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37篇 |
免费 | 611篇 |
国内免费 | 44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1篇 |
大气科学 | 1761篇 |
地球物理 | 112篇 |
地质学 | 222篇 |
海洋学 | 223篇 |
天文学 | 31篇 |
综合类 | 116篇 |
自然地理 | 1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6篇 |
2023年 | 78篇 |
2022年 | 103篇 |
2021年 | 124篇 |
2020年 | 92篇 |
2019年 | 105篇 |
2018年 | 72篇 |
2017年 | 77篇 |
2016年 | 68篇 |
2015年 | 88篇 |
2014年 | 123篇 |
2013年 | 115篇 |
2012年 | 134篇 |
2011年 | 135篇 |
2010年 | 124篇 |
2009年 | 91篇 |
2008年 | 134篇 |
2007年 | 164篇 |
2006年 | 115篇 |
2005年 | 108篇 |
2004年 | 105篇 |
2003年 | 89篇 |
2002年 | 81篇 |
2001年 | 66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41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37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2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3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42年 | 2篇 |
1938年 | 1篇 |
193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利用浙江省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组网资料,选取在浙江东南沿海近乎同一地点登陆的3个台风进行研究。从登陆前6 h到登陆后7 h,对比分析3个台风在登陆前后的雷达回波和降水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单多普勒雷达四维变分风场反演技术,对温州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进行了风场反演。结合利用雷达回波强度资料,对3个台风登陆前后1 h在云岩、昌禅等地造成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三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强度与其螺旋云带中的对流单体密切相关。台风强度愈强,其中低层环状平均回波强度就愈强,对流活动也就愈旺盛,降水强度也愈大。台风登陆前,回波(雨带)从眼墙向外围传播。台风登陆后,随着台风外围回波(雨带)明显减弱,台风眼墙回波(雨带)则明显增强,台风眼区逐渐被强回波所取代,使台风登陆后眼墙的平均雨强比登陆前增大。台风登陆后1 h,由于低(高)层水平辐合(散)增强,强对流回波中倾斜的上升(下沉)气流明显增大,使对流运动更加活跃,造成登陆后1 h的降雨量显著增强。台风强度与登陆后1 h降雨量的增强幅度成正比。台风强度越强,垂直风切变就越大,垂直切变风速大值区与最大降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台风登陆后1 h,垂直切变风速的明显增加对登陆台风螺旋雨带中的中小尺度对流的加强和维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2.
993.
北京一次强单体雹暴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的完全弹性三维雹云数值模式,模拟了1996年6月29日发生在北京东北部京冀交界地区的一次强单体雹暴过程,并结合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分析了风暴的流场结构、雷达回波结构特征、含水量场等宏微观物理量的分布及其演变.模式模拟出了超级单体风暴云的一些典型特征,如悬垂回波、弱回波区、回波墙等.同时,模拟分析了冰雹形成的微物理过程,结果表明,本个例模拟雹云中,冰雹粒子主要由冻滴(CNfh)和霰(CNgh)转化形成,但冻滴对冰雹形成的贡献比霰大得多,冰雹含水量中心的发展演变与冻滴含水量中心的发展演变相一致,冰雹主要是通过撞冻过冷水过程(CLch、CLrh)而进一步长大的. 相似文献
994.
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对流层顶高度演变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1948~2004年东亚增暖背景下对流层顶高度的演变特征,重点分析对流层温度、平流层中下部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亚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在1970年代后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上升趋势不如南半球显著;东亚对流层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呈显著正相关,特别是对流层中上部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的正相关最显著,这说明对流层中上部的增温对对流层顶高度的抬升贡献较大;东亚平流层中下层温度与对流层顶高度基本呈显著负相关,70hPa层上的负相关最显著;近20年来东亚对流层温度上升了约0.2℃,平流层中下部温度下降了约1.2℃,对流顶高度上升了约86m,对流层的增暖和平流层的冷却作用共同导致了东亚对流层顶高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5.
利用2002年夏季雷达观测到的雹云回波资料,分析了雹云在成熟阶段时在雷达回波上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及对应的冰雹落区,结果表明,V形缺口回波顶端、指状回波及其指根处、钩状回波钩部对应地面冰雹落区. 相似文献
996.
层状云高炮人工增雨作业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层状云回液高度在4500m以上且回液强度超过25dbZ时,把普雨炮弹射入0℃层以上部位,增雨效果明显。实验表明,催化剂不仅对层状云有静力催化效应,还有动力催化效益。 相似文献
997.
998.
利用\"葵花-8\"卫星、多普勒雷达、常规气象观测和0.125°×0.125°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6月宁南山区午后发生的两次冰雹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明山区降雹及大冰雹生成的有利监测指标.结果表明:\"西高东低\"形势下,高空急流配合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有利于冰雹天气的发生.当反射率因子≥... 相似文献
999.
利用天气图资料和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07-14和07-18焦作地区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演变特征、影响系统及其垂直结构和雷达回波强度场、高度场、速度场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000.
青藏高原潜热感热、地形高度与我国冬、夏季温度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改进后的大气环流谱模式(简称SF-AGCM)进行长时间积分,分别在青藏高原冬季感热、潜热减少,夏季感热、潜热增加和地形减半等三种情况下,求出其相应的我国温度情况,结果表明:夏季感热、潜热增加,相应次年我国冬季普遍温度程升高,冬季感热潜热减少,相应次年夏季青藏高原地区温度升高,我国中东部区温度降低,只有东部沿海的温度有少量增加,降低最多地区在黄河中游,青藏高原地形高度减半,冬季青藏高原地区温度增加,0℃线沿青藏高原穿过黄河和长江的中上游,我国的东部地区温度均降低,降低最大处是在渤海和黄海附近的地区;夏季我国普遍温度都降低,青藏高原的西部温度降低最为显著,此外,在淮河附近也有较大降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