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40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0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41.
受水文站数量与空间分布的制约,目前径流变化研究集中于区域或流域尺度,基于实测数据且综合考虑多种因子影响的全球尺度径流变化趋势归因尚待开展.基于此,本文整合多套站点实测径流数据,并提取各站点对应集水区范围的气象和植被数据,构建了当前站点数量最多、空间分布最完整的全球气象水文数据集.采用Mann-Kendall等趋势分析方法,检测了全球4 469个水文站点径流变化趋势;基于随机森林方法,建立全球径流变化趋势归因框架,定量评估了降水、潜在蒸散发、植被叶面积指数、融雪4个驱动因子对全球主要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径流变化以减少趋势为主,径流显著减少(增加)趋势站点占比28.2%(9.7%).植被变化主导了全球42.2%的水文站点径流变化趋势,高于降水(35.3%)、潜在蒸散发(12.5%)和融雪(10.0%)主导的站点.  相似文献   
142.
和凯里生物群一样,贵州寒武系杷榔动物群也含有丰富的棘皮动物始海百合化石,包括两个属种即俞氏贵州始海百合 GuizhoueocrinusyuiZhao,ParsleyetPeng,2007及殷氏原始球状始海百合(新属新种)Protogloboeocrinusyini(gen.etsp. nov.).其中新属种是近期在杷榔组分布区南部贵州麻江下司淑里村杷榔组上部发现的,是凯里组中球形球状始海百合(GloboeocrinusglobolusZhao, ParsleyetPeng,2008)的原始属种,两者均具有发育的吸盘、长的茎、近于球形或椭球形的萼及较长 的腕.但新属种茎呈倒长锥柱形,缝孔长卵形,腕枝数少,两者区别明显.Protogloboeocrinusyini(gen.etsp.nov.)的发现及研 究,不仅追溯到凯里组球形球状始海百合的原始属种,了解两者演化规律是茎变短,萼变球形,缝孔变为圆形,腕枝数量增加, 捕食能力增强.而且还增添了杷榔组始海百合的多样性及其分区性:杷榔组分布区北部仅见Guizhouocrinusyui,南部仅见 Protogloboeocrinusyini(gen.etsp.nov.)   相似文献   
143.
血卵涡鞭虫是一类感染海洋甲壳类动物的寄生性甲藻。本研究通过对我国山东、浙江和广东三地的血卵涡鞭虫群体进行r DNA基因(包括5.8S,ITS1和ITS2)的测序和遗传分析,研究了我国沿海养殖蟹类中血卵涡鞭虫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与美国和欧洲群体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流行于我国沿海地区养殖蟹类中的血卵涡鞭虫群体存在一定的遗传多态性,共发现14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ST041a在各个群体中均有出现,且发生频率较高;而三个地理群体之间无明显遗传差异,侵染不同宿主(三疣梭子蟹和拟穴青蟹)的株系间也无显著遗传差异。另外,我国的上述群体在遗传上是不同于国际上其他地区的独立分支,属于Hematodinium perezi基因型Ⅱ;其亲缘关系与美国兰蟹中的株系较近(遗传距离D=0.027),而与欧洲冷水株系稍远(D=0.236)。本研究肯定了血卵涡鞕虫是一类"泛宿主"型病原生物,即在同一地区可侵染不同的甲壳类宿主。我国沿海地区的蟹类养殖应避免不同种类间的混养,以及不同地区间的引种交换,以防止血卵涡鞕虫流行病的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144.
中国荒漠地区骆驼蓬属植物种类与分布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37  
马骥  王勋陵 《中国沙漠》1998,18(2):131-136
中国有骆驼蓬属(Peganum)植物3种,集中分布于西北部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陕、甘、宁、青、新、蒙、晋及西藏8省区,垂直分布为海拔700~3450m,地理分布、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及数学分析等研究均支持将多裂骆驼蓬(P.multisectum)作为一个独立的种,西藏分布的种应为多裂骆驼蓬。该属植物是荒漠植被的重要组分之一,具有药用和其他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45.
