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09年1月19日,本刊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被授予格勒诺布尔金质奖章。颁奖仪式上,格勒诺布尔市市长代表Michel Destot亲自为秦大河院士颁发金质奖章。约瑟夫傅利叶大学的Claud Boutron教授介绍了秦大河院士在冰川学和气候变化科学领域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并感谢秦大河院士及其领导的实验室与约瑟夫傅利叶大学LGGE实验室的长期合作,双方通过合作已从南极和喜马拉雅山的雪盖和冰芯中提取了许多宝贵数据。  相似文献   
12.
喜马拉雅山地区地气间物质交换及其与南亚夏季风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喜马拉雅山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型山地的代表。该地区陡峭的地形和复杂的地表状态在强烈太阳辐射条件下形成了特殊的局地环流系统。该特殊局地环流系统所导致的地气交换过程可能不同于平坦地形和其他山区。喜马拉雅山毗邻南亚季风区,该地区的地气交换过程也可能受到南亚季风活动的影响。为正确认识喜马拉雅山地区的地气交换过程,利用2006年夏季喜马拉雅山北侧绒布河谷地区获得大气观测资料,结合同期的大气环流资料,对绒布河谷地区地气间的物质交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该地区的地气间物质交换以午后至次日凌晨强烈的向下输送为主;观测期间平均向下输送强度为7.9×106m3.s-1,相当于每天将整个封闭河谷内大气置换约38次;2)该地区地气间的物质输送与南亚夏季风存在密切关系,南亚夏季风活动弱(季风中断期)则物质交换量大(9.7×106m3.s-1),季风活动强(季风活跃期)则物质交换量小(6.6×106m3.s-1);3)南亚夏季风可能主要通过改变局地大气辐射状况进而影响该地区地气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相似文献   
13.
喜马拉雅山雪冰主要离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喜马拉雅山不同地区的3个雪坑和2个浅雪芯及东绒布冰川80.36 m冰芯的主要阴阳离子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离子浓度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非季风期各主要离子浓度以高值为主,夏季风期离子浓度以低值为主;但Cl-、Na 和K 等也表现出偶然的高浓度事件.东绒布冰川雪坑和达索普浅雪芯的Na 、K 和Cl-的浓度均远高于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卓奥友雪坑和Nun Kun浅雪芯的相应值,前者为后者的数倍,表明Na 、K 和Cl-的浓度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显著.喜马拉雅山南坡卓奥友雪坑的NH4 浓度远高于喜马拉雅山北坡各雪坑、浅雪芯的NH4 浓度,表明喜马拉雅山对NH4 的传播起到了显著的屏障作用,但喜马拉雅山对粉尘来源离子(如Ca2 和Mg2 等)的空间贡献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屏障.HYSPLIT_4模式模拟的空气轨迹图表明,喜马拉雅山地区冬春季的雪冰主要离子主要是来自南亚的塔尔沙漠以及西亚的干燥少雨的高原地区,或更遥远的北非撒哈拉沙漠,而并非通常认为的中亚和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相似文献   
14.
堤坝稳定性是评价冰湖溃决危险性的重要指标, 而堤坝的温度特征与其稳定性密切相关. 基于2012年11月-2013年9月对西藏定结县龙巴萨巴湖冰碛坝的0~150 cm不同深度的温度观测数据, 分析冰碛坝地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结果显示: 冰碛坝表层(<20 cm)地温与气温变化一致, 温度日变化常出现白天为正温梯度而夜间为负温度梯度的特征, 全年日均梯度一般为负温梯度(上部温度高、下部温度低); 中层(20~100 cm)和深层(>100 cm)表现为冬季下层温度高于上层温度的正温梯度, 夏季下层温度低于上层的负温梯度逐渐加强, 但地温日变幅逐渐减弱; 中间层地温变化不到气温变化幅度的1/5~1/10; 深层地温无明显的日变化. 冰碛坝的消融率约为2.1 cm·d-1, 夏季消融深度超过250 cm. 现有夏季消融深度对堤坝的稳定影响有限, 但是湖盆区如果持续升温, 冰碛坝冻土的年消融率和消融深度都将增大, 致使堤坝稳定性下降, 溃决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15.
