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87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华北平原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利用台站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4年11月29日~12月3日华北平原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的大尺度天气背景、大雾动力和热力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辐射冷却作用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揭示了大雾过程的形成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在中高层暖性高压脊及地面变性冷高压稳定维持的大尺度背景条件下,地表净辐射引起的近地层冷却是大雾过程的触发和加强机制;中低空下沉气流的存在有助于近地层的弱风条件和稳定层结的建立;低层暖平流的输入和边界层的浅层抬升是大雾长时间持续的原因;伴随冷空气南下的偏北大风是驱使女露消韵的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102.
“相空间”方法判断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变性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部分热带气旋进入中纬度地区都会发生向温带气旋的转变。这一变性过程会造成强降水和大风,并且移速增快,因此给中纬度地区造成很大的灾害。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变性是一个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判断其变性与否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详细介绍了判定TC变性的“相空间”方法,该方法包含了三个参数:对流层低层热力对称性参数、高层热成风参数、低层热成风参数。使用“相空间”方法对2000—2007年间西北太平洋地区TC的变性过程进行统计分析,以验证此种方法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适用效果。结果表明,“相空间”方法对判定西北太平洋地区TC有一定指示作用,但该方法作为业务应用还存在一定问题。  相似文献   
103.
北上变性热带气旋对辽东半岛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9711(Winnie)和0509(Matsa)是两个登陆北上影响辽东半岛的变性台风,Matsa直接登陆辽东半岛,但降水量仅为穿过渤海间接影响辽东半岛的Winnie的一半.分析其变性过程与辽东半岛热带气旋降水的关系发现,Winnie和Matsa的降水差异与其北上期间与西风带系统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Winnie变性北上期间被中纬度西风槽"捕获",发生耦合,高层正湿位涡扰动下传,西风带冷空气与热带气旋暖湿气流相互作用,有利于对流云团的生成、发展,在半岛地区产生大暴雨的降水雨带由多个β中尺度云团组成.Matsa在北上变性过程中,只是靠近高空槽底,没有发生耦合,高层正湿位涡扰动不强,没有与低层环流相互作用,冷空气偏南偏弱,变性过程中半岛地区只有1个β中尺度云团生成,降水量较小.  相似文献   
104.
中国大陆上变性加强热带气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侃  徐海明 《气象科学》2011,31(6):677-686
利用1979-2007年日本气象厅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在中国大陆上发生变性的热带气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9 a间中国大陆上发生变性的热带气旋共有16个,占登陆中国热带气旋总数的8.56%,其中8个变性后加强.利用日本JRA-25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了这8个变性加强热带气旋的湿位涡垂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热带气旋变性发...  相似文献   
105.
包气带土壤中氨氮污染迁移规律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目前在氨氮污染迁移规律研究中采用柱实验模拟以及软件模拟的方法较多,土壤生物技术则广泛应用于污染物降解领域,而在污染物迁移规律研究中应用较少。本文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16S rRNA序列分析技术以及典范对应分析相结合,对华北平原3个典型氨氮污染区土壤表层至包气带剖面微环境的细菌垂直分布特征及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合污染区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认为包气带土壤剖面的细菌群落中存在着与氮循环、硫酸盐代谢等过程偶联的优势细菌类群,说明土壤微环境中细菌群落分布明显受氨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硫酸盐的分布影响,进一步表明污染土壤优势菌群的群落结构信息是描述包气带土壤环境氨氮污染物迁移规律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06.
The dynamic microcosm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oil spills on microbial ecological system in marine sedi- ment and the enhancement of nutrient on the oil removal. The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microbial community caused by the oil pollu-tion and phosphate dosage were simultaneously monitored by dehydrogenase activity assay and PCR-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 trophoresis (DGGE) techniqu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mount of total bacteria in all dynamic microcosms declined rapidly with incubation time. The number of petroleum-degrading bacteria and the activity of sediment dehydrogenase were gradually en-hanced by petroleum in the oil-treated microcosms, while they both showed no obvious response to phosphate dosage. In comparison, phosphate spiked heterotrophic bacteria and they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mount. DGGE profiles indicated that petroleum dosage greatly changed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the bacteria belonged to class Deltaproteobacteria, and phyla Bacteroidetes and Chlorobi were enriched.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petroleum input greatly impacted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n- sequently the marine sediment petroleum-degrading activity was enhanced. Phosphate dosage would multiply heterotrophic bacteria but not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petroleum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107.
