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34篇 |
免费 | 2129篇 |
国内免费 | 95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75篇 |
大气科学 | 3221篇 |
地球物理 | 2235篇 |
地质学 | 2001篇 |
海洋学 | 490篇 |
天文学 | 297篇 |
综合类 | 660篇 |
自然地理 | 33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220篇 |
2023年 | 338篇 |
2022年 | 364篇 |
2021年 | 387篇 |
2020年 | 371篇 |
2019年 | 343篇 |
2018年 | 245篇 |
2017年 | 250篇 |
2016年 | 267篇 |
2015年 | 303篇 |
2014年 | 547篇 |
2013年 | 435篇 |
2012年 | 543篇 |
2011年 | 476篇 |
2010年 | 498篇 |
2009年 | 553篇 |
2008年 | 505篇 |
2007年 | 459篇 |
2006年 | 434篇 |
2005年 | 392篇 |
2004年 | 387篇 |
2003年 | 328篇 |
2002年 | 251篇 |
2001年 | 238篇 |
2000年 | 198篇 |
1999年 | 143篇 |
1998年 | 174篇 |
1997年 | 127篇 |
1996年 | 142篇 |
1995年 | 106篇 |
1994年 | 111篇 |
1993年 | 85篇 |
1992年 | 97篇 |
1991年 | 76篇 |
1990年 | 87篇 |
1989年 | 70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10篇 |
1976年 | 6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本刊讯]由曲国庆、党亚民、章传银所著的《非线性大地测量信号小波分析理论与方法》一书,已于2011年2月由测绘出版社出版。该书针对非线性大地测量时间序列中的特征信息分析问题,围绕小波多分辨率分析,建立了一套较为 相似文献
83.
Using the ground motion attenuation relation, w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the effective peak acceleration (EPA) generated by main shocks and their strong aftershocks of 21 earthquake sequences with MS≥7 occurred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offing of China during 1966~2002. The result shows that EPA of strong aftershocks usually exceed that of main shock for 76.2% earthquake sequences and EPA of more than 50% strong aftershocks are greatly lar-ger than that of main shocks in large area, which suggest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damage produced by strong aftershock into account in the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and the seismic design. 相似文献
84.
85.
86.
高速远程滑坡飞行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许多大型高速远程滑坡在近程活动阶段呈现凌空飞行运动,其飞行过程必须考虑空气动力学效应和地面效应,但是直接求解高速滑体凌空飞行运动的偏微分方程是困难的。因此,以往的研究只给出了定性分析或粗略的计算结果。本文将以头寨沟滑坡为例,使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高速滑体凌空飞行的运动规律。结果表明,高速滑体凌空飞行时空气动力效应更多地表现为对滑体的抬升作用;高速滑体因空气动力效应的影响而产生不断增大的水平推力和竖向抬升力,使得水平加速度不断增大,竖向加速度不断减小,导致滑体的水平速度不断增大,而竖向速度则趋于稳定值,当水平速度远超过竖向速度时,滑体的飞行姿态将接近于平行于地面。因此,与不考虑空气动力学效应的情况相比,高速滑体凌空飞行时间更长,飞行距离更远,更加符合滑坡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87.
微地震信号的采集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混合非平稳随机噪声,传统的线性滤波和频谱分析方法对这种混合信号的去噪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降噪方法.首先对含噪声的微地震信号执行集成经验模态分解(EEMD),获取一系列不同频率成分的本征模态函数(IMF);为了区分这些IMF分量中的信号和噪声,文中通过计算各个IMF分量的样本熵,根据所设置的样本熵阈值来提取符合微地震信号特征的IMF分量,并对这些IMF分量进行信号重构,由此达到抑制随机噪声的目的.将提出的方法应用于模拟数据和实测微地震数据,均表明该方法具有理想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88.
为考察震后早期阶段混合模型的优势及实际预测效能,提升震后早期强余震时空预测的准确性,构建可操作的地震预测研究工作模型基础,选择能够较好反映震后空间应力分布的库仑应力变化和反映余震序列衰减且拟合效果较好的ETAS模型,构建Coulomb-ETAS混合模型。此模型依据强余震大多发生在应力加载区的实际情况,利用混合模型学习期间加载区事件的发生比例,将预测率从抑制区重新分配到加载区。以2021—2022年发生的云南漾濞6.5级、青海玛多7.4级、青海门源6.9级和四川泸定6.8级4次6.0级以上强震为例,对构建的混合模型进行检验和评估,并与单一的ETAS模型、C-RS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个模型在震后早期阶段对强余震均表现出相对较好的预测效果,呈现出与实际结果类似的衰减特性,仅有较少的预测失效现象。在频次滑动预测上,ETAS和Coulomb-ETAS模型优于C-RS模型,统计模型优势相对比较显著; 在空间发生率预测上,Coulomb-ETAS模型优于ETAS模型,认为库仑应力分布的混合模型能够降低虚报率,进而提高空间预测的准确性。因此,从4次震例上看,该混合模型优于单一的统计模型和物理模型,能够较好地适用于主震后的强余震时空预测,也可为开展多个模型混合及强余震预测之外的地震预测业务应用场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
为了满足水下装备主动声探测不同的测试目的,提高其开发效率,提出并构建了一种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主动声探测测试系统。软件采用模块和层次化设计,基于 LabWindows/CVI 平台开发,利用平台的信号检测、信号生成、信号模拟输出等模块,可靠地实现了主动声探测信号的检测、目标回波的模拟、混响和干扰的生成与电子信号注入,自动化程度高且参数设置灵活,适应各种主动声探测的模拟测试和效能评估, 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0.
根据目前频谱激电和相位激电使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种正弦波相位激电的新方法,基于单频正弦波窄带滤波可以大分贝衰减干扰信号、和固定频率滤波的物理相移可补偿的特性,在正弦波波形锁定的情况下,用单片机计数器直接刻读激电绝对相位,在正弦波波峰处定位A/D采集振幅计算电阻率,正弦波相位激电的工作频率1~12.5 Hz,具有原理简单快捷、设备成本低、电极接地条件要求不高、物探测量速度快的特点,抗工频干扰和抗游散直流干扰能力强,特别适合矿山物探,新方法有望解决目前频率域激电高成本、低效益和不适合地质普查的缺点,并在矿山生产中拓展新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