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西藏喜马拉雅山区危险冰湖及其溃决特征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徐道明  冯清华 《地理学报》1989,44(3):343-352
喜马拉雅山区的冰湖溃决主要属终碛湖溃决。野外考察和编目研究的结果表明,终碛湖占各类高山冰湖总数的1/2和总水体的3/4。鉴别出34个危险终碛湖,其水体容量在10×10~6—30×10~6m~3之间,平均水深31m,实测最大水深在70m左右。危险终碛湖绝大多数形成于小冰期最后一次冰退阶段,由于其形态特征和现代冰川的直接影响而具有潜在的溃决危险;讨论了终碛湖溃决的特征,主要因素及其周期性。  相似文献   
82.
利用压缩质面法反演重力资料,得到了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地区的莫霍界面、康腊界面及花岗岩Ⅰ层底部界面的等深线图。从这些图可以看出,在喜马拉雅山区,上述各个地壳界面剧烈变化,喜马拉雅山正处于向北逐渐加深的斜坡上,地壳还缺乏“山根”,因而这个地区的地壳还未达到均衡。但藏南的楚中、查当至戛隆公巴一线以北地区,地壳已处于均衡状态。喜马拉雅山区目前还在逐步上升,说明有比均衡调整力更为强大的板块构造运动力存在。由地震机制的压力轴近于由南向北,以及一系列逆断层性质的大断裂,说明存在印度板块向北运动与亚洲板块互相挤压碰撞。由喜马拉雅山地区浅源地震震中呈带状分布及深部地壳构造特征得出,莫霍界面的急剧变化、地壳未达到均衡是容易发生大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83.
本文所描述的外来岩块是指在板块俯冲、碰撞的作用下,经过远距离的搬运残留下来的岩石块体。喜马拉雅山北坡外来岩块的主要特点是:多数由二叠纪厚层石灰岩组成,出露于雅鲁藏布缝合线附近和由北往南的运动性质。根据岩性、古生物的特征,它的成因可分为三种类型:俯冲型、仰冲型和挤压型。它们是在印度板块向北移动同欧亚板块俯冲、碰撞过程中,产生下部(印度板块)向北,上部(欧亚板块)往南的一对水平空间力偶的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84.
根据现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以及山区和平原的动力学观点,利用青藏高原北东向的简化构造剖面(全长约2000公里,深约80公里),对其当前的形变和应力状态进行了有限单元分析。数值结果表明,印度板块运动是扰动重力均衡和导致侧向密度差异的驱动力,但是由于均衡调整所产生的水平压应力才是高原上升和发生大地震的机制;还表明应力集中的必备条件是主要断裂带的端部接近而不穿过低速层。 在相当于40公里深度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二云母片麻岩的电导率测定,簿片鉴定和X光分析等都证实,由于白云母脱水所伴随的晶格破坏以及石英的热裂作用所造成的力学性质的弱化似是高原地壳低速层的形成机制,但是沿低速层的剪切运动则是增高这层温度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85.
米德生 《冰川冻土》2022,44(6):1958-1966
国际上承认世界八千米以上雪山共有十四座。本文通过直接测量和制图调查,新发现三座八千米以上雪山,使得世界八千米以上雪山达17座。新发现的三座雪山按海拔高度排序,第十五高峰——安娜普尔纳东峰(海拔8 013 m,28°35′42.51″N、83°49′17.63″E),位于尼泊尔境内喜马拉雅山上。第十六高峰——中央峰(海拔8 011 m,35°48′44.05″N、76°33′56.80″E),位于喀喇昆仑山中巴边境线上。第十七高峰——希夏邦马西北峰(海拔8 008 m,28°21′16.54″N、85°46′40.52″E),位于中国境内喜马拉雅山上。  相似文献   
86.
