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6篇
  免费   503篇
  国内免费   504篇
测绘学   717篇
大气科学   1631篇
地球物理   572篇
地质学   866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209篇
自然地理   14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209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80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8篇
  1976年   4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2篇
  1938年   3篇
  1937年   2篇
  1936年   3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首先对青藏高原地表热通量再分析资料与自动气象站(AWS)实测资料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 相对于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中心20世纪90年代研制的NCEP/NCAR(Kalnay 等1996)和NCEP/DOE (Kanamitsu 等2002) 再分析资料, ECMWF(Uppala 等2004)资料在高原地区的地表热通量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进一步利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ECMWF资料反映的高原地面热源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发现前期青藏高原主体的冬季地面热源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量呈负相关, 与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夏季降水量呈正相关。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量还与春季高原南部的地面热源存在负相关、与高原北部的地面热源存在正相关。高原冬、春季地面热源场的变化是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2.
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天气背景下,2016年8月19日下午上海地区发生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此次过程历时3 h、水平范围20~40 km,呈现出生命史短、局地性强的特点。基于上海地区地面自动气象站2分钟平均资料,采用仅需一层资料计算的非地转 Q 矢量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了此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演变成因,结果如下:(1)地面温度场和风场叠加分析表明,上海“城市热岛”特征与长江沿岸及邻近水域的热力不均匀分布引发了江风,江风将江岸邻近水域的湿、冷空气向城市陆地输送,并与陆地上干、热空气交汇,激发产生局地短时强降水,而降水的发生,导致地面温度下降、“城市热岛”特征减弱,从而减小水陆温度差,进而减弱江风,这直接减弱了有助于降水发生发展的动、热力强迫条件,促使降水趋于衰亡结束。(2)地面 Q 矢量散度辐合场和温度露点差叠加分析表明:在降水发生发展阶段, Q 矢量散度辐合强迫产生垂直上升运动较强,而空气湿度条件相对较弱;在降水强盛阶段, Q 矢量散度辐合强度和空气湿度的强度不仅增至最强,且上升运动区与高湿区重合;在降水衰亡阶段,地面空气一直维持高湿条件而 Q 矢量散度辐合强度明显减弱。这从地面大气中垂直上升运动条件和水汽条件揭示出致使降水强度发展演变的内在因素,且二者重叠区对降水落区有较好指示意义。最后,对地面 Q 矢量散度辐合场在局地短时强降水短临预报工作中的潜在应用前景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物理量等资料,对1319号台风“天兔”登陆减弱成低压环流后造成广西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兔”东部的偏南汽流将南海大量的水汽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广西上空为持续的暴雨产生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200hPa南亚高压为“天兔”残涡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强烈上升运动为此次暴雨产生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地面冷空气、低压环流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共同作用造成暴雨增幅.  相似文献   
134.
本文介绍利用IKONOS的核线投影产品在国产的三种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DPW)上,按大规模生产的要求,对西藏樟木测区进行1:50000测绘的实践.提出"内业→外业→内业"的作业流程.分析了投影差对DOM的精度影响和DEM与DOM、DLG与DOM数据叠加产生影像位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5.
基于地面试验的植被覆盖率估算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植被覆盖率的遥感反演为研究主线,以玉米作物为例,在基于地面试验获得作物光谱、叶面积指数和多角度覆盖率的基础上,对目前普遍采用的两种基于植被指数的植被覆盖率估算模型进行了精度比较,同时对植被覆盖率反演的影响因子(叶面积指数、植被空间分布和观测角度)进行了分析.由此得到:估算植被覆盖率的最优植被指数为归一化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对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率间关系的影响随植被的生长不断增大;植被空间分布对垂直覆盖率的估算影响很小.对于多角度覆盖率有这样的规律,即在4种空间分布下,以0°观测天顶角(VZA)为中心,在相反方位角上随VZA的增加,覆盖率值基本呈对称分布;在玉米刚出苗时,覆盖率随VZA的增加而增加,当VZA=0°时达到最小值,而随着玉米的进一步生长,4种分布条件下覆盖率随VZA的增加反而降低,在VZA=0°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36.
杭州市西部岩溶山区地面塌陷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杭州市西部岩溶山区因开采地下水引发了近20起岩溶地面塌陷(变形)现象,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成为西湖风景区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由于岩溶水水质优良,可达到Ⅰ级(饮用)水标准,其允许开采资源量512.7×104 m3/a,其中,环西湖山区开采量366.7×104 m3/a.为充分利用优质岩溶水的饮用水功能,既要保护地质环境、防止地面塌陷的发生,又要充分利用岩溶水资源,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为此,提出合理开发岩溶水资源、防止地面塌陷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7.
冬、夏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激发的500hPa遥相关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超 《高原气象》1994,13(2):122-127
本文用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来表征高原的加热状况,并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冬季(2月)和夏季(7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与同期500hPa位势高度的遥相关关系,得到如下结论:冬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可激发北半球500hPa产生遥相关型,这种遥相关型可看成是二维Rossby波列由低纬向东北方向传播;夏季高原地面加热场可激发北半球500hPa产生类似于EU型的遥相关,这种遥相关型可看成二维Rossby波列由  相似文献   
138.
青藏高原积雪异常与广西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青藏高原55个地面观测站的积雪日数、积雪深度资料。按年、春、夏、秋、冬不同时段分别进行时段距平计算,选取积雪日数、积雪深度均为正、负距平的年份,划分为高原积雪偏多、偏少年。在此基础上选取距平绝对值相对较大的年份为显着多雪年、显着少雪年。然后分析青藏高原积雪异常与广西异常气候事件的关系特征以及青藏高原积雪显着多、少雪年与广西不同时段的降水、气温的关系特征。结果发现:青藏高原积雪偏多、少与广西异常气候事件的关系不十分明显。好的对应概率也只有60%-75%左右。而青藏高原积雪显着多、少雪年对广西某些时段的降水、气温存在全区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9.
A case of a snowstorm at the Great Wall Station was studied using data of NCEP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analysis, in situ observations and surface weather charts. The storm occurred on August 29th,2006, and brought high winds and poor horizontal visibility to the region.It was found that the storm occurred under the synoptic situation of a high in the south and a low in the north. A low-level easterly jet from the Antarctic continen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Warm air advection at high level brought sufficient vapor from lower latitudes for the snowstorm to develop.The dynamic factors relating to strong snowfall and even the developmentof a snowstorm were deep cyclonic vorticity at middle and low levels,the configuration of divergence at high level and convergence at low level, and strong verticaluplift. There was an inversion layer in the low-level atmosphere during the later phase of the storm.This vertical structure of cold air at low levels and warm air at high levels may have been important to the longevity of the snowstorm.  相似文献   
140.
本文利用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日本环境署(MOE)与日本环境研究(NIES)所等联合开发的全球首颗专用温室气体观测卫星“呼吸号”(GOSAT)上的被动红外探测器(TANSO)官方反演的近地面975hPa左右的CO2浓度L4B数据产品,采用ArcGIS地统计分析方法,对比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地面观测数据进行真实性检验,分析中国区域近地面CO2浓度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区域近地面CO2浓度空间分布集中,东高西低,差异显著;CO2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月平均浓度4月份(春季)升至最高,7月份(夏季)降至最低。结合“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的2009年人口密度、能源消费总量(煤)和GDP等辅助数据对比发现:导致中国近地面CO2浓度空间分布规律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可轻易定论是人为或自然使然,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