全球升温下中国各地气温变化不同步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利用中国气象中心160站点的实际观测资料,对中国半个世纪的气温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Mann-Kendall突变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法,对各个站点的数据进行处理,发现中国各地在全球升温背景下响应时间以及温度变化幅度的不同步现象及其地理分布规律:各地的升温突变点同纬度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大约33°N左右是中国气温突变时间最晚的地带,以此为界,往高纬度和低纬度方向上都趋于提前;但在四季变化上,通过相关分析发现,从东南往西北存在着敏感性增大的趋势.另外,中国各地多年气温变化同经纬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气温变化幅度上,存在从西南向东北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6.
147.
中国表土花粉与建群植物地理分布的气候指示性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中国建群植物数字化的地理分布数据与1860个中国表土样品花粉数据和气候插值,定量分析了中国主要花粉含量与植物种类的地理分布和气候指示性.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表土花粉含量的气候指示性与建群植物地理分布的气候区间是吻合的,表土花粉与建群植物的气候阈值的重合取决于花粉与气候的正态分布关系.此外,部分花粉种类指示的气候相对于植物存在一定的偏移,如杜鹃花科、菊科、禾本科和藜科等,这与花粉的分类鉴定水平较低和自然植被的人为干扰有关.本研究在较大空间尺度范围内将表土花粉与建群植物的气候指示性进行对比,为全球生态学、第四纪环境和古气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参照.  相似文献   
148.
沿东太平洋浅海分布的双壳类软体动物数据显示,大量非浮游异养型双壳类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其中某些种的纬度跨度可达30°以上,这些种绝大部分是分布在38°N~5°S之间.东太平洋沿岸海流、热带海洋相对适宜的环境以及生物地理分区性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经历浮游异养型幼虫发育阶段的双壳类一般具有较高的地理散布潜力,但是,其中某些种由于其对环境的忍耐性较差,只能局限于狭窄的分布范围.东太平洋浅海双壳类的种多样性以及非浮游异养型与浮游异养型双壳类的比例随纬度发生变化.低纬度地区显示很高的多样性,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浮游异养型双壳类的下降率大大高于非浮游异养型.热带地区以浮游异养型双壳类占主导地位,随着纬度增加其所占比例减少,而非浮游异养型双壳类的比例随纬度增加而逐渐提高.表明随纬度增加所发生的环境变化对浮游异养型双壳类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对以本身卵黄为幼虫营养来源的非浮游异养型双壳类影响相对较小一些.  相似文献   
149.
陈麦池  张捷  张宏磊  高林 《中国沙漠》2019,39(5):120-126
鸣沙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被认为是一种极具科学奥秘的自然遗产与地质景观,更是一种独特的声景观(soundscape)和重要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景观。回顾和总结国内外鸣沙报导的最新发现和科学进展,总结全球鸣沙的地理分布,发现了其分布特征。鸣沙机理的探索依然是科学热点,但方兴未艾,迄今尚无系统完整而普遍认同的科学解释。基于摩擦发声、气垫发声、剪切面发声、压电发声、共鸣箱发声等5种鸣沙的主要发声假说,结合现代实验室的科学试验,归纳出剪切运动发声、沙粒结构可鸣性、共鸣箱共鸣的鸣沙机理。展望未来的鸣沙景观研究与应用,有必要系统研究鸣沙地质景观、鸣沙声景观和鸣沙旅游景观的多元视角的领域实践,全面探讨鸣沙的科研科考、科普教育、游憩审美、经济开发等理论价值和现实功能。  相似文献   
150.
中国海欧努菲虫复合种(Polychaeta,Onuphidae)的分类修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收藏的欧努菲虫属Onuphis标本的系统研究,发现我国被广泛报道的多毛类物种欧努菲虫O. eremita AudouinMilne Edwards, 1833为错误记录,该种在在中国海并无分布,绝大部分标本应鉴定为入江欧努菲虫O. iriei MaekawaHayashi, 1999,少数为中华欧努菲虫O.chinensisUschakovWu,1962、福建欧努菲虫O.fujianensisUschakovWu,1962、乌氏欧努菲虫O. uschakovi WuXu, 2017及色斑欧努菲虫O. variolata Shen, 1987。本文回顾了O. eremita和O. iriei的分类研究历史,对我国入江欧努菲虫的头部、疣足、刚毛等形态结构及地理分布进行全面研究,同时对上述欧努菲虫复合种做了形态比较,澄清了欧努菲虫长达30年的分类学误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