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9篇
  免费   774篇
  国内免费   608篇
测绘学   968篇
大气科学   478篇
地球物理   1464篇
地质学   1012篇
海洋学   510篇
天文学   281篇
综合类   405篇
自然地理   173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176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299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8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5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31.
湖州市雷暴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湖州地区4个气象站多年雷暴观测资料及浙江省闪电定位系统观测资料,从区域分布、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及日变化等方面对湖州地区雷暴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湖州地区年均雷暴日为34.7 d,山区的雷暴日明显偏多。每年的3—9月是雷暴活跃期,7月最多,1月和12月最少。湖州地区雷暴活动日变化呈现双峰特点,最高峰出现在14—15时,次高峰出现在21时,7—9时是最低值区。应用趋势分析法,发现近50 a湖州地区雷暴日数呈现出在波动中减少的趋势。进一步应用小波分析得出湖州地区的雷暴日数具有8~9 a的震荡周期。近50 a湖州地区雷暴活动经历了3个活跃期和2个减弱期,目前正处于第3个活跃期中。湖州地区雷暴活动平均每8.5 a出现1个达到严重事件标准的年份,严重偏多和严重偏少的年份基本相当;每22.4 a出现1个异常年份,主要表现为异常偏多。  相似文献   
532.
近48a台北市气温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Morlet小波分析了1961—2008年台北市年平均气温序列的小波变化特征,揭示了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结构,结果表明:台北市年平均气温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有3个明显的特征时间尺度,分别是4 a、6-8 a和14-16 a;除14-16 a的时间尺度在整个研究时段都很明显外,其他尺度的周期阶段性都较强;以14-16 a的特征时间尺度为主周期;台北市的气温变化还表现出突变的特点;近48 a来,台北市年平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3℃/10 a,气温升高的趋势十分明显;未来2年气温在总趋势上升的前提下将处在一个偏冷期。  相似文献   
533.
通过对近51 a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进行等权平均取值,采用气候倾向率和小波分析法,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下近51 a降水变化趋势及周期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降水量以20世纪80年代为最少,2000年后年降水量与20世纪90年代和60年代基本持平。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年代际变化与年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一致。近51 a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年降水量存在准3 a、8—11 a和30 a的周期,以准11 a周期最为突出。降水量变化以春季增长趋势最显著,可在干旱季补充土壤水分,减轻风沙化土地的发生发展。秋季和冬季增长趋势不明显,夏季降水量呈减小趋势。就季节降水变化的时间尺度和周期性而言,2007年后四季降水表现为,春季在20—30 a时间尺度上将处于偏高期,夏季在8—12 a时间尺度上将处于偏低期,秋季在8—12 a时间尺度上将处于偏低期,冬季在20—30 a时间尺度上将出现向降水偏高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534.
平流层准两年周期振荡对CH4双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1992~2001年1月HALOE(卤素掩星试验装置)的CH4资料,研究了CH4的多年平均分布,结果表明:CH4混合比在平流层下层较大,向上迅速减小.同时,中纬度与热带CH4混合比的等压面梯度也随着高度逐渐减小,甚至在平流层顶附近和平流层上层形成双峰,这在北半球的春夏季特别明显.作者用NCAR的SOCRTAES二维模式的模拟结果来分析CH4混合比在平流层顶和平流层上层形成双峰的机理.模式作了以下两个模拟,其一为没有热带纬向风场QBO(准两年振荡)的状况,其二为加入QBO强迫后的模拟.结果发现QBO引起的余差环流对CH4混合比在热带和副热带平流层顶和平流层上层的输送是影响CH4双峰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35.
点彗台     
最新发现: 200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现并命名了6颗彗星,其中一颗是重新发现的周期彗星。  相似文献   
536.
与共线平动点不同,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中的两个三角平动点在一定条件下,无论是线性意义下还是非线性意义下,都是稳定的,其附近存在着周期与拟周期轨道,在深空探测中有应用前景.该文首先简单介绍三角平动点附近运动的动力学特征,然后以日-(地+月)系和地-月系两个三体系统为例,进一步阐述真实引力模型下三角平动点附近的运动状态,最后以这两个三体系统为例,探讨了三角平动点探测器的发射和定点轨道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537.
We present high-resolution optical echell spectroscopy of HIP 544 and HIP 46843, two nearby solar like stars. The discovery of these young stars at such a close distance to the Sun is really a surprising phenomenon. It will help u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Milky Way. The radial ve-locities (RV) of HIP 544 and HIP 46843 are measured to be -6.88±0.13km s-1 and 8.30±0.16km s-1, respectively, which are more accurate than before. The equivalent widths (EW) of the Li I 6707.8 A absorption line of HIP 544 and HIP 46843 are mea-sured to be 110±5mA and 195±5mA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se properties, HIP 544 is estimated to be 100-800Myr old and HIP 46843 30-100Myr old using three relatively creditable methods.  相似文献   
538.
Orbital period variations of the Algol-type eclipsing binary, VW Hydrae, are analyzed based on one newly determined eclipse time and the other times of light minima collected from the literature. 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 orbital period shows a continuous increase at a rate of dP/dt = +6.34×10-7 d yr-1 while it undergoes a cyclic change with an amplitude of 0.0639 d and a period of 51.5 yr. After the long-term period increase and the large-amphtude period oscillation were subtracted from the O-C curve, the residuals of the photoelectric and CCD data indicate a small-amplitude cyclic variation with a period of 8.75 yr and a small amplitude of 0.0048d. The continuous period increase indicates a conservative mass transfer at a rate of dM2/dt = 7.89×10-8 M⊙ yr-1 from the secondary to the primary. The period increase may be caused by a combination of the mass transfer from the secondary to the primary and the angular momentum transfer from the binary system to the circumbinary disk. The two cyclic period oscillations can be explained by light-travel time effects via the presence of additional bodies. The small-amplitude periodic change indicates the existence of a less massive component with mass M3 > 0.53 M⊙, while the large-amplitude one is caused by the presence of a more massive component with mass M4 > 2.84 M⊙. The ultraviolet source in the system reported by Kviz & Rufener (1987) may be one of the additional components, and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more massive one may be an unseen neutron star or black hole. The rapid period increas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presence of two additional components in the binary make it a very interesting system to study. New photometric and high-resolution spectroscopic observations and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ose data are required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539.
胡岩 《地球物理学报》2022,65(2):417-426
楔形体理论研究楔形体在底部摩擦力、重力和边界外力共同作用下内部的应力状态,有助于我们定量分析断层强度和岩石性质与楔形体稳定状态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基于不同楔形体材料而得出的应力解析解.然后介绍基于理想弹塑性材料的俯冲带库仑楔应力解析解.最后介绍基于该解析解而提出的动态库仑楔形体理论.俯冲带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表明,...  相似文献   
540.
为检验大震发生之前是否有应力集中现象,本研究以2020年克罗地亚MS6.4地震及其序列为例,采用比较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之间最小空间旋转角的方法来研究应力变化关系.最终发现,主震发生前的一段时间内,该地区发生的不同地震之间的震源机制中心解有趋近主震震源机制中心解的趋势;主震之后,余震的震源机制和主震震源机制之间的差别逐渐增大,并离散开来.此变化趋势一方面是对"应力集中和应变能释放"假说的印证,另一方面则间接说明了该地区的应力分布.由于此次大地震的发生而进行了局部调整,致使局部应力集中趋于平缓,该地区的区域构造板块或许开始进入到下一个应力积累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