92.
用客观分析方法研究本溪地区温度场结构 ,揭示城市热岛、热岛混合层、城市地面热岛和高空冷岛、城市垂直热岛、城市垂直冷岛存在的事实 ,为制定本溪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3.
基于多目标遥感信息处理的城市扩展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徐州市1994年、2002年和2007年的多时相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利用建筑用地指数(IBI)提取城市建筑用地信息,通过监督分类获得城市土地覆盖网,由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利用多目标遥感信息处理得到的建筑用地分布、土地覆盖图和地表热环境信息,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城市热环境时空演变两个方面分析了徐州市城市扩展动态,表明徐州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扩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换频繁;城市热岛现象显著,热岛分布与城市建筑用地的轮廓基本吻合,建筑用地不断增加是热岛效应加重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综合土地覆盖分类、专题信息提取和地表参数定量反演的多目标遥感信息处理用于监测分析城市扩展与生态环境响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4.
高颖  陈燕  张宁  敖翔宇  周玉奇 《气象科学》2024,44(2):391-400
本文以超大城市上海为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7月为夏季代表月,利用自动气象站网观测得到的逐小时气温和风速数据,基于局地气候分区方法分析了上海市各局地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LCZ)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气温和城市热岛强度(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UHII)时空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由于城市几何形态、建筑材料、表面不透水面占比以及人类活动的不同,上海市夏季典型月各LCZ的气温和UHII表现出明显差异,在高温日,UHII日变化曲线可以分为"W "型、浅" U"型、"V"型、日间型和平稳型这五类。城市建筑形态对城市风、热环境具有较为复杂的影响,UHII与天空可视因子(Sky View Factor,SVF)的相关系数在00时(北京时,下同)为负,而在12、16时为正,这是由于建筑物对城市冠层内的辐射传输的影响和建筑物的热量储存导致的;城乡风速之比与SVF在00、12和16时都为正相关,说明了高大密集的建筑物对风速有衰减作用,同时风速通过影响大气的平流输送进一步影响UHII。  相似文献   
95.
根据1993~2003年北京地区气象台站7、8月的温度资料,分析研究了近10年来北京夏季城市热岛的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北京夏季城市热岛的水平范围扩大到近郊区和远郊区的通州,分布特征也由“单中心”转变为“多中心”;平均热岛强度呈逐渐增强趋势,在夏季出现了强热岛;北京夏季出现热岛和强热岛的天数激增,7月最大热岛强度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热岛的强度和水平分布都有明显的日变化;由于热岛效应使城区增温显著,北京夏季的高温日(Tmax≥35℃)也逐年增多. 本文还指出朝阳区气象观测站由于周围高大植被的影响,观测资料已不具备城区代表性.同时也证明绿化对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是极为有效的.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北京城市发展和规划有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6.
北京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9,自引:9,他引:8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1~2000年北京20个气象观测站逐日4个时次(02:00、08:00、14:00、20:00)的温度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区和郊区多个站点的平均值对北京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和长期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指出:(1)北京城市热岛强度和总人口对数呈线性相关关系,其长期变化相关系数为076;(2)北京城市建成区的范围与城市热岛影响范围呈同步变化趋势;(3)不同时次城市热岛强度的长期变化指出,北京城市热岛强度以平均每10年022℃的速率加剧,其中1999年北京热岛强度达113℃(夜间,02:00);(4)夜间热岛强度明显大于日间.就10年平均而言,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夜戒热岛强度均超过05℃;(5)一天4个时次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冬季强、夏季弱.并且,夜间02:00时热岛最强,中午14:00时热岛最弱.  相似文献   
97.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扩张与城市热岛扩张耦合态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扩张与城市热岛扩张的耦合态势,对改善大湾区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科学价值。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2008和2016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和地表温度数据,提取大湾区的建设用地、划分城市热岛强度等级、识别城市热岛区域;在此基础上,使用总体耦合态势和空间耦合特征两种模型揭示大湾区在不同时期建设用地扩张和城市热岛扩张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 2000-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用地扩张和城市热岛扩张趋势具有同步性;② 城市热岛区域面积不断增加,在珠江口两岸逐步形成了连接中山-佛山-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大范围分布的倒“U”形城市热岛条带;③ 大湾区建设用地与城市热岛的总体耦合态势处于不断加强的过程,至2016年,两类指标的重心距离达到研究期内的最小距离,此时的总体耦合态势最强;④ 研究期内,大湾区未出现建设用地扩张和城市热岛扩张严重失调情况,建设用地扩张和城市热岛扩张耦合类型以耦合型、基本耦合型以及轻度不耦合型为主,空间耦合程度高。  相似文献   
98.
局部气候变化下的城市化往往对强降水的发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探究城市化和热环境对昆明强降水的作用,文中利用昆明市1991—2021年湿季(5—10月)城区昆明站与郊区晋宁站的逐时降水数据进行分析,在揭示不同城市化阶段城郊站点之间的强降水差异和变化趋势基础上,结合MODIS地表温度遥感数据,从快速城市化背景的角度,进一步探讨昆明主城区湿季昼夜城市热环境时空分布情况及其与城区强降水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近31年来城郊两站点的强降水量和强降水频次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城区强降水量与强降水频次总体增长速率大于郊区,城郊差异较大,城市化对城区强降水量和强降水频次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7%以及40%。昆明城区进入21世纪以来总降水量减少,城区强降水量与强降水频次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其线性趋势均在快速城市化阶段表现出更高的显著性。昆明城区强降水主要活跃在19时至次日05时,属于夜间活跃型单峰结构,强降水峰值出现在凌晨04时,“夜雨”特性显著,强降水频次对强降水量具有主要贡献。在1991—2021年期间,白天城郊站点强降水均无明显变化趋势,而夜间城区的强降水量与强降水频次的贡献率趋势上升,并显著表现...  相似文献   
99.
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第六波段对厦门市1993年和2006年填海区域的热环境进行了反演,通过相对亮温指标和TR对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描述.对比1993~2006年填海区域城市热岛分布得出:2006年与1993年相比,填海区域温度平均升高了0.55个城市热岛等级,从填海前的绿岛转变为弱热岛;填海前的水面、湿地对于城市热岛起到缓解作用,填海工程对城市热岛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0.
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南昌市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研究的关键技术,采用了地表发射率对亮度温度进行订正的方法,尽可能地消除地表覆盖等对地表温度反演的影响,利用1989和2000年的LandsatTM/ETM+数据,实现了南昌市城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城市热岛效应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