喜马拉雅地区是全球潜在关键区,过去几十年的气候变化已导致该地区冰川消融,与冰川有关的灾害风险与日俱增,随着气候的持续变暖,冰川消融将对该地区水资源供给产生负面影响.基于社会调查和实地考察,分析了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消融对灾害的可能影响,对水电发展的现实和潜在影响,并详细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牧业和林业的影响.根据调查问卷,分析了当地在适应冰川消融方面的迫切需求,社会经济不同部门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以位于珠峰北坡朋曲河流域的定日县为典型区,探讨了在该县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问题.当地应首先加强气候防护基础设施建设,以应对目前强降水增加引发的山洪、冰川加速消融导致的冰川洪水和泥石流危害、气候暖干化导致的农牧业干旱;开展以水能为主,多能互补,能源多样化建设,既可加快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又可促进当地居民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提高;吸引本地人才回流,加强各级岗位人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农牧民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其防御和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6.
Guide to authors     
《山地科学学报》2013,(6):F0003-F0003
The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JMS) is devoted to mountains and their surrounding lowlands - ecoregions of particular global importance, 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t highlands/ mountains in the world, such as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Himalayas, the Alps, the Andes, the Rockies and many other mountain ranges of our planet. JMS mainly publishes academic and technical papers concerning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ountain areas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or / and with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it also accepts book reviews and reports on mountain research and introductions to mountain research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名》2010,(10):5-20
地名坐标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它耸立在青藏高原南端,分布在中国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不丹等国境内,其主要部分在中国和尼泊尔交接处。  相似文献   
18.
刘焕起 《地球》2013,(10):88-89
正天珠,又称"天眼珠",为藏密七宝之一,是一种稀有宝石,史书记载为"九眼石天珠"。西藏人至今仍认为,天珠不是人间之物,而是上天遗落在人间的珍宝。天珠的主要产地在西藏、藏东、不丹、锡金、拉答克等喜马拉雅山域。西藏昌都旧名察木多,在西藏自治区东部澜沧江谷地中。昌都作为康巴地区的腹心,有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南缘处于重力不均衡状态,由北向南可依次分为高原近重力均衡区、喜马拉雅山正均衡异常区和山前盆地负均衡异常区,正、负异常呈现壮观的镜像分布。本文选取喜马拉雅中东部的均衡重力异常数据,结合地貌高程、地壳厚度、降雨量、冰川及山前沉积等的分布状况,探讨地貌分异与均衡重力异常分布的相互关系。由上述资料获得3条跨越喜马拉雅山的综合剖面,结果显示喜马拉雅中东部正均衡重力异常的分布与冰川、河流等代表的地表剥蚀作用存在明显的空间耦合关系,而与降雨量无直接联系,山前盆地负均衡重力异常与沉积厚度的分布也存在很好的耦合。利用数值模型计算得到了喜马拉雅地区的均衡调整时间域在1 Ma左右的时间尺度内。通过与地貌响应时间域相对比,以及对地表剥蚀厚度的估计,认为山脉地区的正均衡异常主要由地壳厚度补偿不足引起(侧重Airy假说),而山前盆地的负均衡异常主要由低密度沉积层的分布引起(侧重Pratt假说),由于地貌响应时间快于均衡调整时间,在大约5~2 Ma以来,地壳的均衡调整始终延迟于山脉的持续剥蚀和山前的持续沉积,使得岩石圈朝着"反均衡"方向演变,最终形成了喜马拉雅现今壮观的镜像均衡重力异常分布。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t paper gives an insight into the distribution and use pattern of medicinal shrubs in Uttaranchal State. A total of 222 medicinal and aromatic shrub species have been appended based on secondary information. Euphorbiaceae, Rosaceae, Verbenaceae, and Fabaceae have the highest repre- sentatives of medicinal shrubs. Twenty one families had one species each in medicinal use. Verbenaceae and Euphorbiaceae in the sub-tropical region, Rosaceae in the temperate region, and Ericaceae and Rosaceae in the sub-alpine and alpine regions, respectively, had the highest representatives of medicinal shrubs. The distribution of medicinal shrubs was 42 % in sub-tropical, 29 % in warm temperate, 13 % in cool temperate, 9 % in sub-alpine and 7 % in the alpine region. Of the total species, 70 medicinal shrubs were native to the Himalayas and 22 native to Himalayan region including other Hima- layan countries.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plant parts for various ailments were leaves (31 %) and roots (23 %). Most shrubs are being used for the diseases, viz. skin diseases, dysentery, cough, fever, wounds, and rheumatism. The present paper will help in the execution of strategies for promotion and cultivation of medicinal shrubs in Uttaranchal St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