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59篇 |
免费 | 740篇 |
国内免费 | 58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26篇 |
大气科学 | 2243篇 |
地球物理 | 137篇 |
地质学 | 281篇 |
海洋学 | 298篇 |
天文学 | 39篇 |
综合类 | 152篇 |
自然地理 | 20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78篇 |
2023年 | 109篇 |
2022年 | 128篇 |
2021年 | 158篇 |
2020年 | 119篇 |
2019年 | 138篇 |
2018年 | 99篇 |
2017年 | 101篇 |
2016年 | 92篇 |
2015年 | 117篇 |
2014年 | 164篇 |
2013年 | 148篇 |
2012年 | 161篇 |
2011年 | 170篇 |
2010年 | 157篇 |
2009年 | 116篇 |
2008年 | 169篇 |
2007年 | 196篇 |
2006年 | 152篇 |
2005年 | 136篇 |
2004年 | 125篇 |
2003年 | 116篇 |
2002年 | 102篇 |
2001年 | 83篇 |
2000年 | 62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43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5篇 |
1973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1942年 | 2篇 |
193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本文运用近50 a来500 hPa层次上南极、赤道和北极位势高度以及南北半球西风指数的资料,分析了它们的时间演变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极位势高度显著下降;赤道位势高度显著上升.南极、赤道和北极位势高度都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总体上,南极位势高度与赤道位势高度有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北极与赤道的位势高度之间以及两极位势高度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在共振的特定频率中,北极位势高度振荡落后于南极位势高度,赤道位势高度振荡又落后于两极位势高度振荡,气候变化最先开始的区域为南极地区.进一步分析表明,伴随着以上三个区域的位势高度趋势变化及其周期振荡,必然引起高空西风的增强与周期振荡.研究表明,南北两半球西风指数都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南半球西风指数上升幅度较北半球大,其振荡落后于南极位势高度. 相似文献
73.
74.
华南冬季异常冷月预测概念模型Ⅰ──500 hPa高度场和海温场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确定了近45年华南冬季异常冷月出现的时间,分析了其同期至前期6个月500hPa位势高度场和海温场的特征。各异常冷月当月500hPa高度场有相似的特征,亚洲-太平洋地区高度场的特征是北高南低,经向环流发展,给出了前期500hPa高度场差异显著月的距平特征。华南冬季各异常冷月至其前期6个月海温距平分布有持续性的特征,1月及其前期1~6个月赤道东太平洋SST呈ElNino特征,2月和12月呈La Nin 相似文献
75.
多物理参量检验防雹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使用地面冰雹资料(即冰雹动能、质量、降雹强度等)外,还选用了反映雹云变化的雷达回波参量等10个物理参量,作为作业效果的检验量,检验防雹效果。结果表明:高炮作业后雷达回波顶高、强度及30dbz强回波顶高显著地比作业前小;作业区比未作业区冰雹动能、冰雹质量、冰雹动能通量、质量通量、最大冰雹直径、数密度以及降雹持续时间也有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76.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及全球气候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因而地质时期青藏高原古高度定量化恢复对于理解高原隆升历史、隆升机制及其环境效应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近十余年的发展,反演高原古高度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方法包括气泡法、古植物学、稳定同位素和陆地宇宙核素方法等,这些研究为恢复古高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综述并简要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同时讨论了应用各种方法的局限性,希望能进一步促进我国在高原古高度恢复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7.
张学文 《沙漠与绿洲气象(新疆气象)》2011,5(3):1-5
分析了北半球、四季的不同太阳高度(太阳能)分别占了一天的多少时间。扩展了我们对日光规律的认识角度,对农业区域差异化分布和住房建设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和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资料,对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市2006年8月一次飑线天气的环境条件和雷达回波特征等分析发现:此次过程的影响系统高空槽为前倾结构,飑线发生在地面冷锋前,大气具有较强的不稳定层结,有利于上升运动,水汽充足,低层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使对流云团和弓形等线状回波生成并较长时间地维持和发展。对流云团位置与上升运动区域较为一致,产生飑线的强对流云团出现在中低层垂直速度梯度较大并靠近上升运动中心一侧,并位于低层比湿和水汽通量散度梯度较大区域即干锋附近以及K指数能量锋上。飑线弓形回波出现在一个中尺度椭圆状对流云团中心内部发展最强处。当云团向东北偏东方向移过加格达奇雷达站时,雷达反射率因子先后呈现出弓形、"人"字形等线状回波特征,当线状回波南端"人"字形顶部较强回波和后侧入流急流前方"V"型槽口的尖峰移经加格达奇时,带来了雷雨大风天气。 相似文献
79.
80.
利用1992~2001年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分析了太平洋东南海域(5°~55°S,70°~110°W)海面高度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海区海面高度的季节变化总体上受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影响,南半球夏季(1~3月)和秋季(4~6月)大致为正距平,而冬季(7~9月)和春季(10~12月)大致为负距平,1996~1998年除外;同时,受季节性风场、海区罗斯贝波等的影响,海面高度变化的区域特征性很强。海面高度的年际变化在低纬处和沿岸还受ElNino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