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151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138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舒鸿燚 《云南地质》2005,24(3):328-332
由气象条件对膨胀土力学性质影响的分析,总结出土体气候影响带内土体力学性质基本变化规律。还对季节因素对工程地质勘察中力学参数选用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提出相应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12.
全站仪简码记录法在数字化测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全站仪简码记录方法在全野外数字化作业过程中的操作方法以及内业自动化成图的转换过程,着重阐述了全站仪简码记录法在数字化自动成图中在外业的操作步骤和特点,在内业使用传输软件或本单位的自编软件进行数据传输,提取简码和点位坐标数据。并进一步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编辑,使数据文件的格式导入本单位的数字化成图软件后,达到自动成图的目的。结合免棱镜全站仪在生产实践中进一步论证了简码记录法的优点。  相似文献   
413.
①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②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北京 100081; ③Joint Institute of Marine and Atmospheric Research, University of Hawaii, Honolulu, HI 96822 USA;④Pacific Fisheries Environmental Laboratory, NOAA/NMFS, Pacific Grove, CA 93950 USA)  相似文献   
414.
2000国家大地控制网的构建和它的技术进步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2000国家大地控制网”是国家大地测量的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它主要包括建立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以及前者与国家天文大地网的联合平差等,以实现国家3维地心坐标系统的坐标框架。这个项目的主要特点有:①涉及多个学科,如经典和空间大地测量学、天文测量学、重力测量学、近代数据处理理论和技术等;②处理的数据量大、种类多,如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有2600多个测点,46000多条独立基线,天文大地网与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联合平差所需解算的未知数多达15万个;处理的数据几乎包含了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天文测量、重力测量和GPS测量等各类测量的成果;③所处理数据的施测时间跨度长,如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中三个子网的施测时间各不相同,前后从1988年到2000年历时12年,而天文大地网的施测时间是在上一世纪的50至70年代;④处理数据所覆盖的国土面积大,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及天文大地网覆盖了我国整个大陆及部分沿海岛屿,而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则扩展到香港、澳门以及南沙等地区;⑤处理数据需顾及的因素多,如需分析近70年来我国大陆板块运动、板内运动、局部地壳运动和新旧大地测量基准、新旧天文系统、和不同历元对上述这些大地测量观测数据的影响及其统一归算。本项目的主要技术创新点有以下四个方面:①首次将我国不同部门、不同时期施测的多个平面(2维)和高程(1维)分离的大地控制网通过空间大地测量和数据处理技术,科学的整合为全国统一的整体的国家3维大地控制网,将原来大地测量中所采用分离的几何与物理参数,进行了科学的统一的整合;②首次将我国非地心大地坐标框架整体的科学的转换为地心大地坐标框架;③首次将我国大地坐标框架的地心坐标精度由±5 m提高15倍,达到了±0.3 m;将我国重力基本点的精度由±25×10-8ms-2提高近4倍,达到了±7×10-8ms-2;④首次将海量数据由原来采用的最小二乘平差经典数据处理技术提高为最小二乘平差,抗差估计和方差分量估计相结合的现代数据处理技术,提高了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15.
空间数据挖掘中所依赖的空间相关性是由空间关联规则描述的。研究了事务集为粗糙集时空间关联规则支持度和可信度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当事务集为粗糙集、空间数据为模糊数据时的模糊粗糙关联规则。同时,推导了空间关联规则的支持度和可信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16.
本文研究了卫星测高误差对海洋重力场探测的影响,导出了卫星测高随机误差在海洋重力异常推估过程中的误差传播公式,实验分析了卫星测高随机误差在多种测量分辨率下对重力异常推估值影响的大小,可为我国未来的测高卫星系统论证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17.
刘一鸣 《气象》2015,41(11):1398-1407
利用2012年5月1日至7月31日全国自动气象站两种来源实时上传资料中的“非缺测不一致”小时降水数据,详查了问题的产生原因,为在实时拼接过程中高效判断数据正确性,提出较小尺度时间序列求证比对模型(IVSA):当同一时间同一台站的两种来源小时降水值发生不一致时,首先在较小时间尺度(分钟级)序列上使用内部一致性检查方法分别求证小时降水的正确性;当各自在较小时间尺度序列均无法证伪时,将单元出错概率引入两分钟降水序列的比对过程,并据此竞优遴选得出较为可靠的小时降水数据。指出:(1)产生非缺测不一致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生成报文时观测数据不全、报文处理环节不一致、台站信息不正确三类。(2)使用2012年5月1360组实例形成IVSA模型参数后,模型在2012年6—7月的4017组非缺测不一致数据中取得了99.65%的判断准确率。通过IVSA模型,非缺测不一致的小时降水数据取舍问题可在分钟降水序列比对中找出答案。  相似文献   
418.
利用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着重对2012年7月13—14日发生在安徽中南部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中干侵入的特征及作用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是在高空低槽和低空冷式切变线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暴雨过程中,从对流层高层到低层有明显的干侵入。在整个对流层上均存在干侵入,但是对流层中高层较强,低层较弱,干侵入主要来自对流层中高层。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次级环流,其正环流圈下沉支为干冷空气侵入提供了动力条件。低湿、高位涡的干冷空气具有沿假相当位温密集带(即锋面)下传的特征。  相似文献   
41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格点数据以及FY-2E相当黑体亮温(TBB)资料,对2013年4月29—30日景德镇地区锋面暴雨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槽前负变高大值区诱使低层低值系统发展,850 hPa低涡沿切变线快速东移,配合西南急流的发展北伸,为暴雨区水汽辐合抬升提供了有利条件。伴随着冷锋南下,近地面层冷平流的侵入使得暖湿空气抬升,对流不稳定性增加,上升运动加强,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触发机制。景德镇上空不断有对流单体经过、东移,是造成景德镇地区出现暴雨的直接原因,强降水大多出现在TBB低值附近或其梯度区。此次暴雨过程水汽主要来自超低空急流输送,925 hPa水汽通量散度与暴雨落区、强度对应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420.
孙立财  陈以松  熊杰  罗安  王勇 《测绘通报》2021,(10):108-113
随着自发地理信息和中文地址要素切分技术的发展,地址要素的质量有待评价。本文针对中文地址文本切分产生的地址要素质量难以有效评价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源数据和网络检索支持下的地址要素可信度评估方法。首先利用中文分词工具对地址要素进行分词与词性标注,通过分析词频和词性组合模式,对地址要素的命名结构进行可信度计算。其次基于大规模的地址样本、道路数据及POI数据,挖掘多源数据对地址要素的数据支撑,计算数据支持度。然后利用搜索引擎对地址要素进行快速检索,分析搜索结果与数量,对地址要素的网络可信度进行计算。最后提出一种地址要素综合可信度计算模型,实现地址要素的综合可信度计算。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与方法不仅能够高效快速地计算中文地址文本中地址要素的可信度,还能够有效发现地址要素中存在的偏僻、虚假等相关问题,为地址要素的自动化检测与标准化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