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92篇 |
免费 | 955篇 |
国内免费 | 71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2篇 |
大气科学 | 1523篇 |
地球物理 | 769篇 |
地质学 | 683篇 |
海洋学 | 479篇 |
天文学 | 22篇 |
综合类 | 280篇 |
自然地理 | 2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8篇 |
2023年 | 123篇 |
2022年 | 159篇 |
2021年 | 186篇 |
2020年 | 159篇 |
2019年 | 169篇 |
2018年 | 122篇 |
2017年 | 131篇 |
2016年 | 143篇 |
2015年 | 142篇 |
2014年 | 251篇 |
2013年 | 186篇 |
2012年 | 175篇 |
2011年 | 187篇 |
2010年 | 191篇 |
2009年 | 195篇 |
2008年 | 157篇 |
2007年 | 158篇 |
2006年 | 134篇 |
2005年 | 119篇 |
2004年 | 127篇 |
2003年 | 84篇 |
2002年 | 91篇 |
2001年 | 119篇 |
2000年 | 80篇 |
1999年 | 61篇 |
1998年 | 59篇 |
1997年 | 64篇 |
1996年 | 70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43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43篇 |
1990年 | 47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8篇 |
1979年 | 7篇 |
1975年 | 6篇 |
1964年 | 7篇 |
1962年 | 6篇 |
1956年 | 4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黑河流域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受径流蒸发和溶滤作用的控制,地下水水化学最重要的特征是自补给区至排泄区具有典型的水平分带性和垂直倒置分异规律.水平方向从祁连山山前洪积扇顶部到冲、洪积细土平原北部的盐沼(盐地),表层地下水的矿化度随着径流长度的增加而增高,由淡水过渡为咸水并达到卤水阶段,化学组分亦相应的由HCO3--Na+-Ca+型递变为SO42--HCO3--Na+-Ca2+型、SO42--Cl--Na+-Ca2+型直到Cl--SO42--Na+型、Cl--Na+型,每个水化学带与一定的地貌单元相联系.垂向上在淡承压水分布的区域,上部潜水矿化度0.5~4.0g/L,下部承压水矿化度小于1g/L,且随着深度的增加矿化度降低. 相似文献
972.
粤东柘林湾柱状沉积物中氮、磷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柘林湾代表性水区柱状样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磷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其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历史演变趋势。研究结果显示,除湾西北三百门(S2站)和湾中央大规模网箱渔排养殖区中心(S6站)外,其余各测站柱状沉积物中的有机氮(TOM)、凯氏氮(TKN)及各形态磷含量基本呈现\"沉降-降解-堆积\"三阶段的分布特征,反映了成岩作用的结果。S2、S6测站柱状沉积物中的多项氮磷指标,在表层10cm以深不降反升与这两测站的高污染压力和弱水体交换能力导致的污染物快速堆积有关。底栖动物对沉积物垂直方向的扰动可能是各氮磷指标在沉降和降解阶段产生波动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生物扰动对NH4+的垂直变化影响最大。自生磷(Au-P)与有机磷(OP)在表层以下随深度呈一定的镜像关系,与Au-P和OP在成岩过程中的相互转化有关。Au-P随深度的变化幅度比OP的大,表明磷在Au-P和OP之间的转移并不是磷再分配的唯一途径,其它形态的磷也可能参与磷的再分配,而两者在表层不呈镜像关系主要与微生物对两者的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973.
974.
975.
提出了一个由低纬地(海)面风计算边界层顶垂直速度的方法,得到了低纬边界层顶垂直速度的一些特征。指出了惯性项及β效应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6.
在坑道地质编录制图过程中,采用垂直导线投影法,遵循以皮尺为参照物不变的原则,在处理坑道编录过程中的方位、坡度、以及样品投影的各问题时,采用《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试行)(DD2006-01)》制图样式绘制素描图,能真实的反应坑道形态的变化和准确的反映地质现象的变化. 相似文献
977.
城市暑热危险度统计预报模型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利用武汉市5个区1993-2000年中暑死亡个例,统计了中暑死亡的时间分布、性别、年龄、区域差异等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中暑死亡的气候分析,计算了中暑死亡数与27个气象因子的单相关系数,找出了关键气象因子为持续不小于37℃的有效累积温度。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逐日中暑死亡数的统计预报模型,并将高温危险度划分为5个等级,经回代和试报检验,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78.
昆明城市庭院气温垂直分布特征及不同下垫面对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低纬度高原城市昆明市为对象,利用城市庭院内1月(冬季)和7月(夏季)不同高度气温实测资料和不同下垫面(球场、草地和屋顶)气温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城市庭院气温垂直分布特征及不同下垫面对其的影响。得出:城市庭院气温垂直分布在不同时间(季节、昼夜)具有不同特征;在后半夜和下午,庭院气温垂直变化程度大于时间变化;而上午和前半夜时间变化程度大于垂直变化;在冬季屋顶面对屋顶高度附近的庭院气温具有较强的加热作用,使得庭院气温在屋顶高度附近形成逆温,导致垂直分布曲线发生改变;混凝土结构的下垫面,对庭院近地层大气具有加热作用,而草地则具有冷却作用,其效应在冬季明显。 相似文献
979.
980.
上海98.7.23大暴雨环境场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天气图,卫星云图,探空资料,并重点应用多为勒雷达资料综合分析了1998年7月23日上海大暴雨过程,指出在有利的大尺度环境条件下MCC下风方诱生出MCS,导致上海产生大暴雨,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径向风场及垂直风廓线资料在暴雨发生前数小时就监测到中尺度切变,中尺度涡旋等触发机制的发生,发展,它们与强降水回波的发展,加强,移动和合并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