从大洋底部磁异常条带的宽度变化可以看出,大洋的扩张速率是时常变化的,这种变化与板块俯冲角度的变化一样,对板块汇聚带的应力和应变场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中国存在众多不同特征、不同年代的板块汇聚带,根据其中发生的构造作用可以反演汇聚带在板块扩张速率和俯冲角度控制下的演化。有着巨大高差的喜马拉雅山构造带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喜马拉雅山东、西构造结逐渐交汇在一起,其平均海拔高度随之增大而宽度不断变小。喜马拉雅山中段的推覆发生在中新世早期,在推覆的过程中,其北缘沿藏南拆离系还发生了大规模的南北向伸展。这表明在中新世前,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可能存在一个规模很大的造山带,在这里称之为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江造山带,它在中新世初发生了垮塌。作为这个造山带的前缘,喜马拉雅山中段发生向南的推覆,这就是喜马拉雅山中段的推覆时间要远远滞后于印度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时间的原因。造山带的垮塌可能是印度与欧亚大陆间水平汇聚速率的突然减小造成的。发生在古近纪的日本海和中国的松辽盆地的弧后扩张与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江造山带的重力垮塌作用可以对比,可能是太平洋和欧亚大陆汇聚速率的突然减小造成的。在白垩纪,太平洋和欧亚大陆汇聚速率很大,所以,欧亚大陆东缘,包括日本海和中国的松辽盆地,在当时可能是规模很大的造山带。位于秦岭南侧,上覆在四川盆地之上的大巴山推覆带的形成机制与喜马拉雅山在中新世的推覆成因类似,与晚白垩世—古近纪秦岭的垮塌有成因关联。秦岭的垮塌可能是华南—华北汇聚速率减小造成的,在此之前秦岭要比现今高得多。  相似文献   
87.
现阶段使用遥感数据监测湖冰物候特征已成为主要的技术手段.NPP-VIIRS是一个较新的卫星数据,它具有空间分辨率较高、波段数多、重访周期短等优点,使用该数据提取湖冰信息是对该领域的一个有益补充.基于NPP-VIIRS数据利用阈值法对拉昂错、玛旁雍错、佩枯错、普莫雍错等典型湖泊进行湖冰提取.获得四个湖泊逐日的冻结百分比,...  相似文献   
88.
喜马拉雅造山带变质杂岩表露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山带内部普遍发育呈椭圆状或条带状分布的深层次变质岩系,这种岩性经历了多期变形、变质作用,并具有明显的构造迭加、置换和变质均一化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89.
Mt. Everest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earth's 'third' pole. As such it is relatively inaccessible and little is known about its meteorology. In 2005, an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was operated at North Col (28°1′ 0.95" N, 86°57′ 48.4" E, 6523 m a.s.l.) of Mt. Everest.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al data,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reanalysis data from NCEP/NCAR (hereafter NCEP-Ⅰ) and NCEP-DOE AMIP-Ⅱ (NCEP- Ⅱ),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ich reanalysis data are more suitable for the high Himalayas with Mr. Everest region. When comparing with those from the other levels, pressure interpolated from 500 hPa level is closer to the observation and can capture more synoptic-scale variability, which may be due to the very complex topography around Mt. Everest and the intricately complicated orographic land-atmosphereocean interactions. The interpolation from both NCEP-Ⅰ and NCEP-Ⅱ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and daily mean pressure can capture most synopticscale variability (r〉0.82, n=83, p〈0.001). However, there is difference between NCEP-Ⅰ and NCEP-Ⅱ reanalysis data because of different model parameterization. Comparing with the observation, the magnitude of variability was underestimated by 34.1%, 28.5 % and 27.1% for NCEP-Ⅰ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and NCEP-Ⅱ pressure, respectively, while overestimated by 44.5 % for NCEP-Ⅱ temperature. For weather events interpolated from the reanalyzed data, NCEP-Ⅰ and NCEP-Ⅱ show the same features that weather events interpolated from pressure appear at the same day as those from the observation, and some events occur one day ahead, while most weather events and NCEP-Ⅱ temperature interpolated from NCEP-Ⅰ happen one day ahead of those from the observation, which is much important for the study on meteorology and climate changes in the region, and is very valuable from the view of improving the safety of climbers who attempt to climb Mt. Everest.  相似文献   
90.
TheeightelementsGe ,Ga ,In ,Tl,Re,Cd ,Se ,andTeareusuallyreferredtoasdispersedelements.Therehasbeennostrictdefinitionpertainingtodispersedelements,andthedispersedele mentsrefertothoseelementswhichhavealoweraverageabundanceinthecrust (usuallyontheor derof 10 -6-10 -9) ,sosomescholarsholdthatthosedispersedelementscouldnotformindepen dentoredeposits.TheGrandEncyclopedia (thevolumeofgeology ,1993 ) presentssuchadescrip tionas:“Dispersedelementscannotformindependentoredepositsandtheyarepres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