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83篇 |
免费 | 709篇 |
国内免费 | 7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58篇 |
大气科学 | 1849篇 |
地球物理 | 771篇 |
地质学 | 1062篇 |
海洋学 | 345篇 |
天文学 | 29篇 |
综合类 | 266篇 |
自然地理 | 1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3篇 |
2023年 | 245篇 |
2022年 | 296篇 |
2021年 | 297篇 |
2020年 | 209篇 |
2019年 | 265篇 |
2018年 | 141篇 |
2017年 | 141篇 |
2016年 | 113篇 |
2015年 | 161篇 |
2014年 | 235篇 |
2013年 | 184篇 |
2012年 | 206篇 |
2011年 | 208篇 |
2010年 | 231篇 |
2009年 | 192篇 |
2008年 | 219篇 |
2007年 | 221篇 |
2006年 | 179篇 |
2005年 | 163篇 |
2004年 | 138篇 |
2003年 | 137篇 |
2002年 | 137篇 |
2001年 | 127篇 |
2000年 | 87篇 |
1999年 | 67篇 |
1998年 | 66篇 |
1997年 | 71篇 |
1996年 | 76篇 |
1995年 | 50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5篇 |
1979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梁海燕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5,20(4):40-42
城市旅游形象是当今城市旅游发展的热点探索领域,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是城市旅游的生命力所在,是促发人们前来旅游的动力,也是城市旅游发展的战略制胜点.在分析城市旅游形象塑造原则的基础上,探讨借助于多样化的手段,形成全方位的立体传播网络,使城市旅游保持长久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972.
国内水文序列变异点分析方法及在各流域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变异点识别在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十年来,国内水文序列变异点的研究逐渐发展,从最早的使用单一方法发展到由多种方法组成的水文序列变异点诊断系统和对部分方法的改进。同时,各种方法在中国各主要流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使用的方法不同,水文序列时间年限不同,得到的变异点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本文将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及在各流域的应用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为今后水文序列变异点的方法改进及其在流域中的应用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3.
974.
以2001年、2006年、2011年长三角城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贷款额数为样本,构建金融空间联系模型,定量分析长三角城市金融空间联系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K-means金融中心等级识别模型,识别长三角城市金融中心等级。研究表明:① 2001-2011年长三角城市金融“质量”空间趋势较为稳定,总体呈现东部高于西部,中部高于南、北部的倒U形分布。② 金融空间联系最大引力线联结格局较为稳定。③ 金融空间联系网络结构格局变化显著,主要从简单的“折线型”空间结构逐渐发展成简单的、复杂的“网络型”空间结构。④ 长三角金融城市中心等级空间分布格局稳定,以上海市金融中心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975.
山地是过渡性地理空间的重要载体。中国山地占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开展山地过渡区的识别研究对于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促进生态系统服务提质增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过渡区的识别研究对时间动态变化特征考虑较少,本文从人群活动角度出发,基于腾讯位置请求数据,以典型过渡性地理空间——太行山区为例提取了表征过渡区属性渐变、空间异质、时间动态三个指标。分析它们在人文-自然梯度上的变化,并利用滑动阈值、时空非监督分类方法,结合土地利用/覆盖、夜间灯光、不透水面、农田生产潜力、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分类结果的分布形态,识别了太行山区人文-自然过渡区。主要结论如下:(1)太行山区人群活动时间动态度呈现“过渡区>城区>自然区”的分布格局,人群活动的时间动态可用于人文自然过渡区的分类;(2)时间动态度在人文-自然梯度上的分布变化可能体现了不同人地地域系统有着不同的人群行为模式特征;(3)太行山区主要以自然区域为主导,城市、城乡过渡区、农业主导区近年变化稳定,而自然主导区和农业-自然过渡区分别呈现扩张和收缩趋势,变化量约占研究区总面积5.3%和6.27%;(4)地形地貌制约着不同人文自然... 相似文献
976.
977.
978.
979.
980.
农户对农村居民点整合的意愿及其驱动机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曾家镇白林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点整合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在时间上,既要与农村居民点建设相联系,又要真实反映未农户的居住意愿、需求与偏好;在空间上,既要满足不同农户的生产、生活需求,还要考虑农户所在村落的空间层次;尊重农户的整合意愿与发挥农村居民点整合效应间的耦合,已成为农村居民点整合和解决民生的重心。研究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曾家镇白林村为样点,采取“PRA(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3S(GIS+RS+GPS)”的方法建立“农户—土地”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一体化数据库,按农户生计资产配置结构和未来生计发展趋势,剖析不同类型农户对农村居民点整合的意愿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农村居民点整合意愿各异,非农专业化发展型(72.82%)>非农多样化发展型(49.66%)>兼业发展型(44.44%)>农业专业化发展型(36.84%)>农业多样化发展型(37.33%)。农户农村居民点整合意愿受家庭经济、居住环境、社会交往及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农户后顾生计来源及其收入变化、居住条件、邻里关系、社会地位感知是农户农村居民点整合意愿形成的重要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