Characteristics of a microbial community are important as they indicate the status of aquatic ecosystems.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metabolic and phylogenetic profile of the bacterioplankton community in Guishan coastal water(Pearl River Estuary), South China Sea, at 12 sites(S1–S12) were explored by community-level physiological profiling(CLPP) with BIOLOG Eco-plate and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e mariculture area(S6, S7 and S8) and the sites associating with human activity and sewage discharge(S11 and S12) had higher microbial metabolic capability and bacterial community diversity than others(S1–5, S9–10). Especially, the diversity index of S11 and S12 calculated from both CLPP and DGGE data(H 3.2)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s as sewage discharge may increase water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nutrient.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of S6, S8, S11 and S12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otal phosphorous, salinity and total nitrogen. Based on DGGE fingerprinting, proteobacteria, especially γ- and α-proteobacteria, were found dominant at all sites. In conclusion, the aquaculture area and wharf had high microbial metabolic capability.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bacterial community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phosphorus, salinity and nitrogen.  相似文献   
108.
不同数据集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变性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CMA)、日本(JMA)、美国(JTWC)三家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年鉴资料,研究了西北太平洋TC变性资料的差异情况。结果表明:(1) 2004—2010年,JTWC在TC变性认定、变性时间判定及变性后维持时间上与CMA、JMA差异较大,而后两家较一致;(2) 1951—2010年,CMA与JMA两家差异主要在TC变性认定及变性后维持时间上,这与目前业务中仍无统一的客观TC变性判别标准不无关系;(3) 西北太平洋变性TC气候特征比较发现,CMA年鉴TC变性比例较JMA低且呈下降趋势,JMA则基本不变;TC变性主要集中在6—11月,2月变性纬度最南,8月最北,8月后南撤;易发生变性的纬度带和区域分别是35~45 °N和日本及以东洋面;TC变性时的强度随变性纬度增加而增强,大陆或近海变性的TC强度弱于海洋上发生变性的TC;完成变性前24 h,TC的强度基本逐渐减弱,变性后CMA(JMA)有21%(27%)的TC经历增强。针对变性资料的差异,建议业务中加强TC变性客观判别方法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9.
运用实况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深圳市气象局GPS/MET大气水汽资料,对2008年10月4~6日登陆热带气旋"海高斯"环流的演变和深圳暴雨水汽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日08:00~20:00"海高斯"环流加强,水平涡度和风场有所增大。(2)由于弱冷空气的扩散南下,"海高斯"变性加强,其东部不稳定能量增加,西部不稳定能量减少。(3)GPS/MET大气水汽含量变化和强降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强对流天气发生前有一个快速增加过程,对天气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0.
西北太平洋变性台风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颖旻  徐明  王元 《气象学报》2009,67(5):697-707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1961-2000年共40 a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的变性台风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发生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变性台风的年频数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主要特征是20世纪60年代偏多,70至80年代显著减少,90年代初又略有回升,至90年代下半期每年发生变性的台风个数均极少;年际变化趋势呈现出逐年减少的特征,与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总台风频数的变化趋势一致;西北太平洋上的变性台风多发生于夏、秋两季,特别集中于夏季与秋季的转换时期(变性比例分别达到40%及46%);秋季较夏季台风发生变性的位置整体偏东;台风变性前移动路径主要集中于朝鲜半岛以南及日本海附近,变性后路径多北上偏东;西北太平洋各月变性台风在变性后6小时内平均强度均减弱,变性后12小时内平均强度仍继续减弱,变性后强度加强的气旋的最低平均气压仅在6、7月份较变性前最明显.进一步通过对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的500 hPa高度场的EOF分析,发现夏、秋两季,纬向环流指数与台风变性频数呈显著负相关;中高纬度500hPa距平高度场在夏半年为正距平区,对应着高压,宜于冷空气入侵向高纬地区北上的台风,促进台风发生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